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瑩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辨析是提升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學生進行辨析能力的訓練,可以分三步走。
明確辨析思路。對學生進行辨析能力訓練之初,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路徑。比如,辨析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分析辨析的目的,多方面剖析問題。這個階段要充分運用發(fā)散思維,主抓剖析。第二階段,求因索果,聲情并茂地發(fā)表看法,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這個階段要采用必要的說服技巧,重在說理。第三階段,及時總結(jié)辨析方法,進行遷移鞏固。這個階段,重在遷移。筆者以《狼》的教學為例,簡要地對三個階段進行分析。如何概括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學生通過交流合作與討論,明確了故事情節(jié)分為: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部分,課文的思路一目了然。尤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第三步遷移時得出:“像狼一樣的壞人再狡猾也終將被擊斃的下場”等幾個不同的啟示??梢?,狠抓思路,既能訓練學生思維,又能構(gòu)筑學習探究的橋梁。
掌握辨析方法。辨析的方法很多,本文只介紹類比、反比、關聯(lián)比三種。
類比。教學《范進中舉》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范進到底是怎么瘋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已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們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通過類比,明白了范進的瘋和孔乙己的死都源于同一個原因,即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扭曲,對人的殘害。
反比。教學中設置一些相反的情況進行比較,辨析的效果會大大加強。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筆者設置了一個問題:于勒與哥嫂不期而遇于游船上,菲利普夫婦確鑿地認出了弟弟,故而張皇失措,斷然離船。于勒是否也認出了自己的哥哥呢?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扣住人物性格,運用反比的方法,詮釋了若瑟夫和父母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最終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殘酷現(xiàn)實。
關聯(lián)比。把相關聯(lián)的情況放在一起辨析,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教學《木蘭詩》后,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的含義:為什么戰(zhàn)斗中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學生通過辨析指出:“將軍”和“壯士”、“百戰(zhàn)死”和“十年歸”是互文見義,不能分開理解,數(shù)字“百”“十”是虛指而不實指。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明白了兩句詩的意思:將軍和壯士從軍十年,經(jīng)歷了千百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
活用辨析結(jié)果。對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識,或難度較大的知識,如果辨析出結(jié)果后就放置不管,學生很快就會將其遺忘。這就要求教師采用有效的方法,活用辨析結(jié)果。教學漢語知識“名詞、形容詞、動詞”時,學生通過辨析,明白了三類詞的區(qū)別及不同用法。怎么記住這些結(jié)論呢?師生經(jīng)過討論,歸納出順口溜:“名動形容詞易混淆,可加‘不字見分曉。不成話者是名詞,余下再用‘很字套?!茏植辉趧釉~前,形容詞前用最好。為了保險加賓語,賓語只跟動詞跑?!?/p>
(作者單位: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