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一直以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問題受到全球的關注,獨立性是中央銀行制度的重要性質之一,中央銀行具有較高的獨立性是維持價格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增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能夠有效地避免宏觀政策失效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發(fā)生。因此,深入探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圍繞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理論和測度方法兩個方面,梳理國內外學者關于央行獨立性的研究成果,并進一步提出有利于增強我國央行獨立性的建議。
關鍵詞:中央銀行獨立性;獨立性理論;獨立性測度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089-02
引言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一般指的是中央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早期的中央銀行常常作為政府的銀行而存在,為了政府的需要為其提供融資服務,但由于這種毫無節(jié)制的行為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出現(xiàn)了中央銀行應獨立于政府的觀點。眾多的學者針對這一觀點不斷地進行研究,并且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F(xiàn)如今,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理論體系已經(jīng)相當成熟,主要包括時間非一致性理論、政治經(jīng)濟周期理論、保守銀行家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幾種測度方法,分別是GMT法、CWN法、LS法和TOR法,每種測度方法適用于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但這些方法都存在缺陷。因此,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測度體系有待完善,我國中央銀行適用哪一種測度方法也需要進一步地研究。
一、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理論研究
國外學者對于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基于對通脹偏差問題的考慮,逐漸形成了兩個理論:時間非一致性和政治經(jīng)濟周期理論,最終凸顯了中央銀行獨立性存在的必要性。Kydland and Prescott(1977)開創(chuàng)了時間非一致性,它是指如果一項政策在制定階段是最優(yōu)的,但在制定之后的實行階段卻不是最優(yōu)的,那么這項政策就是動態(tài)不一致的,從而引發(fā)了政策調整的問題。Nordhaus(1975)and MacRae(1977)基于選民只關心失業(yè)水平和通貨膨脹的假設提出了政治經(jīng)濟周期理論,該理論指的是國家的經(jīng)濟運行往往圍繞著大選日期而波動,在大選之前政府通常會采取有利于自己當選的經(jīng)濟措施,而把不利的經(jīng)濟后果拖延到大選之后。
基于以上兩種理論,逐漸衍生出了解決通脹偏差的兩種假說:保守銀行家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Rogoff(1985)提出的保守中央銀行家理論,指的是通過任命一位保守人士擔任中央銀行的首腦,就可以克服動態(tài)不一致的問題。Tabellini(1991)and Walsh(1995)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論認為,要把對貨幣當局機構的設計看作是中央銀行和政府直接簽訂的契約,其中政府作為委托人,中央銀行作為代理人,委托人和代理人簽訂契約,選擇一名央行決策者作為代表就通貨膨脹目標與政府達成協(xié)議,從而政府將貨幣政策的自由選擇權交由央行決策者,由其代理履行。
國內最先對中央銀行獨立性進行研究的學者是鄭先炳(1995),他認為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只能是相對的,因為中央銀行與政府之間是不可能完全相互獨立的,只是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執(zhí)行貨幣政策方面應有必要的自主權,并且需要相應的法律措施對其進行保護。王家福、陳曉、劉靜(1996)和賀卉(2009)都對贊成和反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一方面,中央銀行應當具備獨立性,因為中央銀行聽命于政府會使貨幣政策帶有通貨膨脹的偏向,中央銀行一旦受到政府的控制,便會受到財政部更多的影響,這是相當危險的。另一方面,中央銀行不需要獨立性,因為貨幣政策會對社會經(jīng)濟產(chǎn)生劇烈的影響,若這一權利被少數(shù)精英集團控制,將會是不民主的。
歐陽矩華(1999)、范方志(2005)、閆素仙、吳曉峰、陶建新(2010)均以國外的研究理論為前提,討論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問題。范方志認為,“時間非一致性”和“政治經(jīng)濟周期理論”所描述的公眾與貨幣當局之間的博弈過程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從這兩個理論討論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問題是“風馬牛不相及”;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金融市場秩序的延伸,使得具有獨立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社會主體逐漸突顯,政府逐漸被迫地淡化了對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的控制,市場自發(fā)演進將成為大方向。因此,目前能做的只是打破制約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種種藩籬,促成微觀金融市場秩序的自發(fā)演進,為中央銀行獨立性創(chuàng)造政治、經(jīng)濟上的可能性。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測度
