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安
而對于處在每一個家庭漩渦中心位置的媽媽們來說,成為母親這件事,顯然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考驗與挑戰(zhàn)。
女性一方面要在職場上拼搏,在社會上晉升;另一方面,也要在家庭中擔當起養(yǎng)育孩子的主要角色。而無論家庭內外,這些競爭的強度都極高,如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白笫痔嶂鴲垴R仕,右手抱著小娃娃”,成為不少都市中產女性的寫照。在這個全民焦慮的年代,沒有誰能比一位媽媽更容易陷人重重焦慮包裹之中,如果有,那一定是二胎媽媽。即使這位媽媽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或者是一位頗有聲名的小說家也不能例外。
借由蕾切爾·卡斯克的《成為母親》和薇妮斯蒂·馬丁的《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兩本書,對“母親”這一身份進行了坦誠、深入地講述,揭示了中產媽媽背后巨大的焦慮與不安。而這些思考或許對我們的育兒焦慮也會有所助益。
公共與私人:
母親這一身份,意味著什么?
根據(jù)人口學者的估算,最早可能在2021年,中國人口就將進入負增長。與此同時,放開二胎生育,似乎也無力扭轉這一頹勢。一個論斷是,愿意生孩子的女性,不僅愿意生下二胎,還希望擁有三胎、四胎,甚至五胎,而不愿意生育孩子的女性,甚至連一胎都不愿意擁有。一些學者認為,生育意愿的低迷,進一步導致了0~14歲少兒人口的持續(xù)減少。而這,使得刺激生育的呼聲開始不斷增加,但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媽媽們對生育和撫養(yǎng)孩子與日俱增的焦慮,甚至恐懼。
人類的每一位成員都會經歷從出生到獨立這一異常艱辛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須征用某個女人的一段生命。如同生活中所有的事實一樣,生孩子這件事沒法兒討價還價。
借鑒早年間的疼痛,于我而言,忍受身體上的不適是我是女人這一事實的必要附屬品。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繁衍后代并撫育他們長大成人是家庭乃至社會賦予女性的天職——而天職這個詞語很微妙。懷孕生子不僅區(qū)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區(qū)分了女人和女人。特別是在今天,當媽媽們不再只想做媽媽時,她們還會迎來無法想象的困境——似乎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意味著自我犧牲和放棄。
另外,一個不得不認真面對的現(xiàn)實是:在孩子出生以后,社會角色意義上的女性從公共領域逐漸被迫退居到私人領域,父親和母親的生活軌跡從此不再相同,之前的平等地位,也會被一種近似敵對的關系所取代。不管各自利弊如何,這兩種生活之間的區(qū)別有著“天壤之別”。而隨著這種分化的出現(xiàn),男性的主導地位會更加牢固:父親會獲得外界、金錢、權威和名望的保護,母親的職權范圍則是整個家庭領域。放棄自我事業(yè)的全職媽媽通常會充滿擔憂和抱怨,有學者說,“待在家的人最大的抱怨在于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
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頭發(fā),毀掉我們的健康和幸福,甚至毀掉我們的家庭……舉目望去,似乎每一個人都深陷于焦慮漩渦中難以自拔。而尊重通常是自動給予全職工作者的?!?/p>
然而,選擇堅持職業(yè)道路的女性同樣不能解決這一現(xiàn)狀,因為母親需要承擔的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遠超屬于她們的份額,她們必須減少自己的工作時間,以便應對家庭及孩子出現(xiàn)的各種緊急狀況,而男性有時卻并不能容忍這種安排給自己事業(yè)帶來的影響。
增長的焦慮:“好媽媽”
稱號可能是種壓力
“假奶粉”“天價半地下學區(qū)房”“親子園、幼兒園虐童事件”“陪孩子寫作業(yè)致心?!薄耙呙缡录薄瓱o不牽動媽媽們早已緊繃的神經。
uC大數(shù)據(jù)曾經發(fā)布過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shù)”報告》。這
