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卓輝
(山西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關于繁簡分流的定義,從目的論的角度來分析,廣義的程序分流是從保護被追訴人的角度出發(fā),采取包括盡快結束偵查程序、快速進行審判等方式以達到盡量減少被追訴人受到刑事訴訟程序的影響的目的,或是采取替代性措施使被追訴人盡可能少地受到懲罰。而狹義的程序分流從提高訴訟效率的角度出發(fā),即使案件應當被起訴,也盡可能地避免其進入到審判程序。
從程序論的角度來看,繁間分流是讓部分案件不進入審判程序的一種過濾機制。即偵查機關在偵查階段放棄對被追訴人的偵查,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放棄對被追訴人的審查起訴,而是以非刑罰化的手段來懲處被追訴人,將訴訟程序終止在偵查階段或審查起訴階段,不涉及由獨立的法庭作出判決,其目的在于使被追訴人在法庭以外被處理,從而避免監(jiān)禁,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這樣的狹義程序分流,不但節(jié)約了刑事訴訟程序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將部分案件過濾在審判程序之前,使更多審判資源可以被分配到更為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而且犯罪嫌疑人不會受到刑罰。
1.刑事案件繁簡分流將有助于緩解“案多人少”的司法困境。兩級院實施員額制以來,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和司法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法院及檢察機關受案數量持續(xù)增長,新型案件大量增加,人案矛盾不斷加劇,尤其是部分縣區(qū)院員額法官、檢察官偏少,辦案壓力大,經過實踐調研了解到各地法院、檢察院均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以大同市檢察院為例,原城區(qū)院員額檢察官14名,近三年來案件數量多達2170件2664人,年人均辦案156件;原礦區(qū)院、南郊區(qū)院員額檢察官25名,近三年來案件數量達3424件3427人,年人均辦案201件,對案件進行有效分類,合理配置司法資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當下的司法壓力。
2.刑事案件輕罪多重罪少。根據統(tǒng)計,總刑事案件中目前被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大約占到五分之一,大部分的案件屬于輕罪,對社會的危害性較小。如果對所有的案件均采用統(tǒng)一的程序,不僅會占用大量的司法資源,同時還會對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影響。對于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已經認罪的案件進行簡單、快速處理,將當前有限的司法資源分配至罪名較重的疑難案件,會保證案件能夠得到公正的處理,減少冤假錯案的出現,通過繁簡分流的處理機制,能夠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3.刑事案件繁簡分流制度符合當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在我國刑事立法、司法以及刑罰的執(zhí)行過程中,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最基本的一項刑事政策,對被追訴人懲罰與寬大處理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司法機關懲罰犯罪、預防犯罪,還有利于保障人權,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對于能夠公正、正確地實施國家法律也大有裨益。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作為刑事司法中的一種犯罪處置模式,也能夠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很好地配合。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下,針對不同種類的刑事犯罪應當有所區(qū)別,即在打擊犯罪、保證司法公正的同時,還要能夠盡可能減小社會關系之間的對抗,實現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完美結合,如此才能使司法機關正確執(zhí)行國家的法律、各項方針政策。而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正是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重要創(chuàng)新機制,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也為我國刑事案件繁簡分流制度的構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應對不同類型的案件區(qū)分適用從寬或者從嚴的政策,實行“輕輕重重”的刑事政策,有區(qū)別地對待不同的犯罪行為,重罪重判、輕罪輕判,這才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核心之處,實質上講,寬嚴相濟就是對刑事犯罪區(qū)別對待,不但能夠有效地打擊犯罪,而且能夠緩解社會矛盾。
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刑事案件繁簡分流以“二八原則”為基礎,將大致八成法官和司法資源投入到數量較少的復雜案件中,由其余的法官和司法資源處理數量較大的簡單案件。但在司法實踐中,對“簡單案件”及“復雜案件”的界定十分模糊。因為社會的復雜性,何為“簡單”、何為“復雜”,如何進行明確劃分是十分困難的,同時也是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一味追求格式化的分類標準,最終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利于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滿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保障當事人實質權利。但在追求糾紛解決靈活性的同時,還要強調原則性規(guī)定,在探尋司法規(guī)律共性的基礎上結合各地特色元素構建凸顯區(qū)域法治特征的制度改革機制。
根據《憲法》的相關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公檢法機關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程度會影響繁簡分流的落實,在司法實踐中,公檢法機關之間缺乏一套完整、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對繁簡標準的認定存在理解上的差異,由此導致在案件交接時形成不同的判斷標準,影響案件繁簡分流的效率。
讓每一個案件中都能實現公平、正義是司法審判的最終目標,如果檢察院、法院依照繁簡分流機制對案件進行處理后,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就無法了解到公眾對案件審理結果是否滿意,法院、檢察院不僅是進行單純的審判即可,而是要廣泛聽取民意,看看民眾對案件的處理結果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需要拓寬案件滿意度反饋渠道,當前許多法院、檢察院都是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缺少第三方對其進行評估。結果就是將會影響數據的真實性,繁簡分流制度將難以持續(xù)發(fā)展。
從各地檢察院、法院所累積的經驗來看,對繁簡分流案件的范圍進行擴大,對于危險駕駛、交通肇事、傷害、盜竊、搶奪、詐騙、等犯罪情節(jié)較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者單處附加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的,以及對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無爭議、程序選擇無異議的案件納入“輕刑快審”程序審理的范疇,其余的則適用普通程序或者簡易程序。在司法操作中,假如出現名義上是簡案,實際上屬于繁案的,應當及時報告負責人,退出簡單程序。
各地法檢應當設置與之相配套的審查、審判組織。對繁案簡案進行分類處理后,由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種類的案件。設置繁簡分流機制的目的就在于能夠合理地配置司法資源,最大限度發(fā)揮辦案人才的潛力。檢察院對案件進行初步分類后,在審查起訴階段,法院立案庭要再次對案件進行繁簡分類,以避免分類錯誤的情況出現。檢察院可以對相類似簡單案件進行集中公訴,法院成立專業(yè)審判庭或合議庭對此類案件進行集中處理。結合法院的員額制,充分發(fā)揮法官助理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公安機關要積極配合檢察院、法院在必要時及時進行補充偵查,以防出現繁案簡辦的情況。
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提高司法效率是完善繁簡分流制度的最終目的,而訴訟期限的長短將會直接影響到案件的處理效率。對于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案件,檢察院在偵查、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階段的時限應當進一步縮短。與此同時,法院在審理這些案件時也應當對訴訟期限進行縮減。這不僅對于司法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同時也能夠避免由于長期的羈押而讓罪犯間相互感染。
在追求刑事司法公正的道路上,必然會出現刑事訴訟拖延、訴訟資源有限、訴訟資源不能得到優(yōu)化配置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不僅會對司法公正造成損害,同時也會造成當事人的不便。因此,我們應當對有限的司法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從而最終實現案件的繁簡分流。目前我國已有簡易程序,還需從立法上構建速裁程序,從速裁程序的啟動方式,審理方式,量刑情況,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被告人的上訴權、反悔權之保障等若干方面入手,進一步構建速裁程序,創(chuàng)新案件處理方式,以求真正實現認罪認罰案件的繁簡分流,簡案簡辦,進而實現刑事審判程序的繁簡分流,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