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黃丹
(江蘇第二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13)
子通主編的《胡適評說八十年》從各個角度展示了他人眼中的胡適:有朋友們的懷念,有論敵的批評、“圍剿”,還有對胡適生平事跡的考證與歷史評價。對于胡適在學(xué)術(shù)研究方面的成就及評價,眾人各執(zhí)一詞,但對他的為人品行,鮮有異詞。季羨林說胡適“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么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學(xué)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從來沒見過他擺當(dāng)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1]56。溫源寧說:“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他(胡適)是老大哥。大家都認(rèn)為他和藹可親,招人喜歡,甚至他的死敵也這樣看?!盵1]22梁實秋認(rèn)為“胡先生的人品,比他的才學(xué),更令人欽佩”[1]92。連政見立場相反的千家駒也贊胡適“雖名滿天下,但他一點不擺架子,他是很有人情味的”[1]71。因而胡適在早年擁有“我的朋友胡適之”的美譽,受到人們的敬重與愛戴。其實,胡適之所以擁有磁鐵一般吸引人的品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不爭主義”思想。
一
胡適雖然早年失怙,但是,其父對他思想的啟蒙起到極為關(guān)鍵的作用,這種影響貫穿胡適的一生。胡適讀到的第一本書是他父親手抄的四言韻文《學(xué)為人詩》[2]15,詩的開頭四句:
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謹(jǐn)乎庸言,勉科庸行。
以學(xué)為人,以期作圣。
胡適從父親的教導(dǎo)中明白,學(xué)會做人,努力成為“圣人”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學(xué)識是否淵博在其次,養(yǎng)成良好的品性才是首要問題。這詩的最后三句直接寫出做人的方法與道理:
為人之道,非有他求:
窮理致知,返躬踐實,
黽勉于學(xué),守道勿失。
胡適的父親告誡他,學(xué)習(xí)知識、實踐運用、勤勉守道相互補充配合,知行合一才能立身為人。如果說父親在大方向上培養(yǎng)了胡適塑造高尚人格的自覺性,那么母親馮順弟則通過言傳身教為他指明了一條溫和“不爭”的處世法則。
胡適自小在孤兒寡母受人欺負(fù)的環(huán)境中長大,眼睜睜看著母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心疼母親,更佩服母親經(jīng)受苦難的能力。胡適在自傳中曾說:“我母親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盵2]25母親從不與家人爭執(zhí),有委屈全都忍著,實在忍不住便躲在房里哭,使“鬧氣”的嫂子們自覺有愧,反過來勸慰母親,家里又恢復(fù)“太平清靜”。胡適在母親身上看到一種柔弱而堅不可摧的力量,那便是“容忍”與“不爭”。母親因為從來“不爭”,所以她能獨自一人化解人事的紛爭,保全自己,也保全了家人。正因如此,胡適欣然地、感恩地接過母親傳授給他的“不爭”衣缽,在《四十自述》中提道: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xùn)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如果我學(xué)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xué)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2]26
其實,胡適從母親身上學(xué)到的“寬恕”正是“不爭主義”在倫理上的重要體現(xiàn)。陶東風(fēng)在總結(jié)哲學(xué)家瑪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的“寬恕”觀點時寫道,“寬恕是一種志愿的道德選擇行為”,“不是不分是非,也不是簡單地遺忘過去”,而是“一種態(tài)度和情感的改變和升華:不再被仇恨心和報復(fù)欲所控制”[3]??梢姡m的早年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寬恕”的“不爭主義”思想,使他在日后應(yīng)對來自各方的攻擊時,可以擺脫“仇恨心和報復(fù)欲”的控制,獲得心靈與思想的自由。這種“寬恕”使胡適養(yǎng)成了以己度人、為他人考慮的倫理觀,他在留學(xué)日記中寫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不欲施諸吾同國同種之人者,亦勿施諸異國異種之人也。此孔子所謂‘恕’也?!盵4]535寬恕他人便是寬恕自己;不與人爭,放過他人,也就是放過自己,這是胡適的慈悲,也是他的美德。
除了父母的影響外,胡適的“不爭”思想還源自他少年時代所接觸到的中西文化教育,此后,“不爭主義”逐漸由一種無意識的遵循演變?yōu)橛幸庾R的恪守。在晚年的《胡適口述自傳》中,胡適專門談到自己的“不爭主義”(“不抵抗主義”),其思想淵源有兩個:一是老子思想,二是耶穌基督。胡適曾說:“老子對我的影響又稍有不同。老子主張‘不爭’(不抵抗)。‘不爭’便是他在耶穌誕生五百年之前所形成的自然宇宙哲學(xué)之一環(huán)。老子說:‘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一直主張弱能勝強,柔能克剛。老子總是拿水做比喻來解釋他的不抵抗哲學(xué)。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5]57為此胡適還特意寫了一首“詠柳”詩,贊揚寒冬中的柳枝能以柔軟來維持生命的智慧。這應(yīng)該是胡適第一次從思想上認(rèn)識到“不爭”的力量。留美之后,在基督《圣經(jīng)》中發(fā)現(xiàn)“人家打你們右頰,你把左頰再轉(zhuǎn)過去讓他打的原理”與老子思想相通[5]58,更加深了對“不爭主義”的認(rèn)識。于是,“不爭”思想成為胡適的“高級需要的追求與滿足”,從而塑造出“更偉大、更堅強、以及更真實的個性”[6]。
