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炎青 郭承龍
摘要:由于現有的林權評估方法只考慮了林木或林地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其天然的生態(tài)價值,在價值評估時缺乏完整性和多樣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創(chuàng)造了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所以碳匯的經濟價值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林業(yè)的生態(tài)價值。因此,通過創(chuàng)新附碳匯收益的林權價值評估方法,即結合森林蓄積量轉換法對收益凈現值模型進行改進,既考慮林權的經濟價值,又考慮其生態(tài)價值,以實現林業(yè)產業(yè)的外部效應內部化,促進生態(tài)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林權價值;碳匯;收益凈現值法
一、引言
目前,國內林權價值評估理論是在土地價格評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要評估方法有:市場價倒算法、現行市價法、收獲現值法、收益凈現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由于林權的特殊性,這些方法只考慮了林木的市場價值,而未考慮其天然的生態(tài)效益——碳匯價值以及由于森林限額砍伐剩余林木的價值,因此林權價值沒有完整反映出來。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出臺后,碳匯交易為傳統林木產品經濟收益帶來新的收益點,林權附帶的生態(tài)效益價值將會激勵森林經營者對森林進行科學經營和保護,促進林業(yè)發(fā)揮更大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進行林權價值評估時應該將林業(yè)碳匯的生態(tài)價值要素考慮進去。
二、文獻綜述
由于我國林權制度改革較晚,國內林權流轉的情況并不理想。蘇婷(2015)調研和收集四川省4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qū))的212戶農戶數據,結果發(fā)現林權流轉制度存在缺陷,沒有考慮林業(yè)的生態(tài)效益價值,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以及定價機制不規(guī)范等,導致大多數農戶在林權交易時處于劣勢地位。目前國內關于林權資產評估方法改進的研究有限,基于林權的期權特性,郭承龍(2009)等將林權期權看作實物期權,在考慮投資時間價值及紅利基礎上,用Merton期權模型對林權的期權價值進行估算。鄧慧婷和孟全省(2013)將灰色關聯度分析和期權定價法相結合提高了評估精度,適用任何林齡,任何類型的林木。針對市場法的應用難點,吳青(2009)提出基于灰色理論、模糊集和AHP方法的林木資產評估市場法,提高了評估精度,更好反映評估的客觀性和公允性。
林業(yè)碳匯標志著林業(yè)生態(tài)服務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回報。學者對林業(yè)碳匯的研究也是百花齊放。郗婷婷和李順龍(2006)運用森林碳匯基本理論,提出了森林蓄積量擴展法,首次對黑龍江省森林碳匯容量和碳匯潛力進行了計算分析。陳建成和關海玲(2014)從林業(yè)碳匯市場要素分析,發(fā)現林業(yè)碳匯市場是一種政策誘導性、需求拉動型的市場。李超杰(2012)從資產評估角度,結合附碳匯交易的林業(yè)項目的特點,在林權流轉中引入實物期權,以解決這類林業(yè)項目投資收益不確定、投資退出困難等問題。陳元媛(2017)從會計角度對森林碳匯會計核算問題進行系統研究。
總體來說,我國對附加碳匯價值的林權價值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主要結合森林蓄積量擴展法對收益凈現值模型進行評估模型的改進,以創(chuàng)新附碳匯的林權資產評估方法,使得森林碳匯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既考慮林權的經濟價值,又考慮其生態(tài)價值,推動林業(yè)和碳匯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模型構建
(一)林權特征
第一、林權投資周期長,前期投資量大,投資收益間隔時間長。林木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在20~30年甚至更長。由于林木生長有其自然規(guī)律,在早期較慢,隨后逐漸加快,到成熟林后又會減緩。碳匯量是隨著林木生長而逐漸積累的,因此林業(yè)碳匯項目減排量核查期或簽發(fā)期比其他領域減排項目(一般5年)都長;其碳匯效益也是由低到高逐年遞增,一般5~20年達到峰值。因此,短期內較難獲得碳匯交易收益,且投資收益間隔時間長,但碳匯林的收益期往往較長(20~60年),如果合理經營,碳匯收益能夠保持增長,長期收益非常穩(wěn)定。
第二、林權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生態(tài)效益。國內專家認為,木材出售收益遠低于森林能發(fā)揮的綜合效益,通過地上生物、地下生物或林木產品吸收形成碳庫(枯死木、枯落木、土壤有機物則不計入其中)減緩碳污染;同時,林業(yè)的碳匯功能為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生態(tài)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由于《碳匯造林方法學》沒有明確規(guī)定碳匯林項目在發(fā)展期間不允許間伐和采脂,所以碳匯造林項目木材收益應包括間伐、主伐與采脂效益,除此之外,還可獲取額外的碳匯收益。因此,在評估林權價值時,不僅考慮其林木的經濟價值,還應同時考慮到植被的固碳生態(tài)價值。
第三、碳匯項目期間林業(yè)砍伐受限制,經營期末剩余林木也具有價值。參與了碳匯項目的林地,在計入期內允許以森林管理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間伐或主伐,但主伐后必須進行更新。另外,由于林業(yè)砍伐受限,經營期末總會保留一定數量的林木評估林權價值時應考慮其殘值。
