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力
【摘要】全新的傳播環(huán)境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增強輿論引導力,新聞記者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新聞“四力”,才能更好地記錄時代風云,講好中國故事。為此需要著力強化“群眾意識”“立場意識”“問題意識”和“受眾意識”。
【關鍵詞】四力;四種意識;輿論引導力
在去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對整個宣傳思想戰(zhàn)線提出了殷切希望。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需要著力強化“群眾意識”“問題意識”“立場意識”和“受眾意識”,切實增強新聞“四力”,才能更好地記錄時代風云,謳歌發(fā)展成就,講好中國故事。
一、強化“群眾意識”,腳步要快、腳印要深,提升耐力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腳力是一名記者的基本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說過,力行而后知之真。記者只有到了現場,才能對事實有真實全面的把握。記者能走多遠、多深、多持久,決定著報道質量優(yōu)劣。
《中國的西北角》的誕生,靠的就是范長江超人的“腳力”。1935年7月,范長江以《大公報》記者名義從成都出發(fā)對中國西北進行考察。他將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道路作為重點對象,在《大公報》上公開報道了紅軍長征。這些“用腳走出來的”文章結集出版,形成了膾炙人口的新聞報道典范。
今天,這樣的作風并不過時。在多年新聞實踐中,筆者感悟到要有強健腳力首先要增強“群眾意識”。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心中有群眾,才有動力奔走,才能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心聲。增進腳力要在“腳步快、腳印深、有耐力”下功夫。
步要快。新聞是易碎品,尤其是當前傳播方式正發(fā)生深刻變革,“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這一秒發(fā)生的事情,下一秒就可能傳遍網絡。這就要求我們保持箭在弦上、一觸即發(fā)的臨戰(zhàn)狀態(tài)。發(fā)現線索雷厲風行,第一時間采寫發(fā)稿。
印要深。跑基層不難,難的是發(fā)現他人發(fā)現不了的新聞。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淺嘗輒止。在采訪中筆者常有這樣的體會:初到一個地方,接觸某個問題,往往抓不到主線。多住一晚,跟方方面面再深入交流,就會豁然開朗。
2012年12月中旬,筆者冒著嚴寒來到霍邱縣岔路鎮(zhèn)草樓村駐村蹲點,在養(yǎng)雞大戶時英勇家一住就是3天。3天里,筆者與時英勇同吃同住同勞動,談人生說理想到深夜。筆者不僅熟知了他的養(yǎng)雞故事,更對他的人生抱負有了了解。在此基礎上寫出的《養(yǎng)雞哥的樂與盼》立體而豐滿。文章最后,筆者寫道:“‘人生很短暫,做不了幾件事情,所以認準一件事就要堅持做下去,不要怕吃苦,不要搖擺不定。時英勇認真地說?!比缓笥浾哂谩啊B(yǎng)雞哥的人生感言,對你我的事業(yè)追求,是否也有啟發(fā)呢?”這樣的反問結束全文,無疑升華了主題。這樣的報道顯然不是蜻蜓點水式的采訪能寫出來的。
有耐力。腳力強,不僅體現在“走得遠”,更要“能持久”。做記者三年五載“在路上”不難,難的是始終保持初心,以長跑贏取有深度、有溫度、有高度的報道。腳底的泥土有多少,筆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盁釔凼亲詈玫睦蠋?,它可以使你從不知到知之,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它可以推動你不知疲倦地去工作,把個人的一切融化在黨的新聞事業(yè)中?!蔽覀兪遣稍L者,也是參與者,胸中有群眾,對工人、農民、對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對大時代火熱的發(fā)展充滿激情,我們行走的步子自然就快一些,走得就遠一些。
二、強化“立場意識”,以習近平新聞觀武裝大腦,提升政治素養(yǎng)
著名記者普利策有句名言:“如果把社會比作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記者就是船頭上的哨兵,他要隨時指出暗礁?!?/p>
“隨時指出暗礁”,這是社會對媒體人的要求。范敬宜以《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為題,將記者的社會責任總結為導之有責、導之有方、導之有術。李良榮認為,新聞媒體可以反映并代表輿論,可以引發(fā)輿論,可以引導輿論,新聞媒體要“善于正確利用這種作用,為營造良好、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公共輿論積極正面作用奠定基礎?!碧嵘浾撘龑Я?,要求記者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明辨是非。