值得注意的是,胡適的“不爭主義”并不是“不疑”。胡適說:“杜威對我其后一生的文化生命既然有決定性的影響?!盵1]11他的一生受到杜威“實驗主義精神”影響很大,而實驗主義則是對“傳統(tǒng)‘律例’的懷疑主義”[7]。因此,胡適最有名的格言“大膽的假設(shè),小心的求證”,即主張于不疑處有疑,并通過實驗找到可靠的證據(jù)。換而言之,胡適的“不爭”不等于盲目地全盤接受,而是在質(zhì)疑中求真辨?zhèn)?,與人爭不是目的,求真證實才是胡適一生的追求。于是,在懷疑精神的幫助下,胡適雖然不與人爭,但也非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反而形成對待真理小心謹(jǐn)慎的態(tài)度。
胡適的“不爭”思想還與“人道主義精神”有關(guān),他尊重個體的人格獨立與自由,待人平等,“父權(quán)”“夫權(quán)”等有違人道的倫理都是他所不爭的?!拔逅摹毙挛幕\動中,批判宗法禮教與爭取人的解放是時代主題,譬如陳獨秀在《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中控訴宗法制度的四大弊端以主張個人本位主義,周作人寫《人的文學(xué)》宣揚以人為本的精神,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批判父權(quán)與強調(diào)子女的人權(quán)與獨立品格。胡適也作新詩《我的兒子》回應(yīng)這一時代思潮:
我實在不要兒子,兒子自己來了。
“無后主義”的招牌,于今掛不起來了!
譬如樹上開花,花落偶然結(jié)果。
那果便是你,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jié)子,我也無恩于你。
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yǎng)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wù),并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xùn)兒子: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的兒子。[8]104-105
可見,胡適的“不爭”不是一種消積與被動的價值選擇,而是出于人道主義關(guān)懷的主動追求。
總而言之,父母的言傳身教與求學(xué)過程中所受到的中西文化的教育,終于讓“不爭主義”深扎于胡適的思想中,讓他能在眾多的考驗面前泰然自若。因此,他在人生和社會的舞臺上皆能進退得宜,可以說,“不爭主義”為他的人生旅程鋪下了一條坦途。
二
季羨林稱胡適的微笑為“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1]56,這種與世無爭的“笑容”正是“不爭主義”思想的外化體現(xiàn),幫助胡適化解生活、學(xué)術(shù)、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矛盾沖突。
在家庭生活中,胡適以“不爭主義”維護母慈子孝、夫妻和睦的模范家庭,不恤人言,毅然聽從自己的良心行事。胡適說:“吾于家庭之事,則從東方人”,對父母竭盡“為人的容忍”[4]538。尤其在婚姻方面,胡適恪守這種不與母爭、也不與妻爭的原則。胡適曾在致老友的信中寫道:“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若不為此,吾決不就此婚,此意但可為足下道,不足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遷就,以博吾母歡心?!盵9]為了順從母意,胡適接受了舊式的包辦婚姻,于1917年與不大識字的傳統(tǒng)女性江冬秀完婚,“‘胡適博士娶小腳太太’被傳為‘民國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10]。此外,胡適默然接受這份舊式婚姻,還體現(xiàn)了他對女子的寬容與慈悲。如黑格爾所言:“愛情在女子身上特別顯得最美,因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都集中在愛情里和推廣成為愛情,她只有在愛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會像一道光焰被一陣狂風(fēng)吹熄掉?!盵11]江冬秀常年替胡適照顧母親,胡適不忍心看到對他有恩的江冬秀的生命之光被吹熄。他在1921年8月30日的日記中寫道:“當(dāng)初我并不曾準(zhǔn)備什么犧牲,我不過心里不忍傷幾個人的心罷了。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責(zé)備,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難受?!盵12]正是這個“不爭”與“不忍”成全了這段特殊的姻緣與包括胡適在內(nèi)的幾個人的幸福。
眾人都為此婚事鳴不平,而胡適卻能小心經(jīng)營,夫妻之間由最初“名分之情”演變?yōu)檎鎿吹母星?。夏志清在《胡適的婚姻與愛情》中寫道:“在表面上看來,胡適夫婦恩愛白首,非常幸福,但我總覺得江冬秀女士不能算是我們一代宗師最理想的太太,二人的知識水準(zhǔn)相差太遠了?!盵1]271并把胡適的詩《我們的雙生日(贈冬秀)》視為他倆夫妻不合的印證:
他干涉我病里看書,常說:“你又不要命了!”