一數(shù)據(jù)顯示,媽媽們的焦慮指
數(shù)與她們所從事的行業(yè)有關,工作壓力越大,焦慮指數(shù)越高,首當其沖的就是從事金融與互聯(lián)網(wǎng)工作的媽媽們。但沒有工作壓力的全職媽媽也并不輕松,全職媽媽的焦慮指數(shù)位列第三,全職媽媽的焦慮來源不僅僅是處理家務跟養(yǎng)育孩子,更要承受收入減少帶來的經濟壓力。而所有媽媽焦慮的問題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教育以及夫妻關系。
在擁有孩子之后,媽媽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身邊時,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時她也做不了自己。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讓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日益模糊,也成為媽媽們陷入無窮無盡焦慮的源頭。在重重壓力之下,“不是個好媽媽”的自我認知,更讓許許多多的女性陷入孤境之中。不斷地生活在懷疑之中,不斷地否定自我的付出,將孩子所出現(xiàn)的一切問題都歸結于自己的“不好”,這顯然是新一輪焦慮的成因。
缺乏相應參照和養(yǎng)育經驗的背后,媽媽們很容易陷入到一種詭異的下降式螺旋之中:“我為孩子做得夠不夠多?我對他夠不夠好?”即使自己已經累到完全無法動彈,卻還在自責沒有為孩子準備好早餐;如果孩子生了病,一定是因為自己太粗心;孩子獨自出門上街,第一反應就是擔心孩子會被人販子抓走。她們不斷地在社會標準、自我評價和家人肯定中尋找答案,任何一句否定都會導致她們對自我付出的全盤推倒。這一切原因,在于經驗的缺乏和自我信心的不足,更在于“人科動物對歸屬感的認知”。
《成為母親》一書中,卡斯克用“軍事化”這個詞語來形容照料孩子這件事的核心:若你想征召加入正統(tǒng)的父母世界,你要懂得自我克制,要有服從精神,懂得單調劃一的生活??ㄋ箍苏J為,母親必須擺脫外界的種種折磨與誘惑,以便與“好媽媽”相配。與此同時,“入境隨俗”的馬丁卻渴望著一個愛馬仕鉑金包,以成為她和孩子進入新世界的臨門一腳,她相信一個漂亮的包包,可以像圖騰一樣保護她免受其他女人的傷害,甚至解決一個女性的中年危機。
工作之外,從生理和健康的角度來說,睡不飽、荷爾蒙失調與饑餓,也會讓女人變得焦慮又可憐。雌激素可以讓人抵抗焦慮,焦慮和瘦卻是天作之合,因為脂肪細胞才會釋放雌激素。對于渴望著恢復未生孩子之前身材的媽媽們來說,這真是令人絕望的噩耗。
焦慮的根源:
一定要擁有“成功”的孩子
打開搜索引擎,輸入“焦慮的媽媽”或者“媽媽的焦慮”,你會看到諸如以下的相關搜索,比如“母親焦慮”“中國式媽媽”“焦慮媽媽”“焦慮癥”“我是一個焦慮媽媽”“適合焦慮媽媽看的書”“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全職媽媽”“職場媽媽的焦慮”“媽媽焦慮對孩子的影響”“保持情緒穩(wěn)定,是媽媽的必修課”等等。這些搜索熱詞背后,顯然是時下媽媽們難以遏制的育兒痛點。
上流社會的女性形象曾經是無數(shù)女性夢寐以求的母親形象一一她們有錢有顏,精致苗條,衣著人時,她們帶著都市寶寶聽歌劇、逛畫廊,喜歡現(xiàn)代建筑和美味佳肴。但馬丁揭穿了這一切的背后,是全世界媽媽都有著同樣的恐懼、不安和焦慮。
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上東區(qū),這個紐約市最為昂貴也最受歡迎的住宅區(qū),居住著大家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的完美貴婦和她們的孩子——“那里的媽媽們是天之驕女,孩子是天之驕子”,而馬丁為我們展開的,正是這里的生活圖卷:
他們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度假。兩歲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兒園嚴格的入學考與面試。到了四歲,不會游戲的孩子得請游戲顧問。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加強班”要上——托兒所放學后,除了法文課、中文課、烹飪課,還有高爾夫球課、網(wǎng)球課、聲樂課。
