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瑾 黃永泰 鄭思曉
摘要:一項關于大學生孤獨感的干預研究,該研究基于音樂治療理論和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基礎,以干預大學生發(fā)孤獨感水平為目標,制定適應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團體音樂治療方法,該方法對廣東培正學院10名學生樣本進行為期6次的團體音樂治療干預。干預結束,得出的結果顯示:團體音樂治療能有效干預大學生的孤獨感水平,使其孤獨感水平顯著降低;它的干預機制是為大學生提供信任、接納、輕松的團體氛圍,減少其當下的孤獨體驗;通過音樂治療活動,促進其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改善其應對孤獨的不合理認知模式,從而降低孤獨感。
關鍵詞:團體音樂治療;大學生;孤獨感
1前言
基于新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Erikson創(chuàng)建的人格理論,大學時期正對應著成年早期階段,該階段需要解決親密對孤獨的沖突。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孤獨感,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設想運用團體音樂治療的藝術治療的方法,以團體輔導的形式,對大學生的孤獨感做出干預。相比普通的團體輔導而言,團體音樂治療是新穎的,且音樂在團體中的應用,可以使團體成員更容易地分享經驗、情感和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團體輔導的效率。
2.研究背景
2.1團體音樂治療的概念
團體音樂治療源于心理治療取向的音樂治療,是音樂治療的一種形式。心理治療取向的音樂治療的形成不僅融合了不同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而且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出了自己獨具魅力的心理治療方法[1]。在團體情境下開展的心理咨詢形式即為團體咨詢,是通過團體參與者之間的人際作用,使參與個體在呈現(xiàn)出的人際交往形態(tài)中,進行觀察學習,進而認識、探討和接納自我,從而改善現(xiàn)有的人際體系,建立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2]。由此可看,音樂治療團體是音樂治療技術與團體咨詢的結合。在音樂團體中,團體成員之間不僅依靠言語交流,更多的是通過音樂的非言語交流。
2.2研究現(xiàn)狀
2.2.1運用音樂治療團體對大學生的研究
就目前而言,運用音樂治療技術對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的研究雖然處于探索階段,但也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周巧(2005)[5]、胡濤(2007)[6]、王一卉(2010)[7]、陳海容(2010)[8]、呂潔(2011)[9]均證實了音樂治療團體對大學生在不同層面上都有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2.2.2團體輔導干預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
團體輔導干預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在國內處于起步與探索階段,與此相關的研究顯逐年增多的趨勢。韋耀陽(2010)[10]、趙淑娟(2010)[11]、何毅欽(2011)[12]、黃國平(2012)[13]、許翠(2012)[14]、張娜、樊富珉(2013)[15]等人的研究表明團體輔導的干預能夠改善大學生孤獨感,并且效果在團體結束之后也會有所保持。
2.3問題的提出
在研究層面上,現(xiàn)實情況是,藝術心理治療仍然具有團體治療案例少、被試樣本少、研究方法單調和實證研究少等特點。前人的研究貢獻中,已有研究學者從音樂的審美和欣賞等不同角度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暫未有研究者運用團體形式的音樂治療系統(tǒng)地來進行對大學生孤獨感干預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基于音樂治療理論和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基礎,以干預大學生孤獨感水平為目標,設想探索和制定出一套適應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團體音樂治療方法,并且以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探討團體音樂治療的干預效果和在高校中開展的可行性。
3研究設計
3.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廣東培正學院學生為樣本。對招募而來的被試進行面談和背景信息問卷調查,將篩選而來的被試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進行團體音樂治療干預。在音樂治療團體正式開始的前一周和正式結束的后一周,對實驗組被試進行UCLA孤獨感問卷(第三版)施測,對照組與實驗組同步進行該問卷測試,但不進行團體音樂治療的干預。
