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太
1880年的武昌。
寬闊的江面上,正過盡千帆。
江邊岸上,則是鱗次櫛比的人家,斜斜的屋頂,高低錯落,交織成恢弘的氣象。
這是一張拍攝于19世紀的武昌全景照片。當攝影師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只是鐘愛城市的風景,在當年,沒人能夠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國家的視覺史的一部分。
包括武昌全景照片在內(nèi),美國收藏家洛文希爾共收藏了15000多張中國老照片,并精選出其中的120張,“皆由當時活躍在中國的頂尖攝影師拍攝”,近日運送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
這樣的全景照片并不僅僅局限于武昌,還包括北京、廣州、香港、福州等。
19世紀下半葉,是中國積貧積弱,不得不面對千年未有之變革的時刻,也是西風東漸的關鍵時期。盡管中國有地方志書的傳統(tǒng),但那些厚厚的故紙堆,鮮有人鉆研,而一張老照片,能夠傾訴千言萬語。
比如武昌一帶開闊迷人的江景,這幅全景照片上并不能看見具體的人的影蹤,但是你能感覺到100多年前濃郁的城市煙火氣息,彌漫在長江沿岸。這樣端莊又嘈雜的城市全景是19世紀的武昌所獨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城市的全景照片都有顯著不同。在攝影師的鏡頭里,19世紀的中國,每個城市都是特立獨行的。比如武昌和香港就截然不同。哪怕同樣是拍攝運河的照片,北京的運河、廣州的運河、上海的運河,都有自己鮮明的地域特征。城門、商鋪和寺廟也是如此。19世紀的中國,各地的歷史傳統(tǒng)和地理文化,還驕傲主宰著一個城市的靈魂與情感,決不肯雷同。
19世紀的人物肖像照同樣是妙趣橫生。在100多年前,肯接受攝影師拍照,本身即是觀念“先進”的標志。包括李鴻章,以及一些總督大人在內(nèi),大佬們在攝像機前擺出了嚴肅的姿勢。
在鏡頭前,男人要比女人拘謹。位高權重如李鴻章,在展覽中有兩張他的照片,由兩個攝影師分別拍攝。他不肯面對鏡頭,總是嚴肅地側臉向前望,無論是站或立,身體語言都很緊張,其中一張“兩手備于身旁,肩膀后撤,如同將要應戰(zhàn)的拳擊運動員”。
相比之下,19世紀的中國女人在鏡頭前要自信大方得多。攝影師們拍攝了貴族夫人、年輕的閨閣小姐、背孩子的女織工,她們都與自己的社會角色合而為一,不因在鏡頭前而儀態(tài)變形。
比如一位強悍的、上了年紀的將軍夫人,穿著考究,她一直勇敢對視著觀者,不怒自威;一位年輕女子的肖像照,畫面中的她目光聰慧,光從面相上看就是那種很有主見的女人,氣場十足;而背孩子的女人,幾乎不給攝影師搭訕的機會。
只有上海是例外。雖然是19世紀,上海已經(jīng)流露出世界都市的自信。上海五層茶樓上站著的衣著時尚的男茶客們,“鎮(zhèn)定自若地望向鏡頭,攝影師把他們描繪為成功的世界主義者,代表著19世紀上海的進步”。
好的老照片能讓歷史還魂。就在100多年前,北京還有著厚重的城墻,武昌的天際線和城際線分明,同一個城市里,有大戶人家的雍容華貴,紈绔子弟的揮金如土,也有底層民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苦掙扎。
愛上一個城市的前提是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愛上一個國家也是。
這是去看老照片展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