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珊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服裝工程系,江蘇 宜興 214206)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睗h民族服飾沿襲4 000多年,繁簡有致,精美絕倫,為世界矚目,因此中國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了系列講話,并多次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近年來,漢民族服飾文化的研究熱度漸升,但從研究成果來看,多是從時間、朝代、服飾品類進行劃分,尤其是對宮廷服飾結構、工藝的研究居多,而立足于漢族民間服飾的研究屈指可數。
梁惠娥、崔榮榮、賈蕾蕾的《漢族民間服飾文化》以漢族民間服飾為切入點,以團隊多年研究成果與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的傳世實物為依托,從近代漢族民間特色服飾品實物到服飾藝術與文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書中分別從漢族民間服飾的歷史、形制、裝飾、技藝、民俗、文化、地域、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角度出發(fā),由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層層遞進,以豐富的史料、新穎的角度論述了漢族民間服飾文化,是一部極具特色的服飾類學術專著,為中國漢族民間服飾文化研究填補了空缺。
書中基于實物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樣本均出自于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收藏的清末民初時期服裝、配飾等實物,并結合同時期的地方史志、考古資料、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文獻資料,以及實地調研的一手資料,為第一、第二章講述漢族服飾的起源、外在形制提供了豐富的佐證。書中對服飾文化內在的精神層面進行研究,依據不同的文化視角切入,在第三~六章節(jié)分別講述了服飾藝術、民俗風情、服飾意蘊、地域服飾風情。
書中研究內容包含了對外在物質層面和內在精神層面的解讀。外在物質層面上,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首服、云肩、上衣下裳、肚兜胸衣、荷包腰袋、足服6類服飾,從上到下、由內到外進行全方面多維度的分析。尤其在第二章,以圖片形式展示了服飾的形制特點、結構尺寸、質地、色彩、裝飾技藝,并作出明確標注與闡述。對服飾內在精神層面的解讀中,作者先從服飾最基本的造型、色彩、圖案、技藝4方面讓讀者體會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東方韻味;其次從新生—婚嫁—喪禮3個人生階段挖掘民俗風情在服飾上的折射;然后通過民間服飾圖案所具備的強烈情感因素,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最后,根據不同地域服飾特點的差異,分析中原、江南、閩南、廣西、貴州5地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服飾。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fā)揚中華文明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書中在全面講解漢族民間服飾的同時,在第七章中講述了當下文化傳承的現(xiàn)狀,分析未來漢族服飾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強調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與“靜態(tài)”保護。
此書引經據典,內外兼修,涉古論今,內容豐富。書中以漢族民間服飾為依托,結合時代背景闡述了漢族獨特的服飾文化與藝術。通過對此書的研讀,不僅能使讀者以多重思維對服飾文化進行探索,而且為服飾文化相關研究者的后續(xù)研究提供靈感和借鑒。期待學者們更加深入的研究,讓漢族服飾文化繼續(xù)傳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