如何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光明日報高級記者莊電一認為,“眼力是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區(qū)分主流與支流的能力,撥開假象辨清真實的能力,越過眼前預測發(fā)展趨勢的能力?!惫P者認為,所謂眼力,本質是立場。世間萬事,五彩斑斕,有什么樣的立場,就會看到什么色彩,就會在新聞事件中觀察到什么樣的側面,提煉出什么樣的觀點。這要求新聞工作者不斷錘煉黨性,提升政治素養(yǎng),強化“立場意識”,它決定著我們能否以科學的角度觀察、剖析和解讀新聞事件,形成正確全面的觀點,進而產生良好的輿論引導力。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如何把握大勢,抓住時代的真命題?筆者認為要加強對習近平新聞觀的學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貢獻,是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只有全面掌握、深入貫徹習近平新聞觀,才能增強對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輿情的觀察、判斷、辨別的能力。尤其是在媒體加速融合的當下,以習近平新聞思想武裝頭腦,才能站穩(wěn)立場、把握導向,不畏浮云遮望眼,淬煉出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牢牢把握時代的大主題。
黨的新聞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紀律性很強,以習近平新聞觀淬煉政治鑒別能力和政治敏銳性,才能胸懷全局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正確看待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正確認識各種經濟和社會現象,增強報道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寫出能夠產生積極輿論引導力的作品。
三、強化“問題意識”,深耕細作報道領域,成為專家型記者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為《新中華報》題詞“多想”,意在鼓勵工作人員多動腦筋、多做分析。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干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總要需要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如何提升腦力?筆者認為必須建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它促使我們在聽到、看到發(fā)生的事件后,多問幾個“為什么”?!耙粋€好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薄畣栴}意識”讓我們敏銳地察覺到新聞背后的故事,挖掘到獨特的新聞價值。
“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實”。這是范長江為新聞做出的定義,它之所以在新聞論史中占據一席之地,很重要的原因是凸顯了“問題意識”在記者活動中的重要性?!爸挥醒鴨栴}去策劃、采訪,記者才不至于流于有聞必錄,復制、粘貼甚至‘標題黨的野路子?!闭菃栴}意識的引導,范長江才能深入思考,筆觸“擊中社會上繃得最緊的那根弦”,帶著國人心中普遍的“問題”完成了西北之行。
以《一根糯玉米演繹的“供給側改革”》為例,這篇報道就是“問題意識”造就的佳作。安徽是玉米種植大省,同時也是畜牧業(yè)大省,對玉米需求量極大,但企業(yè)放著本地玉米不用,寧愿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外省玉米,這是為何?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深入調研,了解到“安徽玉米受氣候影響,收獲后霉變問題突出。隨著食品安全形勢和玉米供求形勢變化,這種玉米被養(yǎng)殖業(yè)企業(yè)淘汰?!薄靶滦蝿菹拢N植戶要想有好的效益,就要調結構,發(fā)展安全籽粒飼用玉米”。強烈的“問題意識”讓記者抓住了當前我省玉米產業(yè)的突出問題,這樣的報道主題當然會引發(fā)各方關注,產生強烈反響。
如何樹立“問題意識”?范長江在《記者工作隨想》一文中說:“一個記者,要有抱負。這抱負就是窮畢生精力研究一兩個什么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從群眾中提出來的?!边@告訴我們“問題意識”不是漫無目標地發(fā)問,也不是無的放矢地解讀,它建立在精湛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基礎上,這種素養(yǎng)不僅僅指新聞專業(yè)能力,也包括報道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倘若記者專業(yè)知識不扎實,就看不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不了平常現象所蘊含的規(guī)律。
2016年9月,我省出臺了一項技術方案要求實施赤霉病全程防控,這在我省尚屬首次。這條消息的新聞價值在哪里?是“全省首次”嗎?倘若對當前糧食供求關系變化、我省小麥生產特點、赤霉病與糧食品質關系沒有系統(tǒng)了解,是很難解讀出蘊藏的重大新聞價值的。隨著供求關系變化,小麥優(yōu)質優(yōu)價特點顯著,我省正著力推動小麥生產從高產向優(yōu)質轉變,大力發(fā)展優(yōu)質、專用品種。而赤霉病是影響我省小麥品質最重要的因素,防住了赤霉病就為品質提升打下了基礎。過去我省一直“側重生長期防治”,效果不理想?,F在“從源頭抓起,全過程防控”,提升效果。正是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積累和對農業(yè)形勢的長期追蹤和把握,讓記者解讀到“赤霉病全程防控標志著我省小麥生產思路的重大轉變”這一消息背后的新聞價值。
