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香河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廊坊 065400)
研究顯示,血液檢查是臨床用于診治住院新生兒病情的主要依據(jù),因此正確有效的采血措施對保障血液檢查結(jié)果準確性、確?;純号R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選取我院于2017年1-12月期間收治的200例住院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新生兒橈動脈、股靜脈采血效果,為提高新生兒采血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切實參考依據(jù),現(xiàn)詳述如下。
00例新生兒中男119例、女81例,日齡1-27d、平均(10.36±0.17)d,胎齡29-41周、平均(34.16±0.67)周。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200例新生兒均分為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各組上述相關數(shù)據(jù)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1 采血方法
研究組行橈動脈采血,患兒取仰臥位:操作者一手握住患兒手掌并稍向下壓,掌面朝上且皮膚處于緊繃狀態(tài),待橈動脈充分暴露后另一手觸摸其并選擇搏動最明顯處作為進針點,待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穿刺,應注意穿刺時一次性真空采血針針頭與皮膚夾角約20-300,操作過程中應緩慢平行推進,待確認回血后立即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并輕輕將患兒手放平,獲得所需血量后拔出針頭后并有效按壓穿刺點5-10min為宜(棉簽、縱向)。對照組行股靜脈采血:徹底暴露患兒腹股溝后稍墊高采血側(cè)臀部,大腿處于外展外旋位并消毒腹股溝處局部皮膚,操作者有效觸摸腹股溝三角區(qū)并確定股靜脈穿刺點,一手持一次性真空采血針垂直刺入1.5~2cm,見回血后松開針柄, 持采血針,左手拿一次性真空負壓試管抽取所需量血液后拔針,常規(guī)棉簽按壓穿刺點5-10min
1.2.2 觀察指標
①采血情況:記錄兩組新生兒采血量(一次)、采血所需時間(一次);②采血效果:記錄兩組新生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相關不良反應(皮下血腫)發(fā)生情況。
研究所得兩組新生兒采血量、采血所需時間均屬于計量資料,經(jīng)x±s表示;兩組新生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腫發(fā)生率屬于計數(shù)資料,經(jīng)n(%)表示,數(shù)據(jù)傳入SPSS.19軟件并實施相應檢驗(t、x2),若P<0.05則提示相關數(shù)據(jù)差異存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新生兒均順利完成采血工作,經(jīng)分析可知研究組采血所需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采血量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如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采血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新生兒采血情況對比(±s)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
組別 采血所需時間(min) 采血量(ml)研究組(n=100) 2.89±0.81* 6.13±0.27對照組(n=100) 4.34±1.02 6.22±0.25
研究組新生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5.00%、皮下血腫發(fā)生率為4.00%,對照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78.00%、皮下血腫發(fā)生率為18.00%,數(shù)據(jù)對比P均<0.05(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采血效果分析[n(%)]
住院新生兒大多病情重且復雜多變,及時判斷病情、掌握病情變化情況是制定治療方案及保障臨床療效的關鍵。目前臨床以血液檢驗結(jié)果作為新生兒病情的輔助診治參考依據(jù),但由于新生兒具有血管細、末梢循環(huán)狀態(tài)差等特點,因此對臨床采血工作將造成一定困難,應引起相關醫(yī)護人員注意。
現(xiàn)階段臨床主要通過橈動脈、股靜脈途徑實施新生兒采血工作,但兩種途徑的具體效果如何仍存一定爭議。本文通過分組研究后認為,實施橈動脈采血的研究組新生兒采血時間、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顯著高于行股靜脈采血的對照組,且該組新生兒采血相關皮下血腫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此結(jié)論與周巧[1]等人研究結(jié)果相符。分析原因如下[1-3]:①橈動脈為身體常暴露區(qū)域,因此穿刺采血過程中無需穿脫衣服,采血所需時間有效減少;②橈動脈位置表淺因此對確定位置、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預防皮下血腫均具有積極意義。此外,股靜脈采血過程中新生兒下肢需采取屈膝外展位、肢體過度暴露,從而可能增加院內(nèi)感染風險[2]。
綜上,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時間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有利于保障新生兒采血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今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