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地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
因為時間即生命。
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有意義,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費光陰。
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地善于利用他的時間。
——梁實秋《沒有人不愛惜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時間》
★賞析:
丈量生命長短的尺度是時間。人們都知道生命的可貴,但很多人不知道珍惜時間。年少時虛擲光陰,年老時痛惜懊悔,這幾乎成了人生的常態(tài)。懶惰是我們浪費時間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應與自己的慵懶的習慣做斗爭。趁著我們年紀輕,精力旺,多讀一點書,多鍛煉鍛煉身體,會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
我們都知道,讀書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能夠有質量地生存,讀書就是一條捷徑。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過書本流傳下來,是為了文明的一個延續(xù),我們去讀書也是為了延續(xù)這種智慧。我們都試圖在生活中,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時候,自己能高質量地生存,通過讀書是最經濟的捷徑。我們獲得知識,獲得生存的本領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我們通過書本獲得知識;另一個是靠你的經驗去積累。經驗一定是你自己積累的,別人告訴你的一定是一個知識。
那么學習別人的知識肯定是你最經濟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騰出很多時間去讀書,主要是為了能夠優(yōu)質地在社會上生存。但是讀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刺股懸梁”“鑿壁偷光”,這些都是古人發(fā)奮讀書的例子。今天它們都是成語,這些成語中的主人公在古代社會都成了一代學者,都成了大人物。
我們知道讀書一定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當你真正能夠把書讀進去的時候,真正獲得這種精神享受的時候,你才知道讀書的這個樂趣。
……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一個人在一個領域中有所建樹就非常不容易。不要說在各個領域,當我們在浩如煙海的知識中遨游的時候,我們無非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一葉小舟而已,當你坐在這葉小舟中環(huán)顧四周,能有一種美的感覺的時候,你才知道讀書的樂趣。讀書一定是先苦后甜,當你能夠感受到讀書甜度的時候,這就是你人生中一個極大的進步。
——馬未都《讀書一定是先苦后甜》
★賞析:
讀書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在散發(fā)著淡淡墨香的文字里放牧心靈,你會吮吸到大自然的芬芳,體悟到友誼的美好,感受到親情的溫馨,領略到生命的精彩……你更會從中汲取到許多人生的養(yǎng)分,從而更加勇敢、堅強地去生活,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一篇寫得非常精彩的小品文,作者從讀書可以獲得知識入筆,引出“讀書一定先苦后甜”;接著,通過論述物質的樂趣容易填滿,精神空間卻永遠填不滿,來告訴人們閱讀的重要性,希望人們都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但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熱愛閱讀,并從中感受到讀書的甜度,幸福一生。
我喜歡躺著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已有二十多年了,從枕邊掠過的書,自然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歲,我讀師專的時候,開始了真正的讀書。每到寒暑假,最愜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鄉(xiāng)的火炕上看書。至于讀了些什么,已經記不清了,但讀書的氛圍卻歷歷在目。夏天時,聞夠了墨香,我會敞開窗子,嗅花圃攪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氣;冬天時,窗外的北風吹得窗紙刷拉拉響,我便把書頁也翻得刷拉拉響。疲倦的時候,我會撇下書,趴在窗臺看風景。窗外的園田被雪花裝點得一片潔白,像是老天鋪下來的一張紙。
如果說枕頭是花托的話,那么書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個,花瓣卻是層層疊疊的。每一本看過的書,都是一片謝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當作標本,作為永久的珍藏;有的則因著庸常,隨著風雨化作泥了。
……
我常想,我枕邊的一冊冊古詩詞,就是一只只夜鶯,它們棲息在書林中,婉轉地歌唱。它們清新、濕潤,宛如上天撒向塵世的一場宜人的夜露。
——遲子建《枕邊的夜鶯》
★賞析:
“遲子建寫散文,無論是敘事,還是描寫,皆信手拈來,水到渠成,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來自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更是文字表達力的語言功夫之體現”,本文即是這一觀點的有力注腳。作者敘述自己讀古典詩詞的歷程,描寫自己讀古典詩詞的感悟,著實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產生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