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在近代以來的“大歷史”背景下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是怎么來的、怎么形成發(fā)展的,對于夯實“四個自信”的根基,堅定“四個自信”的歷史自覺意義重大。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為挽救空前的民族危機和日益深重的社會危機,近代中國人由此踏上了苦苦尋找救國救民道路和真理的征程。
在漫漫求索的征途上,率先揭竿而起的便是農民階級。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依托拜上帝教發(fā)動,以《天朝田畝制度》為旗,長達14年的堅持,沉重打擊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而其失敗的命運宣告了改朝換代的老路的破產。內憂外患使得舊的封建制度已然無法照舊延續(xù)下去,甚至連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中也有人深感變通之必要,洋務運動便就此應運而生。洋務派們舉“中體西用”之旗,走“師夷長技”之路,以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哉。”[1]但卻事與愿違,洋務運動只想變“器”、不想變“制”,“中體”與“西用”終究是貌合神離,洋務派們“自強”“求富”的愿望也只能是南柯一夢。
可以說,洋務運動是滿清王朝在階級矛盾無比尖銳、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對封建制度所作的一次集體拯救,歸于失敗的命運促使近代的仁人志士走上了一條變革制度的不歸路。康有為、梁啟超等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他們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為維新變法造勢,本意上沒想、事實上也并未觸動封建制度的根本,而只想通過封建皇權推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使得資產階級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逐步變封建專制為君主立憲,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但即便是如此溫和的改良也引發(fā)了一場血腥,遭到了封建勢力的瘋狂反撲。由是富國強兵夙愿難成,亡國滅種威脅猶在。
封建制度窮途末路、不可救藥但卻外強中干,帝國主義貪得無厭、窮兇極惡但卻有著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文明,這些歷史現實昭示并啟迪著當時的人們,使得當時的仁人志士在放棄改良、主張用革命手段來對抗帝國主義、推翻封建主義的同時,也立下了“民主共和”之志,接下來的辛亥革命便是如此。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為旗,走民主共和之路,希望由此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但歷史事實證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有破舊——推翻腐朽的滿清王朝,終結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勇氣和運氣,卻沒有立新——鏟除西方列強,發(fā)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魄力和能力,最終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手,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被偷梁換柱,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付之東流。
梳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征程中,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大都習慣性地把目光投向西方,可“先生老是侵略學生”“理想總是不能實現?!盵2]676可以說,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其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歷史事實證明、宣告了舊式的理論武器、道路選擇、制度理想的失效。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促使中國的先進分子另辟蹊徑,啟發(fā)他們在借鑒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啟新一輪救國救民真理的探索。
新文化運動自打破封建禁錮、啟發(fā)民性民智始,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在當時一系列內、外力的作用下,其實際效果遠遠突破了“思想啟蒙”所能涵蓋的范疇。這些“外力”,概括地說,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它使資本主義“惡”的一面暴露無遺,一時間,沉悶、懷疑、困惑、迷茫、反省直至批判,進而引發(fā)中國知識界對“歐洲文明”的集體失望及一部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與歐洲資本主義文明的徹底決裂;二是十月革命。首先,十月革命的成功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意義首先體現在“舉什么旗”上。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被推送到中國,在與當時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辯論、碰撞、較量中,其科學性、真理性得以彰顯,逐漸在當時成為一股相當有影響的思想潮流,給苦苦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人民提供了全新選擇;其次,十月革命的成功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并非永恒,并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走向社會主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在走什么路、建立什么制度方面對中國革命也有全方位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而“內力”,主要是指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五四運動由北京十幾所學校的青年愛國學生發(fā)起,進而演變?yōu)槿珖秶娜罕娦赃\動。特別是六三運動,它充分顯示了蘊藏于工人階級中的無比偉力,促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從而大大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也使走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有了深厚的階級基礎和階級擔當者。就這樣,乘著新文化運動的東風,幾股內、外力合力推進,中國先進分子順勢而為,在經過近代以來長期、艱苦的接力探索及實踐中的反復比較之后,選擇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變得清晰、明朗了。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舊式的革命理論、道路及制度的失效,到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新理論、新道路、新前途,就這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邏輯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在這里匯合,昭示著選擇走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的歷史必然。
建立中國共產黨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fā)生的一大歷史性事件。伴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未來建立什么制度問題上亦就塵埃落定,走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也由此從歷史選擇成為實實在在、卓有成效的歷史實踐。但是,中國共產黨的道路、理論、制度選擇歸根到底是由其無產階政黨屬性所決定的,她何以能使原本是無產階級的信仰成為當時一切先進階級的共同愿望,進而在實踐中使原本無產階級的“獨唱”變成了當時中國社會一切先進階級的“大合唱”,使中國共產黨的事業(yè)成為億萬中國勞苦大眾的共同的事業(yè)?中國共產黨成立及至以后的相當長時間,其力量與武裝到牙齒的帝國主義勢力比,與建立了反動政權、擁有強大武裝的蔣介石集團比,都勢單力薄,但她又何以能以小對大、以弱勝強?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實際上存在三種政治力量,他們各自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國方案——地主階級和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方案、民族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工人階級和進步勢力的人民共和國方案,導致當時的中國出現了兩條道路、兩個命運之爭,斗爭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盵2]677-678這又是為什么?回答上述問題,答案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即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而“黨的正確領導”,其根本就在于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正確、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正確及人民共和國制度的引領,在于道路、理論、制度得民心、順時勢、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充分證明了道路選擇、理論選擇的無比正確性,爾后經由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至此社會主義理論、道路與制度在實踐中有機統(tǒng)一起來。