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雪俐, 白 杰, 周文婷
(新疆醫(yī)科大學1基礎醫(y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2藥學院藥理學教研室, 烏魯木齊 830011)
備課(lesson preparation)是教師根據(jù)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備課的內容有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教法、學法。備課分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兩種。集體備課(group lesson preparation)是以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標和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教學設計、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
以往的集體備課模式多以系或教研室為單位,以講授相同課程的任課教師為主,共同參與的傳統(tǒng)模式。然而醫(yī)學教育的特點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藥學知識相互融合,在臨床治療學中藥物治療是重要組成部分,理解藥物的作用和作用機制,依賴于扎實的基礎醫(yī)學知識的積累和鋪墊。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規(guī)律和作用機制的一門學科。藥理學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醫(yī)學與藥學之間的橋梁學科[1-2]。藥理學的學科任務是要為闡明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藥物療效、防治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jù),為研究開發(fā)新藥、發(fā)現(xiàn)藥物新用途并為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提供實驗資料。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也是基礎醫(yī)學理論學科之一,也具有醫(yī)學基礎課程到臨床課程之間的橋梁作用。病理生理學的學科任務是研究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和條件,研究整個疾病過程中的患病機體的機能、代謝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發(fā)生機理,從而揭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的規(guī)律,闡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基礎。
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課程均為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醫(yī)學檢驗、護理學等專業(yè)的必修課程,病理生理學課程通常在本科大二年級進行學習,藥理學課程通常在本科大三年級進行學習。而目前的現(xiàn)狀是,為了使學生溫故知新,更好地掌握新知識,藥理學課堂授課內容與病理生理學授課內容有部分重疊。然而,在當前教學改革提倡高效率教學,課堂教學時數(shù)不斷縮減的前提下,這種情況毋庸置疑是對有限的教學時數(shù)的浪費,是不十分合理的。因此,針對這種現(xiàn)狀,教師應認真思考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如何區(qū)分新舊知識點,這勢必需要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教師的共同探討。
2.1基本模式基于藥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的模式如圖1所示。
參加人員重點章節(jié)歸納知識點歸納教學案例討論知識更新歸納教學時數(shù)修訂 病理生理學藥理學 青年教師1人青年教師1人→ 骨干教師1人骨干教師1人 → 全體教師全體教師 → 高資教師高資教師 → 全體教師全體教師 →建立兩門課程總體框架篩選兩門課程相關知識點(特別是授課內容交叉重疊之處)更新教學案例更新知識點、科學新發(fā)現(xiàn)調整教學時數(shù)/課堂教學時間分配
圖1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的模式圖
2.2具體實施方法以藥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兩學科為實例,介紹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具體實施方法為:第一步,重點章節(jié)歸納。需要兩學科青年教師各1人參與,主要任務為將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按照章節(jié)進行匯總,歸納重點章節(jié),以建立兩門課程總體框架,為進一步提煉歸納知識點做準備;第二步,知識點歸納。需要兩學科骨干教師各1人參與,主要任務為歸納匯總兩門課程的相關知識點,特別是授課過程中有交叉重疊的知識點,為進一步對知識點的討論做準備;第三步,教學案例討論。需要兩學科全體教師參與,主要任務為討論現(xiàn)有教學案例,進一步修改完善或編寫設計更典型更適用的教學案例;第四步,知識更新歸納。需要兩學科高資教師參與,主要任務為結合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結合新版教材的更新內容,將教學過程中具體知識點進行更新;第五步,教學時數(shù)修訂。需要兩學科全體教師參與,主要任務為結合前期交流討論的結果,對教學時數(shù)、課堂教學時間分配進行調整,使課堂教學更加合理、高效。
2.3成果與總結基于上述模式我校藥理學教研室與病理生理學教研室于2017年4月-6月初步嘗試開展了3次藥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收獲頗豐,成效顯著。本次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加深了兩學科教師的溝通交流,更通過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對教學內容特別是兩學科相關聯(lián)章節(jié)及重要知識點進行了討論[3-4],并歸納總結如表1所示。
表1 兩學科相關聯(lián)重點章節(jié)及知識點歸納
以上以藥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開展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為實例,提供了集體備課的新形式和具體方法,通過兩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的開展:第一,可以有效提高相關學科教師的交流,掌握各學科相關知識點最新研究進展,以便進行知識更新,并提高兩學科教師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第二,有利于增進兩學科的學科建設,特別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青年教師通過參與學習與討論,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促進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思考,并通過向高年資教師的學習,使教學能力得到更加有效地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可以規(guī)范統(tǒng)一不同學科不同教材中的專業(yè)術語,如藥理學教材中的有關解熱鎮(zhèn)痛藥的退熱作用機制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應與病理生理學教材中相統(tǒng)一,建議修正為發(fā)熱體溫調節(jié)中樞是由正、負調節(jié)中樞共同構成的功能系統(tǒng),而不僅局限于視前區(qū)下丘腦前部(POAH);病理生理學教材中的部分藥物名稱應盡可以與藥理學中藥物的學名相統(tǒng)一,減少俗名的使用,如安體舒通應寫為螺內酯,撲熱息痛寫為對乙酰氨基酚更為合適[3-4];第四,通過兩學科集體備課,可以掌握相關知識點在不同學科的授課情況,掌握學生已經掌握的程度,并提醒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以便在課堂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于不同學科相同知識點的講授可以通過加強復習,凝練重點,壓縮課時的方式以便課時安排更加合理、高效;第五,實施計劃及評價:自2017年4月起,我校藥理學教研室計劃每學期開展2~3次兩學科或多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并擬于2019年4月進行教師、學生訪談,學生成績的統(tǒng)計,進一步評價教學效果;第六,兩學科或多學科討論式集體備課不僅適用于藥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兩學科,亦可在藥理學與生理學、藥理學與內科學、藥理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與人體機能學,藥理學與微生物學之間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