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王紅力
(東臺市人民醫(yī)重癥醫(yī)學科 江蘇 東臺 224200)
ICU疾病中,重癥心力衰竭較為常見,并且患病人群多為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為探討ICU標準化護理流程應用于重癥心力衰竭的效果,本文選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并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個小組各39例,其中一個小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記為對照組,另一個小組進行ICU標準化護理流程,記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見表1,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較好參考價值。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ICU標準化護理流程。ICU標準化護理流程具體包括:(1)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保護患者因素,并向患者介紹該病的相關知識,進行健康宣教等。此外,護理的具體內容應進行標準化管理,對護理人員、干預方法、干預時間等內容記錄為護理流程單,并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定期評估。(2)進行再造流程,包括人員的分配以及環(huán)境的合理安排等,將患者根據臨床需求進行分區(qū),并安排妥當護理人員的相關工作。(3)對護理流程進行監(jiān)督,并定期評估護理人員的工作,收集患者意見,對護理流程進行再造與改善。
測量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
測量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采用SF-36評分表,生存質量越高則評分結果越高。
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齡,生命體征(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生存質量評分均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患者性別與心功能評級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無顯著差異,經護理,觀察組各項指標(收縮壓、舒張壓、心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具體參見表2。
經護理,觀察組生存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具體參見表3。
表2 護理前后生命體征對比(±s)
表2 護理前后生命體征對比(±s)
組別n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心率(次/min)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39167.85±19.80146.65±16.9399.81±13.2092.08±12.0199.02±8.4793.38±7.63觀察組39166.90±19.91134.85±17.0299.76±13.2181.23±13.7698.98±8.5687.23±6.89 P值>0.05<0.05>0.05<0.05>0.05<0.05
表3 兩組護理后生存質量對比(±s,分)
表3 兩組護理后生存質量對比(±s,分)
組別n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身體疼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健康變化活力總體健康對照組3933.98±6.2350.07±7.2858.67±5.9864.76±6.2261.07±6.9960.44±11.5455.73±6.3466.34±8.6659.36±8.21觀察組3941.77±7.3265.99±8.3567.28±6.0173.77±7.2172.04±7.8675.23±12.0364.22±6.7876.95±7.3477.11±8.23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對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上需要進行緊急處理,并且該病在ICU中較為常見[2]。急性心力衰竭通常預后較差,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要求較高,護理質量與臨床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質量息息相關,需要引起足夠重視[3]。本文旨在探討一種最佳的護理模式,將護理工作內容進行細分,并加以管理,同時對工作質量進行評估,收集患者意見,對護理流程再度改善,使護理質量逐步提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無明顯差異,經護理,觀察組各項指標(收縮壓、舒張壓、心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關于生存質量的各項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應用ICU標準護理對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提高生存質量有較好效果。
綜上所述,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應用ICU標準化護理流程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并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可以在臨床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