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作的《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的第二部,其中的篇章大多是由明代話本改編而來的。其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鈍秀才一朝交泰》《老門生三世報恩》中的三個發(fā)跡書生俞良、馬德稱以及鮮于同,其性格、經(jīng)歷與結局方面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并且與馮夢龍自身的仕途經(jīng)歷與心理變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關鍵詞:馮夢龍;《警世通言》;文人發(fā)跡;仕途經(jīng)歷
一、 馮夢龍與《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的編著者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明代長洲(現(xiàn)江蘇蘇州)人。馮夢龍雖在青年時期就高中秀才,但他一生仕途并不十分順暢,直到崇禎三年(1630年)才考上貢生,后來授丹徒訓導,崇禎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壽寧知縣,四年后秩滿離任,歸隱鄉(xiāng)里?;卦螅^續(xù)從事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馮夢龍畢生都在收集、整理并創(chuàng)作民間文學,他編訂的《桂枝兒》《山歌》等作品被稱為“明代一絕”,并且增補改編了《平妖傳》《新列國志》等多部長篇小說。當然,其作品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還是“三言”。
《警世通言》是“三言”系列的第二部(此系列第一部為《喻世明言》,第二部為《警世通言》,第三部為《醒世恒言》),此書創(chuàng)作于明天啟甲子四年(公元1624年),時馮夢龍50歲。天啟甲子臘月,馮夢龍化名為“無礙居士”為本書作序?!毒劳ㄑ浴返男蛑姓f:“隴西君海內(nèi)畸士,與余相遇于棲霞山房……大抵如僧家因果說法度世之語,譬如村醪市脯,所濟者眾,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從臾其成。時天啟甲子臘月豫章無礙居士題?!?/p>
《警世通言》中的作品大多都是由明代的話本改編整理而來的,當然也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精確區(qū)分改編的作品與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了,唯一能夠確定的一篇屬于馮夢龍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收錄在本書中的《老門生三世報恩》。
在《警世通言》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幾篇關于發(fā)跡文人的篇章,如《俞仲舉題詩遇上皇》《鈍秀才一朝交泰》以及《老門生三世報恩》,這些篇章中的文人幾乎都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性格與結局,這也和作者的仕途經(jīng)歷與愿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下文將以這三篇文章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二、 發(fā)跡文人的形象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中的落魄秀才俞仲舉、《鈍秀才一朝交泰》中的“鈍秀才”馬德稱以及《老門生三世報恩》中的“老門生”鮮于同,雖然都各有各的性格與遭遇,但是經(jīng)過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性格與發(fā)跡經(jīng)歷等方面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相似點如下:
(一) 飽讀詩書,做得好文章
這些篇章中的文人都不是單純的憑借運氣或者身份地位而加官晉爵的,而是本身就有著滿腹文章。如寫“錦里秀才”俞良時寫道“這秀才日夜勤工詩史,滿腹文章”,并且全文中出現(xiàn)了四首俞良所作的詩,尤其最后太上皇命俞良當場作詩時,他也能夠“一揮而就”,他也正是憑借著他的詩作而博得太上皇的賞識,由此可見其才學之高。寫“鈍秀才”馬德稱的時候則寫他“十二歲游庠,聰明飽學。說起他聰明,就如顏子淵聞一知十。論起他飽學,就如虞世南五車腹笥。真?zhèn)€文章蓋世,名譽過人”,寫“鈍秀才”鮮于同則寫他“八歲時曾舉神童,十一歲游庠,超增補廩。論他的才學,便是董仲舒,司馬相如也不看在眼里,真?zhèn)€是胸藏萬卷,筆掃千軍”??梢姡硕硷栕x詩書、滿腹文章,后兩位更是年少時就嶄露頭角。
(二) 有宏圖大志,不甘困于場屋
這些文人屢試不第,但卻不甘于現(xiàn)狀,內(nèi)心都抱有“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遠大志向。比如俞良在面對孫婆譏諷他“詐錢撒潑”時,對孫婆說:“我有韓信之志,你無漂母之仁?!彪m說可能是為了回應孫婆的譏諷情急之下所說,但是卻也可以看出俞良并非螻蟻之輩,而是有著遠大的志向,他也渴望像韓信一樣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而“鈍秀才”馬德稱也在黃勝要把親妹六媖許配給他時,雖然內(nèi)心也是“不勝之喜”,但是卻忘不了從小所立誓愿“若要洞房花燭夜,必須金榜題名時”。并且哪怕后來在遭受了一番磨難,幸得六媖出手相助,且寫詩表示要與他共結連理時,他仍舊不忘自己當初所立的志向,表示“且待明年秋試得意之后,方敢與小姐相見”,由此可見馬德稱也是一個志向高遠之人。在介紹“老門生”鮮于同時說他“論他的志氣,便像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東西,真?zhèn)€是足躡風云、氣沖斗?!?。這是對他的遠大志向最直接的描寫。另外如他三十歲起便一直讓貢,不肯就貢,只想著一朝登第,也是其志向遠大的真實寫照。
(三) 仕途坎坷,卻不輕言放棄