成為行家里手非一日之功,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鄧拓曾說過:“你看農民出門,總隨手帶糞筐,見糞就撿,成好習慣。專門出門撿糞,倒不一定能撿很多,但養(yǎng)成了隨時撿糞的習慣,自然就會積少成多。知識積累,也應該有農民積糞的勁頭?!泵恳晃恍侣劰ぷ髡叨家谧约旱膱蟮李I域深耕細作,不斷加強專業(yè)學習,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多鉆研、多請教、多積累,成為專家型記者。
四、強化“受眾意識”,善抓細節(jié),改文風提筆力,優(yōu)化傳播效果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這是人們對新聞記者的贊譽。需要看到,時代變化,社會的群體心理和特性也在變化。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也在重塑傳播模式,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挑戰(zhàn)。昨天成功的報道方式,今天可能已經被受眾拋棄。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chuàng)新,需要強化“受眾意識”,研究當今社會群體的新特性,把握信息傳播的新規(guī)律,了解讀者和觀眾新偏好,以此作為我們新聞創(chuàng)作的標尺?!盎ヂ?lián)網時代,所有人做產品都需要有用戶意識。如果你對客戶沒有清晰的定位,你也不了解你的讀者和聽眾,那么你只是在自言自語、自娛自樂?!本唧w而言,筆者認為改文風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改文風要善抓細節(jié),把講故事作為基本的寫作技能和價值取向。講好精彩鮮活的故事,才能吸引受眾,讓觀點和主張如春風化雨,悄無聲息地影響受眾。我們常??吹揭恍﹫蟮姥笱鬄浊ё?,不見人不見事,只有公文式的說教。這樣的報道讀起來味同嚼蠟,談不上傳播力和感染力。只有把高深的道理、宏大的主題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黨的聲音和主張才能傳播得更遠。
2018年初,江淮大地迎來一場暴雪,各部門齊心協(xié)力妥善應對,人們生產生活秩序井然。這時候筆者接到任務,要求寫一篇綜述反映迎擊暴雪的壯舉。在這篇報道中,筆者沒有大篇幅使用有關部門的工作總結,而是“轉過身”以百姓視角切入,在報道中集納了多個故事,用普通人在大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多側面反映各個部門的科學調度和有效應對。這些發(fā)生在普通人身邊的故事,讓讀者產生認同感,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講好故事,需要記者根植大地,用心捕捉那些無法復制的感動,那些日復一日的人間煙火,那些生產生活中平凡而偉大的奉獻,以精彩的故事奏響時代旋律。
其次,改文風要多用群眾語言和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其中之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包h的主張要讓群眾樂于接受,讓群眾自覺地執(zhí)行,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要講究宣傳藝術。這就需要有生動活潑的文風,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本W對記者來說,改文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學習百姓語言,多寫家常話、直白話、簡短話,讓老百姓愛聽愛看。只有語言更活潑,更接地氣,群眾才喜歡聽、愿意看、聽得懂、看得進,主流聲音才更感人、更動人、更吸引人。
再次,改文風要熟練掌握新的傳播手段。當前,新興媒體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在“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開展報道,必須不斷豐富傳播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以多樣化的展示、多介質的推送,使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當前,微信微博、抖音等新的傳播平臺影響力越來越大,并且在青少年群體中擁有巨大影響力。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要熟悉掌握新的傳播手段,到這些平臺上講述好故事,傳播正能量,放大宣傳效果。
“文字之間有導向?!敝挥芯毢霉P力才能讓道理明晰,讓故事感人,讓正能量傳播更遠,更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chuàng)新,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遵循,進一步增強改文風的責任感和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