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濤
摘要:為解決油井泵下泥、砂卡泵問題,延長檢泵周期,研究并應用了泥砂分離器?,F場應用表明,該裝置還可代替抽油生產中常用篩管、砂錨等工具作為泵下濾砂、沉砂裝置,實現延長出泥、出砂井檢泵周期等目的。
關鍵詞:泥沙分離器;油井;研制
引言
目前,油井常由于泥砂沉積、泵下管柱堵塞,導致“卡泵”影響免修期,極大地降低了油井時率,增加了生產成本和管理難度,已成為影響油井正常生產的主要矛盾。針對這一矛盾,前期全國各采油部門采用了激光割縫、金屬繞絲篩管工藝,但通過實踐證明,這兩種技術均只能簡單將堵塞物防在泵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泥漿、壓裂液殘渣堵塞篩管問題,以大幅度延長油井免修期,針對以上情況,研究并應用了井下泥砂分離裝置。
1井下泥砂分離裝置
1.1技術原理
①通過進液方式改變,提高液體流速,促使泥砂快速沉降
同常規(guī)花管及防砂裝置比較,進液面積明顯減少,但進泵液流速度明顯提高,加大了攜砂、帶泥能力。入腔后因環(huán)空面積較入口面積加大4.7倍,所以為砂、泥沉降提供了條件。
②通過特制上部T型管,使攜入泥砂180度轉向,強制液體與泥砂分離被攜入裝置內的砂、泥,在突然降速后同時被強迫180度轉向,不僅使粒徑較大的砂子下沉,同時會降粒徑較小的細粉砂及泥漿下落。
③通過特制下部T型管,進一步凈化入泵流體,使細粉砂、泥漿理想沉入尾管由于底部尾管為一液力死區(qū),未加設前只能沉降粒徑較大的壓裂砂,加設后可與上部T型管產生對流,兩組T型管通過合理流量設計,形成向下壓力差,使細粉砂及泥漿理想沉入尾管。
1.2 設計思路
①多功能性突出
同常規(guī)篩管、繞絲篩管、激光割縫防砂裝置比較,根據油井口袋的大小,可設計10-40米沉砂尾管。不僅可防壓裂砂卡泵,同時對細粉砂及泥漿具有防卡、防堵效果。
②具有井下取樣器作用
沉入井底的壓裂砂、地層砂及泥漿,通過常規(guī)沖砂工藝返到地面后往往難以判斷油層所吐物的成分,而該裝置隨作業(yè)起出地面后可直接觀察并減少了沖砂工作量。
③對吐砂嚴重井可下等徑尾管等徑尾管可降低砂卡管柱的幾率。
1.3技術參數:總長:1840mm;外徑:最大Φ100mm;承壓:30兆帕
適應環(huán)境:不銹鋼耐腐蝕、抗鹽堿材質;重復適應次數:1井次;連接扣型:2 7/8''TBG
1.4技術特點
①該裝置具有防腐除垢,進液速度高,減速效果好,對流、轉向、分離、沉降連續(xù)完成,不易堵塞本體。
②可有效保護固定凡爾,延長出泥漿砂井的檢泵周期。
③代替抽油生產中常用篩管、砂錨等工具作為泵下濾砂、沉砂裝置。
同常規(guī)的激光割縫、金屬繞絲篩管相比,可以說從本質上解決了泵下防砂,除泥工藝問題。
1.5適應的井況
①該裝置適合壓裂吐砂、油層出砂、吐泥漿井卡,延長免修期。減少作業(yè)工作量降低作業(yè)成本。
②對于油層壓裂吐砂、油層出砂、吐泥漿嚴重井,根據油井口袋應加大尾管設計長度,必要時采取等徑尾管防卡。
③該裝置下井時替代進液篩管或花管,注意好絲堵一方朝下,一旦下反將失去防砂沉泥功效。
④下次隨作業(yè)起出地面后,觀察記錄好沉積物成分及容量。
1.6 室內實驗
樣品制作完成,需進行大量室內實驗,測試產品性能,修正設計參數,完善設計方案。為此,根據實驗要求,分別進行不同內容的多次實驗檢測。一是送專業(yè)檢測機構,動用專業(yè)抗拉設備,進行5次室內抗拉力檢測,以確定工具材質和結構;二是送專業(yè)檢測機構,動用高壓試壓設備6次,進行產品室內耐壓測試(30兆帕);三是送專業(yè)檢測機構,動用室內模擬井15次,進行液力循環(huán)實驗,檢測排液、沉污效果。
2 現場應用情況
經過室內反復實驗,不斷修正設計參數,比較選擇最佳用材,完善制造工藝,最后形成了定型產品?,F場成功試驗2井次,應用效果良好,詳見下表。
3 結論與建議
(1)該井下旋流除砂裝置研制及應用,可有效解決出砂井泵下防砂、除泥工藝問題,達到延長出泥、出砂井檢泵周期,進一步提高防砂井措施效果的目的,應用前景廣闊。
(2)該裝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連接方便,除泥、防砂效果明顯,有效滿足油井生產需要,可擴大現場試驗范圍,并做好效果跟蹤與評價。
(3)針對油井的實際情況,如稀油井的產液量和含砂量,稠油井的粘度和含砂量等參數,優(yōu)化裝置相關參數設計,形成不同的技術系列產品,滿足油田不同的油品性質、產業(yè)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秦延才.油田污水除砂裝置的研究與應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2,21(4):53-54.
[2]佚名. 除砂及油水分離裝置[J]. 石油礦場機械,2002,31(3):8.
(作者單位:中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曙光采油廠工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