對于本研究的結論分析,分為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兩個部分。量化研究,從前后問卷測試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和分析。質性研究部分,以面談交流、心得分享和理論分析等方式,探索干預效用的內在機制和對團體的整體情況做出評估。
3.2研究工具
1、UCLA孤獨問卷(第三版)。該量表適用于各種人群,對大學生展開的研究a系數(shù)為0.94,對大學新生進行間隔7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62。量表組成條目為20個,評分為四級評分:從不=1,很少=2,有時=3,一直=4。20道題目的得分相加即是孤獨感總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孤獨感越高。以常模為基準,高于44分說明孤獨感很強。
2、為了考察團體治療的效果與治療活動的使用情況,在團體效能的測量方面,借鑒樊富珉編著的《團體心理咨詢》一書,選用書中提供的《團體活動反饋表》和《團體氣氛評估表》。
3.3數(shù)據(jù)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孤獨感數(shù)據(jù)的差異情況。
4研究過程
4.1樣本的招募與篩選
實驗組被試有10名,孤獨感分數(shù)在35—60之間,大部分孤獨感較強。其中男生5名,女生5名。報名但未能參加團體音樂治療的15人擔任對照組被試。排除孤獨感分數(shù)低于35分的低分被試,最終確定的有8人,其中女生5人,男生3人。
4.2音樂治療團體方案的制定
4.2.1團體基本設置
1、團體名稱
團體音樂治療——心靈成長小組。
2、團體性質
結構式與封閉式的成長性團體。每個團體單元都可分為熱身活動、主題活動和分享心得三個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主題活動和心得分享。
3、時間與地點
每周進行一次團體輔導,每次時長120—150分鐘,一共開展六次。地點封閉、安靜、氣氛溫馨,并且有活動桌椅與多媒體設備,有利于團體的開展。
4.2.2團體內容設計
1、團體活動方案設計
5結果與分析
5.1量化研究
5.1.1實驗組前后測數(shù)據(jù)比較
由于團體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有兩名實驗組的成員因時間問題提前退出團體,未能達到干預效果,所以最終得到8份數(shù)據(jù),它們的差異比較如下:
表5-1結果顯示,實驗組被試在經過團體音樂治療的干預后,孤獨感分數(shù)有顯著的降低。
5.1.2對照組前后測數(shù)據(jù)比較
表5-2顯示,對照組被試在未經團體音樂治療干預的情況下,孤獨感分數(shù)沒有降低。
5.1.3量化研究討論
從總體上看,數(shù)據(jù)分析的研究結果是符合本研究所設定的目標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測數(shù)據(jù)的差異比較表明,團體音樂治療能有效干預大學生孤獨感狀態(tài),使其孤獨感得分顯著降低,本研究的設想得到了支持。
5.2質性研究
5.2.1團體活動反饋
1、團體活動反饋與氣氛評估
《團體活動反饋表》選取四個模塊13個條目,每個條目都有一組兩級對立(積極和消極)的關鍵詞,比如“溫暖”與“冷淡”,“安全”與“危險”。團體成員在評估語的選擇上,大部分甚至全部分選擇了積極詞匯,這些詞匯分別是“需要的、自愿的、愉快的、參與的、有條理的、有變化的、溫暖的、安全的、接納的、有益的、有趣的、有價值的”?!秷F體氣氛評估表》基于團體成員間的人際互動情形而做出的評估,評估通過不同程度的語境來表示。根據(jù)最終的記錄整理顯示,團體的氣氛是坦誠的、和諧的、信任的。整體而言,對于六次團體的反饋,團體成員報告了不同程度的收獲,沒有造成心理傷害等負性影響,
5.2.2成員反饋摘錄與干預機制
1、促進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
音樂治療的方法的使用,促進了團體成員進入更為深層次的互動與交流,使得團體成員進一步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自我認識所帶來的自我接納,會影響舊有的人際交往模式,從而減少了孤獨情緒的體驗。
2、產生歸屬感與情感支持的獲得
團體中,音樂冥想放松與音樂節(jié)奏練習等活動,給予了成員美好的內心體驗,使其得到有效的平靜與放松。大部分成員在反饋中提到,音樂具有的情緒宣泄和凈化作用,團體溫馨的氣氛,讓其感到了被接納。
歸屬感是判斷一個人對他所在的群體或集體的喜好程度的判斷標準,已有研究表明,歸屬感與幸福感體驗正相關,而如果一個人不能被群體接納,客觀生活條件上的孤立,往往就是孤獨感的成因。在團體良好的氛圍下,團體成員更易于放下防備與陌生感,真實地融進團體中,自由地不受壓迫地表達內心情感,某種程度上,團體提供了情感支持。
3、改善不合理認知
僅僅通過具有歸屬感的客觀條件的創(chuàng)立來干預孤獨體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旦團體結束,他們又會回到原有的孤獨狀態(tài)。孤獨感體驗較高的人,面對孤獨,他們持有不合理的思維認知,往往采取逃避、幻想和自責等消極方式,將孤獨體驗螺旋式放大。在團體進程中,“節(jié)奏的世界”與“即興演奏”活動促進了團體成員對人際交往間的矛盾沖突的討論,總結分享中,團體成員意識到原來大家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應對孤獨的經歷。
