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幗菁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
肖邦從小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藝術天賦,6歲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chuàng)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就已出名。1822~1829年,肖邦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chuàng)作。1849年,肖邦逝世于法國巴黎。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以鋼琴曲為主,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樸實,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因此他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瑪祖卡是18世紀起流行于歐洲各國、起源于波蘭的3拍子民間舞曲。節(jié)拍雖為3拍子,但與圓舞曲不同,典型的節(jié)奏型是,重音最常見于第二拍,速度不是很快,附點音符是它的一個特征。舞蹈以滑步、腳跟碰擊、男伴單腿跪與女伴繞行為特征,舞者常帶有貴族式的高傲姿態(tài),有時還注入些放蕩不羈的感情。肖邦將這一舞蹈音樂的體裁發(fā)展到鋼琴作品中,創(chuàng)作了約60首被稱為“瑪祖卡”的鋼琴獨奏曲。
這些瑪祖卡作品雖然常被分成5種類型—風俗性瑪祖卡舞曲、舞蹈性瑪祖卡舞曲、抒情性瑪祖卡舞曲、歌唱性瑪祖卡舞曲及音樂會演奏的瑪祖卡舞曲,但大多風格精致,節(jié)奏和速度不是民間舞蹈節(jié)奏的簡單模仿,而是被升華為藝術內涵豐富的鋼琴音詩。
《降B大調瑪祖卡》創(chuàng)作于1830年,是肖邦離開波蘭前創(chuàng)作的早期作品,因演奏技巧難度不大、音樂形象鮮明、旋律歡暢而廣為流傳。樂曲采用回旋曲式結構,各段落結構清晰,互相獨立,句讀分明。各部分反復是舞蹈音樂的典型結構特征—主部的3次呈示幾乎原樣重復,中間插入兩個相對短小的插部與之形成對比。音樂主題生動活潑,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旋律以獨特的下行七度與九度大跳獲得新穎的音響效果,但毫無違和感;力度變化頻繁、對比鮮明;節(jié)奏變化很大,既有放縱任性的氣質,又有優(yōu)雅翩翩的風度;伴奏采用主調音樂的常見織體,低音清晰,和聲簡潔。
主部(1~24)由兩個重復的樂段(A)組成。一開始就以附點節(jié)奏和第二拍的強烈重音呈現(xiàn)出典型的瑪祖卡舞曲所特有的民族舞蹈韻律,具有鮮明的舞曲特點,節(jié)奏錯落有致。在獨具特色的3拍子伴奏織體襯托下,主題旋律平穩(wěn)流暢上行,具有歌唱性,到達高點后通過顫音、倚音、頓音的裝飾及突然折回向下的大跳,使音樂性格更顯得俏皮可愛,刻畫出富有生氣和充滿喜悅的小伙和姑娘們相繼起舞,情緒逐漸熱烈,盡情投入到歡快的舞蹈中的畫面。
插部一(25~32)是由4+4兩個樂句組成的樂段(B)。旋律在八度內徐緩流動,柔和抒情,刻畫了舞蹈滑行中的美妙舞步,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主部二(33~44)是主部一的原樣再現(xiàn)。
插部二(45~52)仍為4+4兩個樂句組成的樂段(C)。低音部空五度的伴奏織體,模仿了波蘭民間古老風笛奏出的持續(xù)音型,音響淳樸、新穎,仿佛是舞者腳跟碰擊的聲音或用力蹬踏的足音(風笛起源于古羅馬,音色純美,穿透力強,持續(xù)低音最富特色,其傳統(tǒng)用途是為舞蹈伴奏)。旋律則在伴奏的襯托下,輕柔地奏出帶有增二度和增四度等不協(xié)和音程,這是吉普賽音階的特征音程,由升高小調式的Ⅳ音產(chǎn)生,仿佛一個拉不準音的鄉(xiāng)村樂手與古老風笛合奏出詼諧的舞蹈音調。
主部第三次原樣再現(xiàn)時(53~64),音樂又回到了開始熱烈、激動的情緒中,人們盡情地感受著青春的活力與生活的快樂,并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