與此同時,這些孩子們的媽媽在做什么呢?她們個個都經過千錘百煉的考驗,搬進社區(qū)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自己的身材更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完美,她們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得到的奢侈品,還得處理麻煩又復雜的雇傭關系。
冷酷無情,對這些上東區(qū)媽媽的直觀印象,因為她們無論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自己,都一樣苛刻。而媽媽們這樣做的動機背后,同時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對未來的恐懼以及不屈不撓的野心。而這些野心勃勃的貴婦的另一面,正是極端的焦慮一一她們必須同時成為完美的母親、完美的社交對象以及完美的衣服架子和完美性感的女人。
和全世界的母親一樣,上東區(qū)的母親也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希望孩子們感受到被愛,好好長大成人,成就一番事業(yè)。但這種相似點又僅止于此。在上東區(qū),養(yǎng)出“成功”的孩子是地位的象征,當母親被視為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高風險職業(yè),因此當母親的人會壓力很大,很焦慮,因為成功或者失敗的責任,都在母親身上。這顯然會促使越來越多的媽媽如同上滿發(fā)條的永動機一樣忙碌不停,直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孩子。
但英國鳥類學家戴維·拉克對母鳥的觀察卻似乎顛覆了這一觀點——那些全力以赴,產下最多蛋、照顧最多蛋,耗盡自己所有能量的母鳥,往往會因為太過努力而造成下一代更高的死亡率,母鳥想要成功帶大下一代,除了要愿意犧牲、奉獻養(yǎng)育孩子,也得“節(jié)省母愛”。
一個母親,
首先應該是個怎樣的人?
當媽媽這件事到底有多難?
法國藝術家娜塔麗·喬馬德曾經以自身經歷創(chuàng)作了一組漫畫,來證明養(yǎng)育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辛苦和可怕的工作。這種可怕的變化也許來自自身:比如再也穿不下以前的S碼,或者生完孩子以后層層疊疊的妊娠肉;這種可怕的變化也可能來自于未知: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上寫滿了育兒法則,卻沒有一條有用,一邊實踐一邊摸索是唯一的選擇;這種可怕的變化更會來自孩子:喂奶的時候仿佛被食人魚襲擊、睡個好覺已經變成了奢望、孩子把家里變成戰(zhàn)場或者是垃圾堆、出門在外更是“險象迭生”……但這還不算完:孩子的存在,會讓媽媽們意識到自己不再重要,別想能安安靜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照顧家庭和努力工作之間找平衡,更是難上加難。
那么,成為母親到底是什么樣的感受?身為作家的卡斯克記下了自己在成為母親后所不得不面對的全新體驗:個人自由、睡眠和時間的終結,對人性和艱苦工作的重新認識,追尋愛的真諦,游走在瘋狂和情緒低谷之間,對嬰幼兒的情感體驗,對母乳喂養(yǎng)的思考……字里行間充滿了初為人母的掙扎、矛盾、痛苦與困惑。
不得不承認,在最為困難的時候,做父母的確含辛茹苦,所受的折磨似乎永無止境。但與此同時,對于作為母親這件事,人們同樣也會充滿喜愛,愛與痛的并行,會讓這種感覺成為一種拉鋸戰(zhàn)。
不得不說,束縛同時也是一種自由,丑陋同時也是一種美麗。為人父母這件事,帶著救贖性質,具有革新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這會讓人們打開自我的極限,體驗到一種內在的偉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母親,也意味著首先要成為自己。
懷孕時,肉體與心靈的生活不再努力區(qū)分彼此,而是不可避免、歷史性地交織在一起。若將人生比作一套書,描寫年輕、美貌和獨立的那一卷完結后,接著便是描寫為人母的那一卷,比起前一卷來,這本書從第一頁起便呈現(xiàn)出更長且更難讀的跡象。
——《成為母親》
每個人做起母親來都差不多,任何花招都無法以和平的方式將人從這種職業(yè)中解放出來;懷孕則是學習成為人母的新兵訓練營。
——《成為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