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華,石春勤,黃家俏,曾偉東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人民醫(yī)院門診西藥房/臨床藥學室,廣東 佛山 528500)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導(dǎo)致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見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增加,高血壓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而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變的終末期階段,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安全主要原因[1]。本研究用酒石酸美托洛爾片聯(lián)合中藥治療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61~83歲,平均(69.30±4.28)歲;病程1~9年,平均(3.14±1.59)年。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60~82歲,平均(70.14±4.92)歲;病程1~10年,平均(3.26±1.4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 年修訂版)》[2]且經(jīng)超聲心動圖檢查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排除標準:①患有心內(nèi)膜炎及心肌炎;②存在肝腎功能障礙及肺功能不全;③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虎芫癞惓?。
兩組均給予酒石酸美托洛爾片(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355)口服,1次25mg,早晚各1次。
觀察組加用中藥治療。藥用赭石15g,生牡蠣15g,生龍骨15g,玄參12g,茯苓9g,麥冬9g,牛膝9g,菊花9g,鉤藤9g,蟬蛻6g,制遠志6g。水煎兩次,共300mL,早晚各服150mL。
兩組均治療1個月。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儀檢測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高切全血黏度及低切全血黏度。
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均消失,心功能改善在2級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心功能改善1~2級。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時間 紅細胞聚 血漿黏度 高切全血黏度 低切全血黏度集指數(shù) (mPa·s) (mPa·s) (mPa·s)對照組 46治療前 5.68±2.11 4.40±0.69 7.95±0.52 10.55±1.25觀察組 46 5.65±2.26 4.37±0.70 8.03±0.61 10.60±1.21 t 0.066 0.507 0.677 0.195 P 0.948 0.837 0.500 0.846對照組 46治療后 4.96±1.04 3.97±0.32 5.82±0.53 8.60±0.68觀察組 46 3.58±0.57 3.10±0.24 4.85±0.22 6.34±0.59 t 7.892 14.752 11.465 17.026 P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9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83%;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8.2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34,P<0.05)。
原發(fā)性高血壓屬中醫(yī)“頭痛”、“眩暈”、“心悸”等范疇。中醫(yī)認為主要病機為勞累過度、氣血失調(diào)、情志過極及飲食不節(jié),火盛傷陰,肝郁化火。多虛實夾雜,病情纏綿,久治難愈,本虛標實,治療以養(yǎng)陰、活血、益氣為原則[4-5]。
酒石酸美托洛爾片是臨床最常用的β1受體阻滯劑,可迅速作用于人體,具有減輕心臟負荷、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及增加心肌供氧等作用,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中藥湯劑多用生脈散或真武湯為基礎(chǔ)方,可減輕癥狀,降低血壓,改善生化指標,減少西藥治療的不良反應(yīng),提高臨床療效[6]。方中赭石涼血止血、平肝鎮(zhèn)逆,生牡蠣、玄參強肝解毒、溫補腎陽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牛膝散瘀血,菊花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蟬蛻明目退翳、息風止痙。諸藥合用,可調(diào)理臟腑,恢復(fù)氣血陰陽平衡[7]。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中藥能夠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因子受體及血小板聚集,促進心肌血供恢復(fù),清除血管內(nèi)脂質(zhì)堆積,達到保護受損心肌細胞的目的[8]。
綜上所述,酒石酸美托洛爾片聯(lián)合中藥治療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