我也惱他干涉我,常說:“你鬧,我更要病了!”
我們常常這樣吵嘴——每回吵過也就好了。
今天是我們的雙生日,我們訂約今天不許吵了![1]273
夏志清認(rèn)為這首詩寫出胡適夫婦“精神上毫無默契”與夫妻不和的憂愁。其實,這首情詩中的“干涉”“惱”“鬧”“吵嘴”這類看似令人不悅的詞匯反而流露出博士與小腳太太特殊的相處方式,其中包含著對彼此的關(guān)愛與深情。胡適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之所以不爭取戀愛自由,是因為他看到傳統(tǒng)婚姻中合乎人情的一面。在1914年1月27日的留學(xué)日記中,胡適為舊式婚俗辯護道:“吾國舊婚制實能尊重女子之人格。女子不必自己向擇偶市場求炫賣,亦不必求工媚人悅己之術(shù)……西方婚姻之愛情是自造的(Self-made),中國婚姻之愛情是名分所造的(Duty-made)。訂婚之后,女子對未婚夫自有特殊柔情……及結(jié)婚時,夫妻皆知其有相愛之義務(wù),故往往能互相體恤,互相體貼,以求相愛。向之基于想像,根于名分者,今為實際之需要,亦往往能長成為真實之愛情。”[4]262這正是大博士胡適能與小腳江冬秀相守一生的思想根源。然而,江冬秀的脾氣并不好,有一回還當(dāng)著外人的面對丈夫發(fā)火,胡適當(dāng)場并未與妻子爭吵,忍了十天之后才給江冬秀寫信道:“為了我替志摩、小曼做媒的事,你已經(jīng)吵了幾回了。你為什么到了我臨走的下半天還要教訓(xùn)我,還要當(dāng)了慰慈、孟錄的面給我不好過?你當(dāng)了他們面前說,我要做這個媒,我到了結(jié)婚的臺上,你拖都要把我拖下來。我聽了這話,只裝作沒有聽見,我面不改色,把別的話岔開去。但我心里很不好過。我是知道你的脾氣的;我是打定主意這回在家決不同你吵的。但我這回出遠門,要走幾萬里路,當(dāng)天就要走了,你不能忍一忍嗎?為什么一定要叫我臨出國還要帶著這樣不好過的影像走呢?我不愿把這件事長記在心里,所以現(xiàn)在對你說開了,就算完了。你不怪我說這話嗎?”[13]492-493另外,胡適的“不爭主義”并不意味著要百依百順、不辨是非地事事遷就,而是在保證不會產(chǎn)生沖突的前提下以鼓勵或建議的方式去感化江冬秀,幫助她改掉一些舊習(xí)。比如鼓勵妻子看書識字,這是胡適與妻子早期的通信中最常提及的事情[13]30;又如建議江冬秀放足,早在江冬秀未嫁入胡家之前,胡適便寫信給她說:“前得家母來信,知賢姊已肯將兩腳放大,聞之甚喜。望逐漸放大,不可再裹小。纏足乃是吾國最慘酷不仁之風(fēng)俗,不久終當(dāng)禁絕。賢姊為胡適之之婦,正宜為一鄉(xiāng)首倡?!盵13]61胡適還會很客氣地提醒太太不要沉溺于打牌娛樂而疏忽家庭職責(zé)與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他在1938年5月5日致妻子的信中說:“我盼望你不要多打牌。第一,因為打牌最傷神,你的身體并不是那么結(jié)實,不要打牌太多。第二,我盼望你能有多一點時候在家照管兒子;小兒子有一些壞習(xí)氣,我頗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兒子。第三,這個時候究竟不是整天打牌的時候,雖然不能做什么事,也應(yīng)該買點書看看,寫寫字,多做點修養(yǎng)的事。”[14]364總而言之,胡適的“不爭主義”思想彌補了他與江冬秀之間的種種差距,在無法自主的婚姻中獲得另一種自由——“自由以勿侵他人之自由為界”[4]535。胡適在《病中得冬秀書》一詩中所寫道:
病中得他書,不滿八行紙,全無要緊話,頗使我歡喜。
我不認(rèn)得他,他不認(rèn)得我,我總常念他,這是為什么?……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8]60-61
實際上,胡適對婚姻的“不爭”是履行家庭責(zé)任之后的心安理得,是以“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為心理自足。
