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桂琴 劉麗敏 高健 宋富蘭 張延芳 劉梅梅 宗桂香
摘要:針對冬小麥田間除草,開展了自走式藥械與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防治效果對比試驗。調查防控效果發(fā)現,冬前采用自走式旱田作物噴桿噴霧機噴施70%氟唑磺隆WDG3.8g/667m2+5%雙氟磺草胺懸浮劑20mL/667m2,對防除雀麥、播娘蒿、薺菜有較好的效果。春季返青期雀麥株防效達到98.03%,鮮重防效達到99.36%;播娘蒿、薺菜株防效達到95.41%,鮮重防效達到97.51%,且對冬小麥表現較好的安全性。
關鍵詞:自走式施藥機械;冬小麥;雜草防治;對比試驗
鹽山縣地處河北東南部黑龍港流域,為典型的平原農業(yè)縣。冬小麥是鹽山縣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約2.8萬hm2。近些年來,鹽山縣冬小麥田間禾本科惡性雜草雀麥危害嚴重,并有不斷蔓延發(fā)展的趨勢。據調查,全縣雀麥發(fā)生面積0.5萬hm2,一般麥田減產5%~25%,重者減產60%以上,甚至毀種倒茬;播娘蒿、薺菜混發(fā)面積約1.5萬hm2。為提高防治效果與效率,筆者使用自走式施藥機械與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開展了冬小麥田間除草防治效果對比試驗,以期為推廣自走式藥械冬小麥田間除草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及試驗材料
試驗場地設在河北省鹽山縣慶云鎮(zhèn)王信村農業(yè)開發(fā)區(qū)千畝方田。該區(qū)域成方連片,地勢平坦,土壤有機質含量2.1%,肥力中等,土壤類型為輕壤質潮土。試驗田為“冬小麥——玉米”一年兩季耕作模式,田間主要雜草為雀麥、播娘蒿、薺菜。前茬作物玉米機械收割,秸桿還田。冬小麥2014年10月10日適墑機械旋耕播種,品種為石麥15號,平均用種量約12kg/667m2。
供試機械為北京豐茂植保機械有限公司3WX-280H自走式旱田作物噴桿噴霧機。藥箱容積280L,噴幅可調,最大噴幅6m,自走速度平均1.11m/s,防治效率400m2/min,工作壓力0.2~0.4MPa,每667m2平均用水量30kg。供試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為市場普通產品,容積15kg,防治效率40m2/min。供試驗藥劑為70%氟唑磺隆WDG江蘇瑞邦農藥廠有限公司)、5%雙氟磺草胺懸浮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
1.2 試驗處理
試驗設1個藥劑混用處理,分別用自走式旱田作物噴桿噴霧機、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在冬前、春季各噴施1次(表1)。另設噴施清水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5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333.5m2,小區(qū)隨機排列。
冬前于2014年11月5日,小麥3葉1心、雜草2~4葉時施藥。施藥時天氣晴,日均氣溫8℃,大田大氣相對濕度55%,風速0.1m/s。春季于2015年3月15日,小麥返青期施藥,施藥時天氣晴,日均氣溫10℃,大田大氣相對濕度60%,風速0.2m/s。
1.3 調查內容和方法
1.3.1 除草效果。每個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0.25m2。冬前施藥:小麥返青期(2015年3月20日)調查雜草株數,一并稱取雜草地上部分鮮質量,計算株防效與鮮質量防效(表2);春季施藥:藥后30d調查雜草株數,計算株防效;藥后45d一并稱取雜草地上部分鮮重,計算鮮重防效(表3)。
小區(qū)固定,栽培制度不變,各小區(qū)不再進行除草,其它栽培管理技術相同。2016、2017年春季小麥返青期,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0.25m2,調查麥田雀麥發(fā)生情況(表4)。
株防效(%)=(空白對照區(qū)雜草株數-藥劑處理區(qū)雜草株數)/空白處理區(qū)雜草株數×100
鮮重防效(%):(空白對照區(qū)活雜草鮮重一藥劑處理區(qū)殘存活雜草鮮重)/空白處理區(qū)活雜草鮮重×100。
1.3.2 作物藥害調查。施藥后3、7、15、30d分別觀察各處理區(qū)小麥苗生長狀況及葉片顏色,以了解相同藥劑配比不同器械噴施對作物的安全性。作物藥害分級標準:0級,無癥狀;1級,輕微藥害輕微褪綠黃化,可恢復,能接受;2級,明顯藥害,褪綠黃化或生長受抑制,可恢復,能接受;3級,嚴重黃化,但未死掉或植株生長明顯受抑制,癥狀可恢復,但不能接受;4級以上,死苗嚴重,不能接受。
2 結果與分析
2.1 除草效果
冬前施藥2個處理返青期對雀麥株防效分別達到了98.03%和87.24%,鮮重防效為99.36%和88.34%;對播娘蒿、薺菜株防效達到95.41%、86.38%,鮮重防效為97.51%、88.23%,防效均顯著,但自走式藥械防治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春季2個處理對雀麥、播娘蒿、薺菜的防治效果明顯低于冬前自走式藥械處理。
2.2 對小麥的安全性
藥后觀察發(fā)現:各處理區(qū)均未發(fā)現小麥生長受到不良影響。
3 小結與討論
自走式施藥機械比傳統人工手動或背負式電動施藥具有效率高、省工省力、避免重噴、漏噴、不易發(fā)生藥害、防治效果好等特點。
秋季立冬前后,小麥3葉1心、雜草2葉1心,此期大部分雜草已經出土,雜草種類多,苗齡低,耐藥性差,且小麥植株小,使雜草暴露,著藥充分,防治容易,效果好。春季用藥往往效果不太理想,春季麥苗遮掩雜草,使雜草著藥量減少,同時春季雜草苗齡大,根系發(fā)達,植株健壯,耐藥性強,且春季風多、風大,適宜用藥時間短,極易產生藥害。
試驗選用的70%氟唑磺隆WDG是當地防治雀麥較為理想的藥劑,可兼防部分闊葉雜草;5%雙氟磺草胺懸浮劑安全性好,施藥期對溫度要求不嚴格,對闊葉雜草防效好。結果表明:冬前用自走式施藥機械噴施70%氟唑磺隆WDG3.8g/667m2+5%雙氟磺草胺懸浮劑20mL/667m2,對防除雀麥、播娘蒿、薺菜有較好的效果,雀麥株防效達到98.03%,播娘蒿、薺菜株防效達到95.41%,防效均極顯著,且對冬小麥表現較好的安全性。
2016、2017年調查麥田雀麥密度顯示,冬前自走式藥械處理組雀麥密度明顯低于防治指標,對產量不造成影響[1],說明用自走式施藥機械冬前防治1次,可連續(xù)2~3年不用再防治,解決了傳統人工手動或背負式電動施藥防治不徹底,每年都要進行防治的問題。
雀麥在鹽山縣防治困難且不斷擴展蔓延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冬小麥——玉米”一年兩季耕作模式,如果進行輪作倒茬,打破連年種植小麥的模式,則可以抑制雀麥的發(fā)生與蔓延。
參考文獻:
[1]郝麗萍,王麗英,李霞.麥田雀麥防治指標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14,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