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黨的十八大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高職院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自覺地將文化建設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高職教育不僅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傳遞,更在于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力,這是一種內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段幕c審美》課程是高職護生通識課程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而教學時間又有限,分專題講授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文化課程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崗位實際要求,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梳理后,最終從儒道思想講起,這是中國的大傳統,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其他文化。而掌握一個學說的好辦法就是從核心觀念入手,孔子學說的核心觀念是仁。高職護生之前在中學學習、背誦過《論語》里經典的句子,但不能對仁進行深入理解。結合歷史和生活實例闡釋仁,不僅闡釋了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還拓寬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論語》共109 處講仁,但每次講到仁的含義是不同的,孔子把這個概念放在不同的語境、通過舉例子的方式解釋、描述,讓讀者觸摸、感覺什么叫仁,最后總結仁是德性的總和,所有的美德集中到一點就是愛人,就是有仁愛之心。
通過樊遲問仁的案例體會孔子對仁的理解。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愛人。聯系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的章節(jié),孔子回答: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菜農。樊遲走后,孔子評價:小人哉,樊須也!由此我們判斷樊遲是孔子不是很得意的弟子??鬃訉Ψt的回答隱含批評其缺少仁愛之心??鬃由朴谝虿氖┙?,如果顏回問仁,孔子不會這樣回答,而對樊遲來說是很到位的回答。
通過與隱者的對話解讀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的原因?!墩撜Z》孔子問津。長沮、桀溺兩個農人不是普通的農人,是有學問、有想法的人,他們傲慢地回應孔子,勸孔子歸隱,理由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1]他們像早期道家的形象,躲開這個世界,逍遙自在。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2]在孔子看來,只要是人就得要跟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沒有辦法跟社會完全斬斷關系,處在沒有人際關系的環(huán)境中過獨立的生活。與其他人建立聯系,關懷他人,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人的責任是回避不掉的。隱者保全自我是小倫,躲避社會責任是大倫。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人際關系中要有人的關愛,才能學會仁者愛人。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將典型人物或者事件案例作為素材,把課程內容作為貫穿的線索,形成一個有理有例的教學鏈,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采用案例時力求選擇學生熟悉的或者與專業(yè)相關的材料,運用課堂所學內容對熟悉的材料進行重新解讀,挖掘出新的意義,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一是通過雖千萬人吾往矣深入理解仁者必有勇的精神??鬃咏o人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形象,孔子也說過仁者必有勇。對勇敢的理解引入曾子跟他的弟子子襄的一段對話,深化孔子對仁的認識?!拔釃L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雖千萬人吾往矣?!庇赂沂窃趦刃牡囊粋€決定,當我發(fā)現這件事情理虧,對方是個弱者,我也不敢耍橫;我反省自己有道理的時候,雖千千萬萬的人反對我,我也勇往直前??鬃痈嬖V我們決定勇敢不勇敢的方法,是不是站在正義的一面。聯系古今中外兩個案例深化對仁者必有勇的理解。一是歷史名人,宋朝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胸懷天下,心有大愛,發(fā)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感嘆。這是仁者必有勇的典型體現。二是選取名醫(yī)案例,這與護生專業(yè)相關。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要與西方病理學教授菲爾紹決斗,決斗是歐洲古老的傳統,爭斗起來你死我活,甚至可能同歸于盡。菲爾紹使用的決斗武器是兩根德國香腸,一個香腸里注射了一部分霍亂的細菌,另外一個全是霍亂細菌,無論吃了哪一個都可能死掉,俾斯麥宣布取消決斗。這個事例給我們一個啟發(fā),勇敢是迂回的、智慧的勇敢。在研討中深化對勇敢的認識。
二是從隱者的評價體會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是位隱者,他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3]孔子一生推行仁義,期望恢復良好的社會道德倫理秩序,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他周游列國,落魄時“累累若喪家之犬”,窮困潦倒,他不管做了能不能成功,以志于道的精神做了應該做的事情??鬃痈嬖V我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影響到中國人。聯系兩個案例體會這種精神在歷史上的傳承,以及與外國文化的共通之處。案例一是聯系《后出師表》一個重要的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知道伐魏,“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本瞎M瘁,死而后已,伐魏不可為,只是代表一個希望。案例二是聯系中國當代小說家史鐵生的名篇《命若琴弦》,小說里瞎子的眼睛重現光明是不可能的,正如人生許多理想壓根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人類總是懷揣夢想,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把美好的歌曲和聲音留給周圍的人。人生的意義在追求夢想的過程。從諸葛亮、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精神在中國人身上的傳承。案例三是聯系西方神話西西弗里的故事,挖掘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共通之處。把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與以上三個案例聯系起來,把古今中外的案例進行串聯,拓展知識的寬度。
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以行走蘇州、聆聽蘇州匯報會為例,同學們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外查閱資料,在對蘇州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分組走進蘇州的大街小巷。豐富多彩的吳文化是蘇南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通過拓展閱讀、社會調查、實地參觀等形式,指導學生在審美實踐中體驗、總結、反思,與課堂教學相互印證。
學生以仁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作為話題,在對蘇州的文化有了解后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進入記錄并且制作PPT 進行專題匯報。組員分工明確任務,保證每人都有鍛煉的機會。PPT 匯報計入成績考核,開學布置期中考試后匯報,有充裕的準備時間。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講、學生代表作為評委打分并且點評、教師每四組點評一次。教師則發(fā)揮引導作用,一是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二是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以某小組匯報為例。某學生主講詩人杜甫曾在蘇州虎丘、百花洲、閶門等地游歷,并寫進詩歌《壯游》,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一以貫之,有士志于道的精神,也是孔子仁者愛人精神的體現。教師進行啟發(fā)提問引發(fā)進一步思考:杜甫本人被稱為詩圣,其詩作被稱作詩史,他為什么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流的詩人?教師點撥闡釋:詩歌是詩人感動的產物,詩人的感動有高下、深淺、厚薄之分,杜甫的憂國憂國是大愛,不是計較個人得失的小愛,杜甫詩作的感動是一以貫之的博大、深刻、厚重。
立足文本、精選案例、拓展延伸,學練結合,循序漸進,開展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案例,體會孔子的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傳承;挖掘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共通之處。把古今中外的案例進行串聯,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拓展了知識的寬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