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在探索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對“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2]715篤定不已,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歷史任務;對歷經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及社會主義制度倍加珍惜且信心百倍,并在探索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同時在這一時期,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在理論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在實踐中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有很大的盲目性”“還有許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2]829,所以道路探索中走過一些彎路,甚至犯了嚴重錯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這是黨在獨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在探索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即使遇到再嚴重的困難和挫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始終保持著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如當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一方面,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才剛剛建立,還需要有一個繼續(xù)建立和進一步鞏固的過程;另一方面,他又滿懷信心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2]781。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說,歐洲的一些國家“三百幾十年建設了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那又有什么不好呢?”[2]828
“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盵3]中國人民“站起來”是站在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成功實踐的基礎上的?!罢酒饋怼币院蟮膶嵺`中,在理論、制度建設上的成果,在道路探索中所獲得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又為改革開放后的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完善、道路發(fā)展提供了前提,“取得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4],是改革開放后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的“出發(fā)陣地”。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時代要求、國家發(fā)展、人民期望的高度,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創(chuàng)新。在理論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5];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6]、“三個有利于”標準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刀闊斧地啟動改革開放,鼓勵人們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從沿海到內地漸次推進對外開放……。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與鄧小平理論交相輝映、相互促進,全面創(chuàng)新、拓展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成功開辟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應變局平風波、促改革求發(fā)展中始終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捍衛(wèi)、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么建設黨”的接力探索中,創(chuàng)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推向21世紀。在這一時期,隨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逐漸深化和實踐的不斷推進,黨滿懷信心地宣告:我們不僅找到了正確道路,而且“逐步形成和發(fā)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7],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將這一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二位一體的內涵逐漸明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持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踐中,在深刻回答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發(fā)展觀。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并加以科學闡述。及至2011年,在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進一步指出,黨和人民要珍惜、堅持、發(fā)展的根本成就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8],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格局正式形成。
十八大報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三位一體”走向“三個自信”的集大成之作。報告在全面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內涵及三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上,號召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痹陔S后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重申了十八大精神,強調指出,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黨堅定“三個自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盵9]及此,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格局全面上升到“三個自信”層面。
在“三個自信”發(fā)展為“四個自信”的過程中,習近平有獨創(chuàng)性貢獻。最初習近平是將文化自信作為“三個自信”的內涵提出的,認為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對文化問題思考的深入,習近平逐步將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并列,全面而又明確提出了“四個自信”。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自信,不僅在于文化自信自身的極端重要性——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10]349,能“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23;而且在于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和獨特作用——堅定道路、理論、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盵10]339“四個自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道路自信是實現途徑,理論自信是行動指南,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而文化自信“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盵11]17“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11]23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體系全面走向成熟和完備。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到道路、理論、制度“三位一體”格局的形成,再到明確提出“三個自信”、全面確立“四個自信”,這一過程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同頻共振,是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推進而漸次展開并逐步提升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從創(chuàng)立、發(fā)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是其深厚的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中國人民在生活上迎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為其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將“四個自信”置于近代以來的“大歷史”中去考察,搞清楚“四個自信”是怎么來的、是怎樣形成發(fā)展的,它于堅定“四個自信”來說,即是一項固“本”工程——搞清楚了“四個自信”是怎么來的,就能深刻理解其歷史選擇過程的必然性、人民性,從而清醒、由衷地體悟到,“四個自信”不是個人意志,不是某個階級和政黨的外在強加,而是在歷史選擇、歷史實踐及反復的歷史檢驗中漸次形成的真理性認識,如此即能夯實“自信”的根基,堅定“四個自信”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搞清楚了“四個自信”是怎樣形成發(fā)展的,就能在深刻把握“四個自信”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中明晰堅定自信的歷史和現實根據,進一步增強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底氣和定力。自信即是一種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上的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搞清楚“四個自信”的歷史邏輯,就能啟發(fā)和引導人們在敬重歷史、科學認識歷史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牢固樹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繼續(xù)寫下去的歷史自覺,矢志不渝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