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徐兩蒲 吳志輝 翁玉英
鐵是人體生理過程中需要的微量元素,鐵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及細胞線粒體的電子傳遞等體內一些其他生化過程。當人體出現(xiàn)鐵元素供應不足或鐵元素利用障礙時,人體運輸和貯存氧氣能力逐漸減弱,氧代謝水平下降,細胞活性減弱[1]。如果機體對鐵的需求和供給平衡被打破后,會導致人體長時間缺鐵,并且會動用人體鐵元素儲備,使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容出現(xiàn)異常,最終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鐵缺乏是全球育齡女性最常見的疾病,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妊娠期最為常見的貧血,主要與妊娠期鐵需求量增加有關。妊娠期貧血會導致母體出現(xiàn)一系列風險: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褥感染、心肌肥厚,嚴重會出現(xiàn)心衰、休克等[2];對胎兒造成流產、生長受限、早產、死產、新生兒窘迫等[3]。鑒于妊娠期婦女的貧血多為輕度貧血,本研究分別測定妊娠中晚孕期的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和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并對其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于2018年9—12月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產科門診就診的妊娠中晚期缺鐵性貧血孕婦233例作為貧血組,年齡22~38歲,平均(26.4±1.3)歲,孕周在13~37周,平均孕周(24.9±6.0)周,Hb<110 g/L、SF<20 μg/L ,以及正常健康孕婦233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年齡在21~38歲,平均(27.1±0.9)歲,孕周在13~38周,平均孕周(25.1±7.3)周。兩組研究對象均排除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方面的疾病。兩組除Hb和SF外其它各項臨床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儀器與試劑 采用Sysmex XN3000全自動六分類血液分析儀及原裝配套試劑檢測紅細胞參數(shù)RBC、Hb、MCV、MCH、MCHC。采用雅培a162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美康生物科技公司試劑檢測SF。
1.2.2 標本檢測 采用抗凝劑EDTAK2真空試管采集靜脈血2~3 mL,按照儀器操作規(guī)程2 h內完成對紅細胞參數(shù)的檢測。采用不含添加劑真空試管采集靜脈血3 mL,靜置待完全凝固后3500 rpm,離心5 min,按照儀器標準操作規(guī)程檢測SF。
1.2.3 血液常規(guī)指標及SF正常參考范圍 RBC(3.8~5.1)×1012/L,Hb(115~ 150)g/L,MCV(82~ 100)fL,MCH(27~ 34)pg、MCHC(316~354)g/L,SF(12~120)μg/L。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貧血組的RBC、MCV、MCH、MCHC值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Hb是診斷貧血的主要指標,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妊娠期女性Hb濃度<110 g/L診斷為妊娠合并貧血[4]。貧血可以分為輕度貧血(Hb 100~109)g/L、中度貧血(Hb 70~99)g/L、重度貧血(Hb 40~69)g/L、極重度貧血(Hb<40 g/L)。MCV能夠對整體紅細胞體積的大小進行有效的反映。如果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那么則會廣泛縮小紅細胞的體積,進而MCV值減小;如果患者缺乏維生素B12、葉酸時,則出現(xiàn)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廣泛增大紅細胞體積,進而MCV值增大[5]。本研究表明缺鐵性貧血孕婦的MCV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這為臨床診斷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提供了依據(jù)。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妊娠期缺鐵性貧血孕婦RBC、MCV、MCH、MCHC值等均低于正常對照組孕婦(P<0.05)。