何純平,陳 鵬,歐陽春,王 童,章燁欣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墊江中醫(yī)院普外科,重慶 墊江 408300;3.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 410208)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PGDU)是常見急腹癥中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并發(fā)癥[1]。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在臨床已廣泛開展[2-3],但因術前、術中、術后等相關因素影響,所有LNPGU術后都無法避免出現(xiàn)短暫的胃腸運動功能障礙——術后腸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POI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排氣排便延遲,腹部聽診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POI不僅使患者厭食、惡心,甚至出現(xiàn)腹痛,導致營養(yǎng)不足、腸屏障受損、細菌內(nèi)毒素移位、全身炎性反應加重,嚴重者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4]。本研究用通腑熱奄包治療LNPGU后腸麻痹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54例,均為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普外科住院部LNPGU后POI(腸痹——胃腸氣滯證)[5]患者。男48例,女6例;年齡18~70歲,中位年齡44歲,60歲以上5例。均診斷為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后腸麻痹,發(fā)病時間距手術時間2~20h,50例術前經(jīng)腹部立位平片、腹部CT、腹穿抽刺等確診,4例為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探查術中確診。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各27例。
診斷標準:POI診斷參照國標1997《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內(nèi)科·脾系病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及《胃腸外科手術并發(fā)癥》[7],并結(jié)合臨床實際擬定。以術后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無矢氣、排便為標準。
對照組:常規(guī)西醫(yī)處理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平衡,預防感染,支持治療,對癥治療。給予熱水袋熱敷腹部治療,每次20min,每日3次,期間無熱水袋滾動,水溫以皮膚可忍受最高溫為宜。
治療組:常規(guī)西醫(yī)處理聯(lián)合通腑熱奄包(自擬)敷腹部。通腑熱奄包藥用生大黃18g,大腹皮18g,檳榔18g,白術12g,枳實12g,木香12g,當歸12g,艾葉12g,乳香3g,沒藥3g,紅花3g,羌活9g,防風9g,獨活9g,花椒9g。將中藥碎成小片狀,裝入布袋,鍋內(nèi)熏蒸潤化后放入最高溫的熱水袋(患者能耐受)。通腑熱奄包敷于患者腹部,熱奄包溫度以患者皮膚可耐受最高溫為宜,每次20 min,日3次,期間無熱奄包滾動。直至胃腸道腸鳴音恢復正常、肛門排氣排便、腹脹消失。
當胃管引流量減少,腸鳴音恢復正常,予以拔出胃管,肛門排氣排便后停止治療;病情加重則立即停止治療。治療中每4h進行1次腸鳴音聽診,并分別記錄腸鳴音恢復正常、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第1次排便及腹脹消失的最短時間。
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h, ±s)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h,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 腸鳴音恢復時間 腹脹消除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 肛門排便時間治療組 27 24.3±2.50△ 27.5±3.41△ 34.7±8.85△ 52.3±5.96△對照組 27 32.6±8.60 32.9±5.75 39.4±6.13 53.9±8.35
腸麻痹以腹脹、腹痛、腸鳴減弱或消失、肛門無矢氣排便為主要表現(xiàn),屬中醫(yī)“腸痹”范疇。《素問·五臟別論篇》曰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說明六腑的作用體現(xiàn)在通暢而不是藏納。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是其生理特點,傳化和排泄糟粕是六腑的主要功能。王純修認為該病是由手術引起,手術耗傷津血,臟腑氣血失調(diào),正氣推動無力而致壅滯不通,屬本虛標實。筆者在導師的指導下,認為腸麻痹病因病機為術前胃腸道分泌物進入腹腔留于腸間及術中麻藥、金刃損傷引起脾胃腸腑氣血虧虛,運化無力,氣機阻滯,瘀血內(nèi)停,加之術后正虛感受風寒濕等邪,客于體表或胃腸,腑氣不通,而致腸痹,辨證為胃腸氣滯證。治療應以通腑行氣、溫里健脾為主,輔以活血化瘀,以期達到通腑下氣,緩解腹脹、腹痛目的。
熱奄包為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行氣導滯基礎上加減,辨證論治制成。方中生大黃性苦,寒,屬攻下藥,“走而不守,斬關奪門”;大腹皮味辛,性微溫,為寬中利氣之捷藥;檳榔味苦、辛,性溫,善行胃腸之氣,消積導滯,與檳榔共用善治胃腸氣滯之脘腹脹悶、噯氣;以上三者配伍共為君藥,共奏通腑行氣之功效。白術甘苦性溫,長于補氣以復脾運,同時能燥濕助升脾氣,脾氣升,胃氣得以降,助通腑下氣;枳實味苦、辛,性溫,破氣消積,化痰除痞;木香辛、苦,性溫,辛行苦泄溫通,芳香氣烈而厚,善通行脾胃之滯氣,恢復腸道氣機;當歸甘、辛、溫,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潤腸通便。術后腸麻痹患者因術前胃腸穿孔出血或術中損傷經(jīng)絡出血,均有血虛的表現(xiàn)。當歸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能減輕術后傷口疼痛,潤腸通便,并助大黃、枳實、乳香、沒藥等通腑下氣,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白術、枳實、木香、當歸共為臣藥,助大黃、大腹皮、檳榔通腑行氣,活血化瘀。艾葉味辛、苦,性溫,溫里健脾,亦為臣藥。乳香味辛、苦,性溫,辛散走竄,味苦通泄,能行血中氣滯,化瘀止痛,內(nèi)能宣通臟腑氣血,可用于一切氣滯血瘀證;沒藥辛、苦,平,與乳香具有相似功效,而乳香偏于行氣,沒藥偏于散血化瘀,二者并用佐助君藥、臣藥加強通腑行氣、活血化瘀;紅花味辛性溫,辛散溫通,為活血祛瘀、溫經(jīng)止痛之要藥,佐助當歸活血化瘀。羌活、防風、獨活味辛、甘、苦,味溫,散寒解表,祛風止痛,緩解術后傷口引起的疼痛以及腹脹導致的腹痛,共為佐藥。花椒溫里止痛,助健脾行氣。微量胡椒粉,以其辛香走竄及引經(jīng)入絡之功,起到透皮之效。諸藥合用,能蕩滌腸胃、健脾行氣、活血化瘀,共奏通腑下氣之功效。
綜上所述,通腑熱奄包可促進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后胃腸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