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輸血科 637000
產后大出血為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及時控制出血并為患者補充血容量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患者的關鍵所在,其中輸血治療為其主要急救措施[1]。若在短時間內為患者輸注的比例不當(血漿∶紅細胞),很可能誘發(fā)血液稀釋性凝血功能障礙或者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不良癥狀,嚴重者將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故選擇合理的比例進行配對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進一步探討在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時,血漿與紅細胞的比例對其凝血功能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產后大出血患者為觀察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每組30例。低血漿組中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30.99±3.05)歲;孕周35~42周,平均孕周(38.99±1.28)周;初產婦21例,經產婦9例。中血漿組中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30.97±3.04)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02±1.29)周;初產婦20例,經產婦10例。高血漿組中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31.05±3.02)歲;初產婦22例,經產婦8例。三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文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產后2h內出血量>500ml者;②產后出血24h內需輸注紅細胞>10U者;③無凝血功能障礙者。(2)排除標準:①重度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先天性心臟病者;③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對所有患者采取補充血容量、預防感染、糾正酸中毒等常規(guī)救治措施,對伴有活動性出血或貧血癥狀的患者,及時輸注血漿及紅細胞。低血漿組:血漿∶紅細胞=1∶2.5;中血漿組:血漿∶紅細胞=1∶1;高血漿組:血漿∶紅細胞=1.5∶1。隨后每隔2h,應為患者檢測1次血常規(guī)指標與凝血動能指標,以對輸血方案進行相應調整。若患者體內血小板(PLT)<50×109/L,應采集PLT 1個治療量;若纖維原蛋白(Fbg)<1g/L,應給予10U冷沉淀。
1.4 評價指標 (1)記錄三組冷沉淀以及紅細胞的輸入量。(2)于輸血前及輸血24h后,采用凝血酶原時間檢測試劑盒(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人纖維蛋白原酶聯(lián)免疫試劑盒(上??祈樕锟萍加邢薰?測定Fbg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檢測試劑盒(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H)測定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值(APTT)。
2.1 血液制品輸入量 三組冷沉淀及紅細胞輸入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血液制品輸入量對比
2.2 凝血功能指標 輸血前,三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輸血24h后,低血漿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漿組與高血漿組,F(xiàn)bg值低于中、高血漿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輸血前、后三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大量輸血為搶救出血性休克、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其并不安全,易導致出血、凝血功能障礙、低體溫、酸堿失衡、循環(huán)超負荷、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并發(fā)癥,若不及時、有效防治,將導致病死率升高[3]。
目前,臨床認為影響產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相關因素如下:(1)大出血致使機體內凝血因子及PLT的大量流失;(2)庫存血溫度過低致使患者體溫下降、PLT、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而后誘發(fā)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礙癥狀;(3)因低灌注引發(fā)的酸中毒,將進一步促使凝血功能障礙加重;(4)在分娩過程中,患者體內纖溶機制與凝血機制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改變,導致繼發(fā)性凝血功能出現(xiàn)異常等。由于成分輸血可有效減少或避免輸血相關感染性疾病,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血液資源,現(xiàn)已逐漸取代全血輸血。學術界認為,紅細胞與血氧比例是影響產后大出血患者生存率的相關獨立因素,此外,也有部分學術人員認為,大量輸血時初始階段就應將血漿與紅細胞按照1∶1的比例輸入,而非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癥狀時,才給予血漿輸注[4]。
較常規(guī)創(chuàng)傷性大出血患者而言,產后大出血事件的發(fā)生更加突然,同時難以預料,部分患者發(fā)生該癥狀時并無危險因素,故致使臨床合理輸注血液制品的難度系數較高。有文獻表明,當臨床醫(yī)師預計患者輸注的紅細胞懸液將明顯>10U時,及時于早期整體輸注血漿及紅細胞懸液,可有效糾正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礙[5]。本文結果顯示,三組血液制品輸入量并無明顯差異,但輸血24h后,低血漿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漿組與高血漿組,F(xiàn)bg值低于中血漿組與高血漿組,表明為產后大出血患者輸注足量的血漿,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分析其原因如下:普通冰凍血漿中較為缺乏不穩(wěn)定凝血因子Ⅴ及Ⅷ,而血漿中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因此,輸注血漿可全面改善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血漿比例過高,將增加患者對血漿蛋白產生過敏的風險,同時也易出現(xiàn)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等不良并發(fā)癥,故1∶1的比例較為合適。有文獻表明,在大量輸血時應密切關注PLT值,為防止凝血功能障礙,應在早期將血漿、紅細胞、PLT按照1∶1∶1的比例進行組合輸注,以改善凝血功能[6]。本文中,僅有3例患者PLT值<50×109/L,且均已對其補充了PLT。該現(xiàn)象與大量輸血時,PLT可從骨髓、肺、脾中釋放出有密切關聯(lián)。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時,按照血漿∶紅細胞=1∶1的方案輸注,效果更佳,可有效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對血漿蛋白過敏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