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心理解析:都是因為缺少安全感
老先生在外面是一位好先生,在家里卻是一副壞脾氣,其實一點也不矛盾,都是老先生的心里缺少安全感的表現(xiàn)。童年時孤兒寡母的生活經(jīng)歷,在心中種下了一顆不安全的種子,通過潛意識活動影響了老先生的生活。
先說老先生在外面贏得好先生的贊譽,說明了老先生有完美主義人格特征。完美主義人格特征往往源于一種不安全感。按照心理學的需要層次學說,安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孤兒寡母的生活,讓老先生強烈體驗到安全需要的不滿足,因而要尋求補償。追求完美便是讓安全感得到補償?shù)囊粋€途徑。就是說,他們做事總是希望毫無瑕疵的完美結(jié)局的動機,只是想把自己保護起來,免遭別人的輕視和傷害。
但是,在家里這個自我保護的完美主義換了一副面孔,有了權(quán)威的色彩。一個人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會對周圍的人濫施權(quán)威,比如對親近的人缺乏相容,對家人缺乏包容,等,對兒女也會過多的挑剔。于是,老先生就會借助家長的權(quán)威來發(fā)號施令、頤指氣使,讓子女看來就成了唯我獨尊的“一言堂”。但是,兒女們總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人格,遇事就難免有自己的豐張,有自己的行事準則。長此以往,家人關(guān)系陷入緊張,老先生也就難免經(jīng)常發(fā)脾氣了。
在我的心理咨詢中,不少老年朋友都有過類似的故事——在外面是一位好先生,在家里卻經(jīng)常一副壞脾氣。雖然情況各有不同,都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心理對策:接納自我,直面自我
不管是好先生還是壞脾氣,雖然能幫老先生的安全感獲得一些補償,但是卻不能真正讓安全感回歸心靈深處。老先生該怎么辦呢?
一是坦然接納自我,接納自我的童年,接納自我的一切。老先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年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一定能夠領(lǐng)悟,追求幸福不是跟自己的人生對抗,而是對自己人生的所有都坦然接納。比如接納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就不再糾結(jié)。這樣,自己的心就逐漸回歸真正的安寧。
一是直面內(nèi)在自我,進而直率表達自我的內(nèi)在感情。比如,找個適當?shù)臋C會和家人訴說自己的童年生活,訴說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不拘形式,放開面子。再有,順便提醒,老先生寫文章表達對父親的懷念,表面看來是歌頌贊美父親的偉大,其實也是為了補償自己童年親情缺失導致的不安全感。所以,建議老先生也直面真實內(nèi)心,拿起筆來直抒胸臆:我沒有見過面的爸爸,兒子想您??!這樣,也許老先生會淚水橫流。但如此直抒胸臆,反而能更好地讓心靈的傷口得到愈合,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
王某今年65歲了,本該安享退休生活,卻經(jīng)常心緒煩亂,感覺很不好—上班的時候,人們都說王某是個好同志,在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認認真真,獎狀一張接一張。對待同事,對待上下級,也是努力處好關(guān)系,所以人緣也很好。自己在職場不斷晉升,最后從局級調(diào)研員退了下來。
可是王某在家里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了。他和家人的關(guān)系都不是很好,特別是經(jīng)常對孩子們發(fā)脾氣,和孩子們的關(guān)系也很僵。過去每天上班,家里的這種情況也不太明顯?,F(xiàn)在退休天天呆在家里,狀況更明顯了。王某為此非??鄲馈?/p>
進一步了解得知,王某的父親是個軍人,在王某一兩歲時就犧牲在戰(zhàn)場上。母親沒有改嫁,獨自撫養(yǎng)王某長大。在記憶中,聽同學們談?wù)撟约旱陌职?,王某就感到很自卑,很無助,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因此也就時時處處小心,努力把事情做好。直到現(xiàn)在他還是常常想起父親,并寫了幾篇懷念父親的文章,表示要繼承父親的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