由于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與通脹偏差密切相關,因此,國外學者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獨立性指數(shù)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最早對中央銀行獨立性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是Alesina(1995),他將17個OECD國家1973—1986年的通貨膨脹率及中央銀行獨立性作為研究樣本,對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及其通貨膨脹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指出,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越強,通貨膨脹率越低。Cukierman,Webb and Neyapti(1993)運用和Alesina相同的研究方法對工業(yè)化國家的中央銀行獨立性進行研究,研究結論與Alesina一致,即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率呈負相關關系,并且指出在發(fā)展中國家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負相關關系。因此,這一結論似乎部分否定了中央銀行獨立性對于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即在發(fā)展中國家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沒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而Loungani and Sheets(1999)論證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則是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一種是制定了一套共14個題的測試題,把問題分為目標獨立性、經(jīng)濟獨立性和政治獨立性三個部分,根據(jù)樣本銀行的具體情況進行打分;另一種是以德意志銀行的獨立性為參考對象,在14個問題中剔除德意志銀行為零的指標,不加入獨立性指數(shù)的計算中。Loungani and Sheets選擇了12個東歐及前蘇聯(lián)轉型經(jīng)濟國家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守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考慮政治因素的情況下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而未考慮政治因素使得二者的負相關性不顯著。
Florin Dumiter、Petre Brezeanu、Claudia Radu、Florin Turcas(2015)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分別對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國家2005—2014年的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構建了以通脹率為被解釋變量,經(jīng)濟體開放程度、購買力、GDP、利率、政府負債、中央銀行獨立性指數(shù)為解釋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脹率都存在相關性,并且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與政治的不穩(wěn)定和政局的變化有關。
國內學者通常借鑒國外學者的獨立性測度方法進行研究。潘澤清、薛敬孝(1999)對五個國家的央行獨立性進行測度,首先通過理論分析證明了中央銀行的高獨立性不是低通貨膨脹率的充要條件,而只是一個充分條件,接著利用GMT指數(shù)和CWN指數(shù)測度。測定結果表明,日本央行的獨立性較低,而德國央行的獨立性最高,并從法律的角度對日本銀行的獨立性進行分析。
針對我國央行獨立性的分析,張旭(2002)從三個視角展開,分別運用了GMT獨立性指數(shù)、LS指數(shù)、TOR指數(shù)三種指標進行測度,最終表明我國的中央銀行獨立性處于中等水平。陳曉楓(2007)運用LS法對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進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國央行的政策獨立性處于中等水平,政治獨立性較差,所以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處于中低水平的結論。同時,對1985—2005 年我國通貨膨脹率、GDP增長率和央行獨立性水平進行實證研究,建立了以PI和GDP為被解釋變量,CBI為解釋變量的兩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回歸結果顯示PI和CBI存在負相關關系,GDP和CBI不存在相關關系,因此提高央行獨立性有助于實現(xiàn)我國穩(wěn)定幣值以此促進經(jīng)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黃蓓(2012)則根據(jù)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利用CWN、LS和MA指標體系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合理的指標體系,并將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展階段的大事件與測度條款對應,計算中國1978—2009年央行獨立性指數(shù),從1978年至今,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不斷增強。另外還建立了通貨膨脹率與中央銀行獨立性、固定資產(chǎn)投資、基尼系數(shù)、外匯占款關系的線性回歸模型。結果顯示,中央銀行獨立性指數(shù)與通貨膨脹呈負相關關系,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中央銀行獨立性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并且基尼系數(shù)與通貨膨脹呈正相關關系,固定資產(chǎn)投資與通貨膨脹呈負相關關系。
結語
本文就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的國內外研究做了理論與實證兩方面的綜述,縱觀這些研究成果,國外文獻相對來說研究得比較深入具體,國內的研究多數(shù)停留在定性層面。目前,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測度局限于利用GMT、LS、TOR三種獨立性指標來衡量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水平,即根據(jù)不同國家的類型選擇相應的指標進行測度,但由于各個國家的特殊性,這三個指標不能完全適用于每一個國家,因此會對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產(chǎn)生影響。國家對于中央銀行的立法為央行的獨立性提供了法律保障,是影響央行獨立性的重要因素,一些學者研究中央銀行法的變化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產(chǎn)生的影響,但目前從法律變遷的角度來對中央銀行獨立性水平的測度的研究較少。另外,對于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旨在研究央行獨立性與通脹率的關系,為經(jīng)濟政策的選擇提供指導,一般結論是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率存在負相關關系。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一個內生變量,央行獨立性的提高與低通脹率的關系并不適合于所有的經(jīng)濟體,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不能脫離一國的其(下轉130頁)(上接90頁)他制度而單獨運行,選擇提高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應該取決于一國的法律、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