在學(xué)術(shù)上,胡適的“不爭”表現(xiàn)為不偏激,不壓制人,而是以理服人。“五四”時期同樣是提倡新文學(xué),反對舊文學(xué),陳獨秀的《文學(xué)革命論》提倡“文學(xué)革命”,具有“不容他人之匡正”的強硬感,表現(xiàn)出與守舊文人一爭到底的決心;而胡適寫《文學(xué)改良芻議》來主張“文學(xué)改良”,所謂“芻議”則含有容許他人就此問題提出不同意見的意思。徐即在《念人憶事》通過陳獨秀與胡適對新文學(xué)態(tài)度上的不同,說明胡適性格上的“矛盾與妥協(xié)”的一面。然而,換個角度來看,胡適的這種“妥協(xié)”正是不以爭執(zhí)來決定真理的。新事物在形成之初本來就比較幼稚,如果每個人都像陳獨秀那般不傾聽他人的評議的話,新事物便很難擺脫稚嫩走向成熟。胡適提出新文學(xué)的“八不主義”正使眾人的討論更加完善。胡適很擅長發(fā)現(xiàn)問題,但不少問題連他自己都找不到解決的方法,謹(jǐn)慎的他對沒有把握的難題往往存而不論。換言之,他有時只拋出問題自己并不解答,而是激發(fā)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來討論,自己退而不爭,卻充分地聽取他人的論爭,在必要時才參與討論。他的這種“不爭”其實是一種科學(xué)的態(tài)度,如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言:“你可能是正確的,我可能是錯誤的;即使我們的批評性討論不能使我們明確決定誰是正確的,我們?nèi)詴M谟懻摵髮κ挛锟吹酶宄?。我們都可以互相學(xué)習(xí),只要我們不忘記,真正重要的不是誰正確,而是我們更接近真理。畢竟,我們都在孜孜以求的是客觀真理。”[15]梁漱溟在《敬以請教胡適之先生》的信中質(zhì)疑胡適的改革方案,直言若胡適找不到中國社會的改革方案,便大可閉嘴莫再談?wù)摳锩鼏栴}。胡適沒有直接與梁氏爭執(zhí),而是先進行自我反思,在他沒有辦法明確指出中國應(yīng)該何去何從的時候,他依舊只拋出問題來引起眾人的重視,并通過眾人的智慧一齊尋找解決途徑。由此胡適形成“但開風(fēng)氣不為師”的處事之道,而這種“不為師”的“不爭主義”反而能起到激發(fā)學(xué)生潛能與思考能力的巨大功效。
在道家思想中,“不爭”是一種“術(shù)”,它是否會產(chǎn)生負(fù)面影響,端賴使用此術(shù)者的存心、目的與良知[16]。胡適與周作人都曾主張過“不爭主義”,但因為二人的民族節(jié)氣不一樣,所以“不爭”的結(jié)果也不一樣。顯然,前者是理性的愛國主義,而后者則是自私的投降主義。胡適在《寄給北平的一個朋友》中寫道:
藏暉先生昨夜作一夢,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鐘出門去,飄蕭一杖天南行。
天南萬里豈不太辛苦?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醒來我自披衣開窗坐,誰人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14]400
此詩是胡適勸周作人不要投降當(dāng)漢奸的詩,也體現(xiàn)了胡適遵循“智者識得重與輕”的高尚情操。
三
胡適尤為推崇老子的“不爭主義”,常以“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自勉。老子常以“水”來喻“不爭”,《老子》六十六章有言:“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17]175又《老子》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17]22江河為萬物提供生命的條件,卻從不爭上游而自愿流向人人所厭惡的下流之域,也正因其謙卑不爭,所以才能容納百川,成為百谷之王。胡適恪守其父的教誨,“黽勉于學(xué),守道勿失”“以期作圣”,在國亂當(dāng)頭之際能沉心靜氣地學(xué)習(xí)新知。他學(xué)識淵博,卻從不擺教授高高在上的架子,從不與人爭一官半職,卻多次受眾人信賴委以重任。留美時被推舉為“世界學(xué)生會”主席,歸國后曾任中國公學(xué)校長、北大文學(xué)院院長、北大校長,而后任駐美國大使、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以“水”的謙卑“不爭”自居,換來“百谷之王”的美譽。胡適不僅爭得了眾人的愛戴與施展才華抱負(fù)的舞臺,也使他挺住了一切橫逆。
