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娣?徐蓉蓉
摘要:草木染是我國古承至今的傳統(tǒng)染色技藝,槐花是其中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染材,可使織物染出多種顏色。本文重點分析了《多能鄙事》等古代文獻記載的傳統(tǒng)草木染工藝,并通過具體的實驗研究歸納總結(jié)出槐花直接染色、媒染和套染的具體染色工藝。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草木染;槐花;古代文獻;染色工藝
引言
隨著化學染料的危害日益凸顯,人們開始關(guān)注健康環(huán)保的傳統(tǒng)草木染?,F(xiàn)代對草木染的研究多聚焦其整體脈絡(luò),較少有對某一具體植物的染色特性和工藝方法進行深入探討。槐花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植物染材,梳理和探究其染色工藝有著重要意義,能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工藝。
1傳統(tǒng)槐花染色工藝概述
槐花可直接染黃,也可與媒染劑作用染出多種顏色,染色工藝主要包括直接染色、媒染和套染?;被ㄎ撮_花苞含豐富的黃色素,難溶于冷水,略溶于熱水。染材制法如《本草綱目》所言:“槐四五月開,黃花未開時,狀如米粒采取,曝干炒過,煎水染黃甚鮮。[1]”
《天工開物》載青礬做媒染劑可染油綠色即“槐花薄染,青礬蓋。”[2]其原理是:用金屬作媒染劑對織物進行媒染染色,天然染料、金屬和織物三者之間可形成穩(wěn)定的絡(luò)合物。[3]本文實驗用明礬作媒染劑,其很早就被用作媒染劑,《天工開物》有言“投礬化石,以之染物,則固結(jié)膚膜之間”。[4]
套染是利用兩色相調(diào)產(chǎn)生間色的原理,使面料產(chǎn)生套色效果。[4]《天工開物》中用槐花與藍靛套染大紅官綠色即“槐花煎水染,藍淀蓋,淺深皆用明礬?!盵2]《多能鄙事》記載了槐花和蘇木套染小紅的工藝,后文將進行詳述。
傳統(tǒng)草木染的面料多為天然纖維,如棉、麻、絲等?!秴问洗呵铩で橛费裕骸澳右娙舅亟z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可見絲極易著色。[4]本文實驗用絲織物素縐緞為染色面料,裁成寬20cm、長120cm的布條。市面所售素縐緞多上過漿,為更易著色需在染色前用溫熱肥皂水去漿。
2《多能鄙事》的染色工藝解析
本文染色實驗的操作方法皆參考《多能鄙事》記載的染小紅工藝,原文如下:
以練帛十兩為率,用蘇木四兩,黃丹一兩,槐花二兩,明礬一兩,先將槐花妙令香,碾碎,以凈水二升煎一升之上,濾去滓,下白礬末些少,攪勻。下入絹帛。卻以沸湯一碗化開解余礬,入黃絹浸半時許。將蘇木以水二碗煎一碗之上,濾去渣,為頭汁蝢起,再將渣入水一碗半,煎至一半,仍濾別器貯。將渣又水二碗煎一碗,又去渣,與第二汁和,入黃丹在在內(nèi)攪極勻。下入礬了黃絹,提轉(zhuǎn)今勻,浸片時扭起。將頭汁溫熱,下染出絹帛,急手提轉(zhuǎn),浸半時許??商徂D(zhuǎn)六、七次,扭起,吹于風頭令干,勿令日曬,其色鮮明甚妙。[5]
古代片時在今約為15分鐘,半時約為1小時。“權(quán)衡自明后期始,以黃銅一立方寸重六兩八錢作為衡重一兩的標準”[6],而《多能鄙事》成書于明初,因此該書可能沿用元代度量衡,即1兩為40g,1L為1003ml[6]。本文實驗為方便稱量,取1000ml為1L水,500ml為一碗水。通過解析《多能鄙事》的染色工藝,確定本文槐花染色實驗的基本方案:
a)稱量100g染材,用2L清水浸泡2小時,稱量50g明礬,用1L溫水化開作媒染液;
b)將浸泡后的染材煎20分鐘,趁熱過濾得染液;
c)直接染色:將面料放入過濾后染液浸泡20分鐘;
d)媒染:取出染布,放入媒染液浸泡20分鐘;
e)套染:取出染布,放入套染染液浸泡20分鐘;
f)取出染布,漂洗陰干,裁剪長寬為20cm的面料小樣;
g)復染:將剩余面料按需重復染色。
具體染色操作可能因不同染色實驗有所差別。
3 槐花染色工藝實驗研究
3.1 槐花直接染色和媒染實驗
《本草綱目》中“煎水染黃甚鮮”說明槐花可直接染黃?!抖嗄鼙墒隆分小跋氯氲\了黃絹”說明明礬媒染后仍為黃色,媒染并未改變面料的色系。槐花直接染色和媒染實驗的步驟和材料用量參照基本方案,直接染色實驗中略去媒染和套染,媒染實驗略去套染。每次復染前需重新溫熱槐花染液,因此溶液濃度會有所上升,可能影響染色結(jié)果。
槐花媒染實驗和直接染色實驗中整體均呈明黃色,且六染顏色因復染多次明顯深于一染,媒染比直接染色實驗顏色稍深。實驗證明槐花直接染色和媒染為黃色,媒染劑、染液濃度、染色次數(shù)和時間都會影響染色結(jié)果。
3.2 槐花和蘇木套染實驗
槐花和蘇木套染實驗參照基本方案,染材用量、染色時間和蘇木套染依照《多能鄙事》。染色共四個階段:槐花初染、明礬媒染、蘇木初染和蘇木后染?;被ǔ跞緯r不加明礬。制取蘇木三次染汁后,蘇木初染需先將黃丹和二三汁混合,面料浸染15分鐘。蘇木后染時需先溫熱蘇木頭汁,再染1小時,期間不時提轉(zhuǎn)染布以防染色不均。染色溫度對植物染色極其重要,色相變化、明度深淺、色牢度都與溫度有關(guān)。[7]
套染實驗中一染和二染的面料顏色呈朱紅色,隨復染次數(shù)增加,染色加深,致使六染的顏色更接近纁色和緋色。實驗證明槐花和蘇木可套染紅色,染色溫度和染液濃度等因素變化可染出不同紅色。
4結(jié)語
槐花作為傳統(tǒng)草木染工藝中重要的植物染材,對織物有非常顯著的染色效果,可染黃、紅和青等多種顏色,通過解析古代重要文獻的染色工藝,對多種槐花染色工藝進行實驗研究和檢驗,才能可以更好地將傳統(tǒng)工藝融入現(xiàn)代生活同時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時珍.本草綱目[M].喀什: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2002:669,430,1045.
[2]王穎.中國古代染黃植物名實考辨[D].廣西:廣西民族大學,2017:74.
[3]王艷.天然染料染色工藝的探討[D].江蘇,蘇州大學,2007:4.
[4]李祥芹.古代紅色絲綢植物染色——蘇木染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3:16-18.
[5]董裕雯.多能鄙事_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40.
[6]邱隆.中國歷代度量衡單位量值表及說明[J].中國計量,2006,10:46-48.
[7]趙志軍.中國傳統(tǒng)服飾色彩之紅色系染色工藝及顯色探析[J].絲綢,2016,53(6):29.
作者簡介:劉娣,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徐蓉蓉,副教授,碩士學位,現(xiàn)任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中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