6總結
6.1研究的結論
研究表明:
1、團體音樂治療可以有效干預大學生孤獨感水平,使其孤獨感水平顯著降低。
2、以對大學生孤獨感水平進行干預為目標,以音樂治療和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為基礎,所制定適應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內容和結構的團體音樂治療活動,開展后得到了參與者的一致的好評,筆者認為,團體音樂治療對孤獨感的干預活動在高校開展具有可行性,是行之有效的。
3、合理的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具有內外兩種干預機制,外在機制是為大學生個體提供信任、接納、輕松的團體氛圍,從而減少大學生個體當下生活的孤獨體驗;內在機制是通過音樂治療活動,促進其自我認識、自我接納,改善其應對孤獨的不合理認知模式,從而降低孤獨感。
6.2不足與展望
雖然本研究得到了有意義的結論,達到了研究設計的預期目的,但在被試樣本、團體活動設計和效能評估等方面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與思考。
1、因研究條件所限,研究的被試對象均來之于同一所大學,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被試樣本數(shù)屬于小樣本,這便存在著樣本的局限性。
2、本研究對孤獨感成因的探討不夠深入,僅停留在簡單的量化研究和淺薄的質性研究分析,對影響孤獨感的各項因子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索。在對孤獨感的測量上,只選用了UCLA孤獨感量表,量表單一,測量方法較為簡單。
3、團體音樂治療雖然內容新奇豐富,但整體上干預進程周期短,并且在團體結束后沒有進行追蹤研究,無法預測干預效果是否長時有效,所以本研究只得到了短時間干預的數(shù)據(jù)、資料與結論,缺乏長期療效的研究作為參照與對比。
4、團體音樂治療活動的設計還需進行合理的改進,一些單元團體的活動內容過多,時間分配不合理,團體成員可能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索和分享感受。。
5、團體音樂治療可用于大學生的團體輔導,也可用于其他人群。在未來的研究中,不斷探索團體音樂治療在的應用領域、方法和途徑,以本土文化相結合,發(fā)揮文化優(yōu)勢,讓團體音樂治療活動更適用于大學生,這皆是今后進一步進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勇.音樂治療學[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Ronald M.Borczon. Music Therapy:Group Vignettes[M].by Barcelona Publishers. 1997.
[4]Mary Priestley.Analytical Music Therapy[M].by Barcelona Publisher.1985.
[5] 周巧. 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抑郁癥狀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6] 胡濤. 團體即興音樂治療對大學新生社會交往狀況的影響[D].中央音樂學院,2007.
[7] 王一卉. 音樂團體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10.
[8] 陳海容.音樂團體治療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的干預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0,(01):174-176.
[9] 呂潔.樂舞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適應影響的實證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
[10] 韋耀陽.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孤獨感問題干預中的應用[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27(04):99-101.
[11] 趙淑娟.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對改善醫(yī)科大學一年級學生孤獨感的實效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
[12] 何毅欽.大學生孤獨感現(xiàn)狀及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研究[D].南昌大學,2011.
[13] 黃國萍.以主題班會為載體的大學生孤獨感團體輔導與干預[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06):33-37.
[14] 許翠. 團體沙盤游戲技術對大學生孤獨人群的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15] 張娜. 正念團體干預改善大學生孤獨感的效果與過程[A].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