這些發(fā)跡文人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非但不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屢屢遇挫,但是卻都沒有就此放棄。這個品質(zhì),也是他們最終能夠發(fā)跡的一個重要因素。俞良進京趕考的路上就因染病將錢物用光,迫不得已賣掉驢子,徒步趕考,草鞋還將雙腳磨破。這還不算,更大的挫敗卻是經(jīng)受了這些煎熬之后卻“爭奈時運未至,龍門點額,金榜無名”。然而便如此,俞良也不是就此作罷打算回家去,從他對孫婆說的“我俞某是個飽學秀才,少不得今科不中來科中”可見俞良并未生放棄的心,仍想要繼續(xù)憑借科舉考試一舉成名。這三人中,經(jīng)受磨難最多的還莫過于“鈍秀才”馬德稱,從他父親被陷害,“一口氣得病數(shù)日身死”開始,到呂鴻臚對他“待以盛饌”,結果廚房起火,地方拿他做火頭為止,總經(jīng)歷了十四種劫難之多。但他也是始終未放棄求取功名之心。而說到堅持,鮮于同則更有代表性。文中講到他仕途不順時說“何期才高而數(shù)奇,志大而命薄。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又是一個屢試不第的窮秀才,但是他卻也是并未因年老而將就著勉強出貢,卻是以漢時的平津侯公孫弘自比,“其志愈銳”。
(四) 有貴人相助
這三人雖有滿腹文章,又能夠堅持,但是卻無奈時運不濟,才華不能被發(fā)現(xiàn)。而使他們最終發(fā)跡變泰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或者說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就是貴人的相助。俞仲舉的發(fā)跡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來自太上皇所做的一個夢以及圓夢先生對于這一夢的闡釋:“乃是有一賢人流落此地,游于西湖,口吐怨氣沖天,故托夢于上皇,必主朝廷得一賢人。應在今日?!鄙匣蕦ふ抑翂糁兄兀虬l(fā)現(xiàn)俞仲舉墻上的題詩而斷定“此人正是應夢賢士”??梢哉f,俞仲舉的發(fā)跡,不只是人助,更有神助?!扳g秀才”馬德稱的轉(zhuǎn)運,則有賴于六媖的幫助。在馬德稱最困頓而且被傳言覆舟已死的時候,六媖則“收拾輜重銀兩,帶了丫鬟童仆,一徑來到北京尋取丈夫”。最終不但在龍興寺中找到了衣衫襤褸正在寫經(jīng)的馬德稱,而且還給他衣服銀兩,助他求取功名。“老門生”的貴人則是興安縣知縣蒯遇時,雖說他不是有心幫助鮮于同,但是正是因為他三次誤打誤撞的幫助,才使得六十一歲的鮮于同最終進士及第。
(五) 最終金榜題名,一朝發(fā)跡
盡管這三人各自所經(jīng)受的磨難與發(fā)跡原因各不相同,但最后卻都是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都實現(xiàn)了最終的理想抱負。俞良應太上皇的題目作《過龍門令》一詞,博得龍顏大悅,賜他衣錦還鄉(xiāng)?!扳g秀才”中了第十名會魁,殿試二甲,考選了庶吉士。最終皇上準許他們“夫妻衣錦還鄉(xiāng)”。鮮于同實現(xiàn)自己的功名愿望之后,不但報答了蒯遇時的知遇之恩,而且最終也是結局圓滿,“歷仕二十三年,腰金衣紫,錫恩三代”。
三、 從發(fā)跡文人事跡看馮夢龍的仕途經(jīng)歷與心理變化
將《警世通言》中的這幾篇文章與馮夢龍的仕途經(jīng)歷結合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相似之處。馮夢龍二十幾歲考中秀才,往后就屢試不第,直到五十七歲才選為貢生。同這三位文人的不幸遭遇有著相似之處,而屢敗屢戰(zhàn)的性格也是如此。他在文章中也多處運用韓信、蘇秦以及姜子牙等落魄文人一舉成名的例子,如《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中寫“君不見:韓侯未遇,遭胯下受驅(qū)馳”“我有韓信之志,你無漂母之仁”,《鈍秀才一朝交泰》中“列位看官們,內(nèi)中倘有胯下忍辱的韓信,妻不下機的蘇秦,聽在下說這段評話,各人回去硬挺著頭頸過日,以待時來,不要先墜了志氣”,《老門生三世報恩》中“又如姜太公八十歲還在渭水釣魚,遇了周文王……定了周家八百年基業(yè)”“看看五十齊頭,蘇秦還是舊蘇秦”……以及在《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的開篇所寫的司馬相如遂題橋之愿的事例和三篇用以結撰全文的詩篇等,都體現(xiàn)出馮夢龍對于功名的渴望與忍辱負重之心。而這些文人卻又無一例外地得到了貴人的幫助,這也是此時的馮夢龍所渴望的。
《警世通言》編著于明天啟甲子四年(公元1624年),而他于崇禎三年(1630年)才考上貢生,在編著這本書時,他還只是個落魄秀才,像文中的文人一樣有著滿腹的才學,怎奈時運不濟,因此只能將希望寄托于外界的因素,渴望通過別人的幫助來使得自己的才學被發(fā)現(xiàn),從而得到重用,這也是他在這三篇中都寫了文人得到貴人相助的一個原因。
然而,這種“貴人”,不管是太上皇的夢,還是蒯遇時三次的誤打誤撞,以及六媖的不離不棄與并贈之以衣物銀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幾乎是不可能遇到的。因此這種寄托也就顯得非常虛渺。與其說是愿望與寄托,倒不如說是馮夢龍此時已經(jīng)對憑借科舉成名開始感到失望。
參考文獻:
[1](明)馮夢龍.三言·警世通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高洪鈞.馮夢龍生平拾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84(1):78-81.
[3]釗君,煜奎.馮夢龍生平新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2(4):107-110.
[4]龔篤清.馮夢龍生平事跡考略[J].中國文學研究,1986(2):48-52.
[5]王凌.馮夢龍生平簡編[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1(3):65-74.
作者簡介:
魏澤筱,山東省淄博市,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高二(2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