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傅一方
摘要:民族地區(qū)民族事務治理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民族事務決策科學性。不斷創(chuàng)新民族事務治理模式,探索大數據對民族事務治理的影響,通過利用與分析民族事務數據,有效加快民族事務工作由傳統(tǒng)的管理向現(xiàn)代化治理轉型,從而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本文討論大數據時代貴州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旨在提高貴州民族事務治理能力。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問題;對策
一、貴州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利用大數據,貴州在深化依法行政,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有力地推動了貴州民族事務法治化進程,但仍有一些因素嚴重制約著貴州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
1.大數據立法還不成熟。隨著大數據相關立法的相繼出臺,但有一些基本問題仍有待于解決。數據所有權與法律屬性問題;數據所有權與個人信息是否屬于個人問題;經數據采集者同意收集的數據是否存在數據所有權問題;個人同意收集數據的行為是否具有數據權轉移或許可性質的法律意義問題;以及信息披露、數據權限劃分不清、大數據安全缺乏頂層設計、數據交易安全缺乏第三方監(jiān)管等都需要國家層面的立法。
2.普法宣傳力度不夠,治理主體法治思維需要提升。在調查中被問及是否經常參加普法教育時,43%的人并不經常回答。這些人基本上都在農村基層,幾乎從未接受過真正正規(guī)的法律知識教育。第二,規(guī)則程序意識不強,法治思維需要提升。貴州作為一個多山的省份,交通基本上被山區(qū)阻隔,對外經濟聯(lián)系不便,交通成本高;而且,教育文化發(fā)展長期滯后,傳統(tǒng)文化封閉保守,這導致相當一部分貴州人價值觀念陳舊,缺乏競爭意識和法治意識,加大了大數據時代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的阻力。
3.治理能力不高,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在大數據時代,對決策者的專業(yè)水平、綜合素質、全局意識等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xiàn)實中,這種決策能力與實際情況存在差距,治理機構工作人員缺乏多學科思維和大數據思維。
4.大數據技術需要突破,安全問題需要關注。數據采集是一種全面的動態(tài)采集。在復雜的數據中,如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是利用大數據推進國家事務治理法治化的前提任務。根據民族事務治理的屬性,如何梳理民族大數據,如何編制數據目錄,如何對民族數據進行分級和分類,如何通過公開的方式不重復地收集和獲取數據,如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其數據收集的知情權;如何建立有效的民族數據采集與存儲機制,使其具有開放式的數據一致性,這些都是民族數據規(guī)范化管理中需要面對的問題。二是數據公開問題。所有數據開放是否通過開放平臺免費提供給所有需要的人,開放程度等問題需要具體的開放規(guī)則來控制,特別是涉及民族數據、宗教敏感數據、隱私數據等。
二、完善貴州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建設的對策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確保民族地區(q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是當前民族工作的頭等大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的重大意義,以更好的方式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
1.完善大數據相關立法。第一,要解決與大數據有關的基本問題,如如何授權政府部門收集哪些數據,授權政府部門保留、管理、處理和使用哪些數據,授權政府部門公開公民個人數據等,都需要法律支持。第二,政府部門之間存在壁壘,缺乏統(tǒng)一的數據標準。在大數據開放與共享的過程中,供求關系脫節(jié),公民隱私權面臨侵權風險。第三,在大數據時代,要建立全面開放、協(xié)同共享、平等待遇、知識產權保護和隱私保護。建立基礎設施數據安全保護機制和跨境數據流動監(jiān)測法律機制。
2.完善民族地區(qū)基礎資源大數據,建立民族事務應用平臺。目前,要進一步收集民族地區(qū)基礎資料,進一步整合和整理相關資料,加大投入,全面建設民族基本信息數據庫、民族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規(guī)章制度數據庫等,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政府社會發(fā)展水平數據庫、司法機關民族數據庫、社會糾紛數據庫、司法解決數據庫等,國務治理機關自建數據平臺,形成完善的國家大數據資源體系。此外,在規(guī)范和升級各級人民委員會網站和自治地方政府網站的同時,積極鼓勵其他民族網站建設,加強社會公眾和各組織政府的對話與合作。
3.培育群眾的法治意識,提升治理主體的法治素養(yǎng)。法治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地方治理的水平。在大數據時代,要求治理主體改變不符合依法治國要求的傳統(tǒng)觀念、工作習慣和工作方法。還要求民族事務治理機構積極開放公共資源數據共享,為大數據營造法制文化環(huán)境,建立多主體法律評估機制,深入農村、學校開展法律活動,企業(yè)和單位通過教育懲戒、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可以增強多主體地方治理的法治意識,使法治意識成為全社會的主導意識。
4.利用大數據提升民族地區(qū)治理法治化能力。一是制定治理權限清單,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大數據時代,治理權力清單透明管理,推進治理模式改革,以數據規(guī)范治理權力的基礎和過程,編制治理權力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治理工作流程,從而實現(xiàn)治理權的可視化、量化和規(guī)范化,使治理權的來源具有可追蹤性、去向可查詢性和責任追究性。二是科學管理能力和高效管理國家事務。通過對民族問題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實時反映民族地區(qū)各方面的正常和異常運行,預測民族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需求,真正實現(xiàn)民族事務由傳統(tǒng)管理向依法治國的轉變。三是治理主體多元化,民族事務協(xié)同治理。構建民族地區(qū)事務治理規(guī)則,必須保證多元參與的主體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形成社會監(jiān)督、群眾參與和公民問責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嚴慶, 張莉莉.部門化與多元化:中國民族事務治理主體建設研究.蘭州學刊,2015(12):13-29.
[2]劉寶明.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xiàn)代化的路徑.中國民族, 2014 (05): 39-55.
[3]馬俊毅. 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重視民族精神共同體的建構.中國民族報,2016 (0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