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如何看待語文考試閱讀題讓原文作者都答不出的現象?
張佳瑋答:從作品解讀角度講,這也沒問題。一個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后,就不屬于作者了。他們愛怎么解讀,作者都無法干涉。納博科夫在康奈爾講課時還說過一個論調,許多時候,作者寫作的某個細節(jié)也許只是潛意識,但讀者卻能夠從中提煉出作者自己當時沒意識到的意圖;這時作者就未必掌握發(fā)言權了,因為寫作過程中,人的念頭也起滅無常,稍縱即逝嘛;許多技巧運用或想法也許是無意識的,但也可能是作者內心寫照——作者自己都未必知道。我遇到過一個讀者,能夠把我某兩篇文章倒背如流——我自己都做不到。他還就此提出了幾個問題:“您當時寫這個時,是不是想到了XXX?”我愣了愣,回想起來,確實如此——的確有可能,是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
但語文考試,是另一回事。語文考試并非審美訓練,而是在考驗閱讀與寫作的技巧:遣詞造句、辨析語義之類——這其實更像是規(guī)定動作訓練。被選進考卷的考試范文,不一定是什么好文章,但比較典型,比較符合技巧規(guī)范。用體育舉例,出一篇文章讓你做閱讀理解,好比是找一場特別規(guī)矩的比賽錄像帶,讓你做球賽技術分析,針對某幾個規(guī)定動作提問:他當時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投籃方式?他當時為什么要選擇這樣傳球?——其實可能當事人自己都沒想那么多,而是個瞬間反應;實際上,大多數熟極而流的工作都來自于瞬間機械反應,而不是深思熟慮。一個運動員做動作時多半來不及細想,只是恰好做出了規(guī)范的動作,恰好適合用來做范本描述而已。文章段落使用的技巧,就像球員的某個動作一樣,是錄像里拿來做分解示范的版本。作為教學用具時,作者自己的意見并不重要;一個作者所寫的文字,可以作為范例來考驗學生的規(guī)定動作,才有意義。
寒云答:很多人會說,中學考試中,現代文閱讀還是不要拿在世作者的文章做考題了吧,尤其當題目是“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心情”時,同學們是有可能通過網絡找到作者本人的,已經翻車很多次了。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從當年韓寒批判應試教育的時候就甚囂塵上,所有人都覺得為自己不會做題找到了一桿大旗,紛紛搖旗吶喊。可是,作者做不出來就代表這個問題是蠢問題嗎?畢飛宇說過,如果文學研究只是為了證明作者是怎么想的,那么文學研究應該移交給刑警大隊,警察可以通過審訊作者來替代文學批評,他們全會審訊出來。閱讀和研究小說從來不是為了印證作者。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象,在激勵認知。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所以說,如果一個文本只是局限于作者自身的想法,那它就是平庸的文本。而讓作者本人去回答題目的做法,無疑也是愚蠢的。
文學評論厲害的地方,就是可能知道作家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文學是最能泄露人內心秘密的東西,而這種泄露,很多時候,作家是不自知的。這,就是文學評論的魅力和價值所在。而我們所做的閱讀題,其實,就是初始階段的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