綜上所述,很少有投資者愿意花大量前期投入來投資一個投資回收期較長、收益間隔期長的項目,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森林碳匯經濟的發(fā)展。因此,本研究設計一個結合碳匯收益的林權價值評估模型,來解決這類林業(yè)項目投資收益不明的情況。
(二)模型
由于附碳匯交易的林權具有收入穩(wěn)定可預測、具有持續(xù)獲利能力等特點,同時考慮到林權資產的未來收益和貨幣的時間價值,因此采用收益凈現值法來評估附碳匯交易的林木資產價值。
由于使用收益凈現值法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提出以下三點假設。
假設1:被評估對象屬于經營性資產,具備持續(xù)獲利能力;
假設2:林權的未來凈收益可以用貨幣衡量;
假設3:林權所有者所承擔的未來經營風險可以用貨幣加以衡量。
收益凈現值法是通過預測被評估的林木資產在剩余經營期內每年的凈收益,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現,最后累加得出林木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En=∑(1)
式中:En——n年生林木資產評估值(木材凈收益現值);
Ai——第i年的年收入,其中包括第u年剩余林木的殘值;
Ci——第i年的年成本費用;——經營期;
n——林分的年齡;p——折現率。
根據李順龍的研究,森林碳匯可以按照蓄積量轉換法來計算,其核算公式為:
CFn=VF×δ×ρ×γ+α×(VF×δ×ρ×γ)+β×(VF×δ×ρ×γ)=VF×1.9×0.5×0.5+0.195×(VF×1.9×0.5×0.5)+1.244×(VF×1.9×0.5×0.5)=2.439×(VF×19×0.5×0.5)=1.158525×VF(2)
式中:CFn——森林碳匯量; VF——森林蓄積量;
δ——森林蓄積換算呈生物量蓄積的系數,也稱為生物量擴大系數,一般取1.90;
ρ——將森林生物量蓄積轉換成生物干重的系數,即容積密度,一般取0.45~0.50;
γ——將生物干重轉換成固碳量的系數,即含碳率,一般取0.50;
α——林下植物固碳量換算系數,即根據林木生物量計算林下植物(含凋落物)固碳量,一般取0.195;
β—林地固碳量換算系數,即根據森林生物量計算林地固碳量,一般取1.244。
基于木材—碳匯聯合經營模式,為把林業(yè)碳匯收益增添到收益凈現值模型中,計算模型表示為公式(3):
NPVn=NPVw+NPVc=∑+∑(3)
式中:NPVw——木材凈收益現值;NPVc——碳匯收益凈現值;Pi——第i年的碳匯價格;NPVn——附碳匯收益的林權資產評估值。
(三)數據模擬
假定一個項目周期為20年的碳匯造林項目,林地面積為100畝,所選樹種杉木。假設該杉木林的年平均生長量每畝為1.5m3(林分年齡10~20年),評估基準日其林分年齡為11年,十年林分的杉木蓄積量每畝為7.5m3。設杉木的價格為1000元/立方米(扣除木材加工成木產品后的腐爛排放20%)。間伐要求根據我國現行規(guī)定采用二次式,假定在種植后第14年進行第一次間伐,第二次在第18年,間伐密度均為25%。貼現率取值4.27%(5年期國債利率),經營成本一般是在整個輪伐期前四年和采伐年,每年分攤管護費200元/畝,間伐后三年內每年幼撫費用250元/畝,整地、種植、撫育及苗木費計700元/畝,木材生產經營費用平均100元/立方米。每年的森林蓄積量為150立方米。請評估該項目第11年初時該附加碳匯收益的林權價值(為方便計算,本文擬不考慮稅費)。
目前我國林業(yè)碳匯項目1噸CO2當量經審定的碳減排量等價于1噸CO2排放量,因此可以使用碳配額價格衡量林業(yè)碳匯價值。由于碳價格逐年下降,區(qū)域性差異顯著,故選擇2014~2016年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天津、湖北和重慶碳交易示范點的平均交易價格計算森林碳貿易價值,即30元/噸,如表1所示。
根據以上數據,設定p=4.27%,n=11,u=20,Pi=0.003,CFi=1500×1.158525=1737.7875,每年的收入與成本費用見表2所示。
帶入公式(3),得:NPV=53.08,NPVc=41.72, 94.8。
通過此例可以看出,利用附碳匯收益的收益凈現值法求出來的林權價值為94.8萬元,其中木材凈現值為53.08萬元,林業(yè)碳匯凈現值為41.72萬元,占林權價值的比重高達44%。由此可見,林業(yè)的生態(tài)價值是林權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林業(yè)的收益來源單一以及木材收益有限的缺點。
四、總結
對收益凈現值模型進行評估模型改進后,發(fā)現算出來的林權價值幾乎翻了一番,可見其生態(tài)價值是林權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林業(yè)項目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通過對林業(yè)的外部生態(tài)效應內部化,將林權的經濟價值和其附帶的碳匯生態(tài)價值相結合,不僅可以解決了林權價值評估的單一化和不完整性的問題,從市場經濟的角度,還可以吸引人們對林業(yè)的投資,促進森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經營。
參考文獻:
[1]蘇婷.四川集體林權流轉現狀及問題研究——基于四個縣(區(qū))的調查[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
[2]郭承龍,郭偉偉.基于Merton模型的林權價值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9(04).
[3]鄧慧婷,孟全省.基于期權定價模型與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林木資產評估方法研究[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3(01).
[4]吳青.基于市場法的林木資產評估方法研究[D].黑龍江科技學院,2009.
[5]郗婷婷,李順龍.黑龍江省森林碳匯潛力分析[J].林業(yè)經濟問題,2006(06).
[6]陳建成,關海玲.碳匯市場對林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03).
[7]李超杰.實物期權在附碳匯交易的林權流轉中的應用[J].經濟師,2012(02).
[8]陳元媛.森林資源培育企業(yè)的森林碳匯會計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7.
[9]李順龍.森林碳匯問題研究[M].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