在本組研究中,由于選取的貧血孕婦大部分是輕、中度貧血患者,尚缺乏重度貧血患者的參考數(shù)據(jù),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鐵元素是血液中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生長必不可少的元素,人體血液中鐵的含量不足將導致血液中紅細胞不能正常生成,導致人體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根據(jù)人體儲存鐵濃度分為3期:(1)鐵減少期:血清鐵蛋白<20μg/L,轉鐵蛋白飽和度、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及Hb正常。(2)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期:Hb正常,轉鐵蛋白飽和度<15%,紅細胞攝入鐵降低,血清鐵蛋白<20 μg/L,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增加。(3)缺鐵性貧血期:轉鐵蛋白飽和度<15%,血清鐵蛋白<20 μg/L,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增加,Hb<110 g/L。三者總稱鐵缺乏。缺鐵性貧血(IDA)的病理生理機制在于鐵原料的缺乏引起血紅蛋白合成減少,使紅細胞的充盈程度改變,但由于機體鐵元素供應的不穩(wěn)定使血紅蛋白合成量也隨之不穩(wěn)定,從而引起紅細胞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充盈,導致紅細胞形態(tài)不一的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地中海貧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引起機體珠蛋白肽鏈合成障礙,從而改變血紅蛋白的量或組分,降低血紅蛋白的含量,但是其減少量相對恒定,因此對于其紅細胞形態(tài)而言具有相對均一的特點,正是這一差異成為紅細胞指標鑒別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的理論依據(jù)。研究顯示,部分疾病會引起患者缺鐵性貧血,如果妊娠期女性血清鐵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并且診斷結果不明確,還需進行其他指標檢查,便于臨床疾病鑒別與診斷[6]。因此在合并其他疾病時不能將血清鐵蛋白單獨作為診斷貧血的指標。
表1 貧血組和正常對照組的RBC、MCV、MCH、MCHC比較 (±s)
表1 貧血組和正常對照組的RBC、MCV、MCH、MCHC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RBC(×1012/L) MCV(fL) MCH(pg) MCHC(g/L)貧血組 233 3.65±0.39 85.16±7.65 28.59±3.20 335.08±11.34對照組 233 4.06±0.32 87.74±4.11 30.39±1.59 346.39±8.50 t值 - -12.57 -4.00 -7.30 -12.20 P值 - <0.05 <0.05 <0.05 <0.05
妊娠期由于特殊生理期的變化,鐵的需求增加和供應不足,IDA是妊娠期最常見的貧血之一。一般情況下,在妊娠早期由于鐵儲備,不會出現(xiàn)IDA,在妊娠中后期,胎兒發(fā)育的需求增大,胎兒與母體循環(huán)容量增大,對于造血原材料需求也相應的增大,母體鐵相對或絕對的不足,容易發(fā)生IDA。臨床上出現(xiàn)嚴重貧血者比較少,多數(shù)屬于輕度貧血。輕度貧血沒有明顯臨床表現(xiàn),疲勞較為常見,嚴重貧血時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乏力、心悸、頭暈、呼吸困難和煩躁等。Hb下降之前貯備鐵即可耗盡,所以未發(fā)生貧血時也可以出現(xiàn)疲勞、易怒、注意力下降及脫發(fā)等鐵缺乏的癥狀[7]。在妊娠中晚期由于胎兒生長對營養(yǎng)需求的增加,就容易消耗體內貯備鐵,因而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8]。孕婦發(fā)生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會對母體和胎兒造成很大危害。缺鐵性貧血的孕婦血紅蛋白低導致攜帶氧減少,造成母體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抵抗力減弱,母體容易發(fā)生感染[9-10];母體供氧不足,心臟負荷增加,心功能不全風險增加,對母體多器官造成不良影響[2]。母體血供的不足對胎兒血液循環(huán)和氧氣的供給均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胎兒缺氧引發(fā)胎兒窒息,對胎兒的器官發(fā)育也有很大危害,甚至可引發(fā)胎兒早產或死亡[11-12]。
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病機制在于鐵原料的不足引起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臨床上應做好孕婦的貧血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孕婦血紅蛋白的降低,減少貧血對孕婦母體和胎兒的危害,保證母嬰順利度過妊娠期。
綜上所述,血常規(guī)分析中反映紅細胞變化的MCV,MCH,MCHC參數(shù)可以提示妊娠期貧血女性為IDA,而鐵蛋白是診斷妊娠期女性IDA的敏感指標。因此在篩查血常規(guī)的同時,檢測SF更有利于篩查出孕婦IDA情況,及時補充鐵劑,促進孕婦及胎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