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讓學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能夠結合學校的辦學目標及特色建設,形成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的校本課程內(nèi)容。只是,當前的校本課程在樣態(tài)上,大多仍是學科教學的延伸,或是立足于科學創(chuàng)新項目,如機器人、納米、3D打印。這樣的課程對于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在立足于高、新、特之外,一些基礎的,對于奠定學生成長根基的課程,我們也不應忽略。
學習游戲的課。游戲有助于兒童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也是兒童與同伴交際的手段。兒童的成長不能沒有游戲——這里的游戲是指現(xiàn)實中的活動,而不是電腦、手機上的電子游戲。但在大部分學校,卻將學習當作唯一指標,學生沒有了游戲,不會玩游戲,興趣就被電子產(chǎn)品吸引了。記得在筆者小的時候,可真有太多有趣的游戲。像踢毽子、跳皮筋、滾鐵環(huán)、玩沙包,等等,游戲成為童年最真切的記憶,也幫助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今天,我們的學生,能不能也與游戲相伴呢?以游戲課的形式,教會學生游戲,引導學生游戲,讓學生既會學,也會玩,還鍛煉身體,有益身心,這是學生需要實踐的第一堂課。
走進自然的課。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每天從家到學校,再從學?;丶?,不是在教室里,就是在小區(qū)的高樓里。春天,沒有在剛剛鉆出嫩芽的草地上打過滾;夏天,沒有用自己手做的網(wǎng)粘下過知了殼;秋天,沒有坐在小船上摘下過一只剛成熟的蓮蓬;冬天,沒有從泥地里挖過幾只甜到心里去的蘿卜。大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離學生越來越遙遠??墒牵笞匀徊灰彩侨松钪匾恼n堂嗎?帶著學生走進公園,走進樹林,走進濕地,將昆蟲、綠草、鳥鳴從書本里帶到學生的身邊,將河流、綠樹、微風從電視里帶進學生真實的生活,讓學生身心舒展而充盈。不要說學生功課緊張、學習重要沒時間,學生融入到自然之中,才有鮮活的源頭活水,它能帶給學生不竭的生命力。
辨識農(nóng)作物的課。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在什么時候都不過時。農(nóng)作物,在養(yǎng)育了孩子們的身體時,卻被他們所忽視——越來越多的孩子分不清小麥與韭菜,也弄不明白稻谷與米之間的關系。我們是有著幾千年文明的農(nóng)業(yè)大國,正走在現(xiàn)代化、信息化發(fā)展的大道上,但是,是不是就意味著不需關心農(nóng)作物了呢?今天,讓每一個孩子能認識更多的農(nóng)作物,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這是學會生活的重要準備。讓孩子們走進蔬菜基地,去現(xiàn)場認識每一種蔬菜,看一看它們的樣子,親手采摘蔬菜,回去品嘗它們不同的滋味;讓孩子們區(qū)分綠豆、青豆、荷蘭豆,知道茄子、黃瓜、冬瓜、南瓜各自的生長季節(jié)。有可能,也讓孩子來種一種土豆、花生、紅薯,這樣的實踐過程,幫助孩子認識和了解更多的農(nóng)作物,這是基本的生活常識儲備,也是重要的生活技能?;氐缴畋旧恚瑥淖罨A的知識開始,這樣的農(nóng)作物課是學生需要實踐的第三堂課。
說到底,這樣的課程設置,是真正從學生生命成長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和安排的。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是學生所不應缺少的成長課程呢?這是我們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值得繼續(xù)深入思考的話題。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城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