可以說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xué)是在各式各樣的論戰(zhàn)中發(fā)展起來的,胡適很少與人爭論,但無論爭辯之聲有多高,都無法掩沒他提倡白話文運動的聲音。面對保守派的攻擊,胡適從中西文化的發(fā)展長河中找證據(jù)、擺歷史、明事理,從不作無理的爭辯。最后逼得林琴南無理可爭,不得不通過寫小說來諷刺謾罵一通,反對的攻勢在理虧辭窮下不攻自破。這是胡適的高明之處,自己不爭,任憑對方在爭辯中自露破綻。思想爭論一旦失控便極易變?yōu)槿松砉舻娜枇R,胡適很理性,他從不參與這類論爭。故魯迅與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等人的“筆戰(zhàn)”開展得如火如荼時,胡適非但不參與,還寫信勸魯迅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爭論之中。他于1926年5月24日在致魯迅、周作人與陳源的信中寫道:“你們?nèi)欢际俏液芫磹鄣呐笥眩凰晕腋杏X我們?nèi)贿@八九個月的深仇也似的筆戰(zhàn)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是一個愛自由的人——雖然別人也許嘲笑自由主義是19世紀(jì)的遺跡——我最怕的是一個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會。我深深地感覺你們的筆戰(zhàn)里雙方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態(tài)度,所以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他們朝著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13]486-487從胡適的“勸架”中可以看出他擁有穩(wěn)固的自我認(rèn)同,因為一個人如果“缺乏一種穩(wěn)固的自我認(rèn)同”,那么“他的存在意義只在于不斷地顛覆他人”[18]。
胡適的“不爭主義”思想讓他具有一種自我控制的美德,從而獲得非凡的抗壓力量。如亞當(dāng)·斯密(Adam Smith)所言:“寬宏大量這種崇高的美德,毫無疑問需要更高程度的自我控制,它遠非凡人的菲薄力量所能做到?!盵19]
總之,隨著時代的推進,當(dāng)胡適的弟子(唐德剛、羅爾綱等)、朋友(陳寅恪等)以及后世的學(xué)者(余時英、沈衛(wèi)威等)可以較為客觀地評價胡適時,胡適的精神與思想價值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胡適的“不爭主義”使他成為自我現(xiàn)實的人,“他更真正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實現(xiàn)了他的潛能,更接近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20]。在婚姻選擇上,胡適為了盡孝不與母爭,接受舊式的包辦婚姻;在家庭生活中,他不與妻爭,包容諒解,于是得以白頭偕老;在學(xué)術(shù)交流中,他不與人爭,在容許他人合理匡正的過程中尋找真理;面對批判,他不公開辯解,相信時間會替他討回公道,這正是對“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最好詮釋。胡適的“不爭主義”思想使他能在“無地自由”[21]的時代里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有如今《胡適全集》四十四卷巨著問世,留下了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滋潤后人。但是,對于胡適的“不爭主義”思想必須一分為二的加以看待。其“不爭主義”雖然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但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缺陷和不足,這是必須要加以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