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琴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園以及“互聯網+”融入到高校的各個領域中,高校教師與學生可以在網絡新媒體上無限制地轉發(fā)和擴散信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作為網絡大軍主體,高校教師與學生形成了高校網絡輿情,網絡輿情管理也成為了高校新的常態(tài)之一。但是,民辦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并非是簡單的事情,其情況較為復雜,因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進行輿情引導。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高校開始實施擴招政策,高等院校學生數量因此而迅猛增長,隨之民辦高校也出現了越來越大的辦學規(guī)模,這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以往的“經營教育”,而是成為了“大眾教育”,教學質量可謂是愈加難以保證,受此影響大學生就業(yè)難度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選擇在網絡上宣泄負性情緒。
民辦高校是民辦非企業(yè),其不同于公辦高校的全公益性,其具有盈利特點,通過辦學從中獲得合理回報,相較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以更加寬松的標準錄用學生,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這也為網絡輿情埋下了危機和隱患。
我國經濟正在轉型,許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于社會各領域,政府改革過程中突顯出食品安全、醫(yī)療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民辦高校學生因能熟練運用網絡工具而處在信息化的風口浪尖,經常接觸這類負面信息,受此影響民辦高校學生的網絡輿情冷人堪憂。
民辦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具有復雜的客體,常見的客體有師生自身相關利益、高校腐敗問題、校園安全問題、社會焦點或熱點問題、各類政策的制定與出臺、高校的后勤管理,等等,高校學生是最大的網絡信息使用主體,這些復雜的客體吸引了高校師生們的關注。本文對隨機對500名民辦高校學生進行了調查,超過96%的學生使用QQ 或微信、超過54%的學生使用微博、超過74%的學生使用QQ空間、超過46%的學生使用貼吧、超過18%的學生使用校內論壇來發(fā)表現言論,這些言論經由師生好友與學生家長傳播向社會,通過蝴蝶效應引發(fā)網絡輿論問題。
微信、微博、校園論壇、各類相關APP 均是高校常見的網絡輿情信息平臺,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文字、圖片、短視頻、評論,等等,網絡輿論的多種多樣加大了高校輿情管理的難度;并且,高校網絡輿情也因其復雜而難以被控制,民辦高校往往因其掌控力度不足而無法有力引導網絡輿情。例如,重大事件在網絡上會被大量轉發(fā),若有社會各界人士的捕風捉影或故意夸張,則會使高校無法輕松控制網絡輿情,最終形成較大的網絡輿情事件,雖然絕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官網公眾號,但是其經常更新的內容都是與教育成果有關的,與是師生利益有關的較少,造成的影響較小,無法有力進行日常的引導。
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工作對專業(yè)性要求比較高,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技術與媒介素養(yǎng),能夠熟練進行網絡輿情的傳播、網絡的運營與維護。換言之,可安排具有豐富學生管理經驗的教師作為學生的倒置,引導其日常學習、生活及思想,并將導師的指導工作作為績效考核內容與師德評判標準。在導師進行引導的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明辨是非、遵守道德標準與法律法規(guī)。此外,高校不應該采取輿論監(jiān)管方法不可過于簡單粗暴,在人工監(jiān)測網絡時不得為了省時省力而單純的“封堵”或“刪除”,為了建設更好的高校網絡文化,應做到對網絡輿情的研究、評判和指導,建立健全有效的監(jiān)測機制和處理機制,提高導師專業(yè)隊伍的素質與能力,以便更有效地進行高校網絡輿情引導。
在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中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積極梳理和調整各個因素,以使其發(fā)揮出更好的通與更加積極的影響,此即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運行機制。而好笑的網絡輿情管理是一項內容復雜且需要長期堅持的大工程,工作時間緊、經常突發(fā)、對大多數輿情主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經常涉及多個部門,管理人員需要做到頂層涉及,協同各個部門構建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掌控力度和引導力度,從多個渠道對輿情進行引導,以維護民辦高校學生的利益及民辦高校的聲譽。
民辦高校的網絡輿情具有情況復雜化的特點,管理人員需要結合具體的影響因素與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以做到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