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生
汕頭市澄海蘇灣中學 廣東汕頭 515800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發(fā)現我們的學生基礎差,缺乏足夠的信心,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科學,不靈活,不知如何去學。不過,我同時也發(fā)現,絕大部分學生的智力水平是正常的,甚至少數學生還很聰明,擁有較高的語言天賦。因此,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在學習動機、態(tài)度、興趣、習慣、情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進行培養(yǎng)和調動。本人在開發(fā)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嘗試:
古人曰:“親其師,信其道”。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特別是對年齡尚小,心理發(fā)育不完全成熟的初中生而言,他們對老師的依賴心理仍然很大。因此對任課老師的好惡常常會直接影響到這一科目的學習效果和成績。因此,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應該好好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努力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以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并不是“討好”“迎合”學生,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熱愛學生,向學生傾注內心真摯的情感和溫暖的愛心,對學生具有親切感、信任感、期望感,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依戀、信任、仰慕之情。這樣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縮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距離,改善師生人際關系,激發(fā)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學生學好這一科目鋪平道路。
把發(fā)自內心的微笑帶進課堂,用和藹親切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這是對學生最直接的鼓勵。世界上每個人都喜歡真誠的微笑,學生更喜歡。在老師的微笑鼓勵下,學生更容易對學習產生興趣。
尤其對差生不要歧視,要加倍小心地愛護他們的自尊心。在學校這個大花園里,他們是“受傷”的小樹苗,更需要園丁的呵護才能茁壯成長。就是那些成績不錯的同學,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也經常有挫敗、悲觀、失望等負面情緒,因此,教師更要注意隨時給學生“陽光”和“希望”,讓他們覺得“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把學好”。
課余時間里學生的精神放松,師生角色差異基本消失,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好時機。課余時間的談心可以讓教師和學生走得更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情況,以分批談話和個別談心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情感,幫助學生分析自我,指出癥結所在,指導學生科學地學習。同時,也利用課余談心了解到的具體信息去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策略和進度,效果相當好。在平時與學生的交往中,處處關心學生,使學生感受到師愛的溫暖。學生碰到挫折,主動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并激勵其不怕失敗,跌倒了,爬起來再干。這樣,教師真誠地奉獻自己對學生的摯愛,就會使師生間架起信任的橋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習慣也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后天養(yǎng)成的一種自動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一旦形成,要想更改它是很不容易的。正如古人說:“習慣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種習慣,有時不需要要求,即使遇上困難也能克服,也能主動干好事情??梢?,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教育,反復訓練,嚴格要求,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課進行預習,是深化教學的基礎。預習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措施。通過預習,學生可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重點句子。對于在預習中不懂的知識,他們可以帶著問題進課堂,認真聽老師講解,有利于其上課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上,老師會有很多種方法,通過一些課堂活動,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對于這些課堂活動,學生應該積極參與,一定要爭先恐后發(fā)表意見,從而拓展思維,提高能力。
學生的作業(yè)一定要認真完成、獨立完成,而且,要在第一時間寫完作業(yè),讓學生通過作業(yè),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寫完作業(yè),還應該及時檢查,這樣的習慣對于將來學習非常有幫助。
課外閱讀使學生能夠接觸大量的文章,是學生學好的有效途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整理語言難點、整理好詞佳句等。在閱讀中要注意方法,先快速瀏覽文章,遇到生詞時先不忙著查字典,繼續(xù)往下讀,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據文意和句意,猜測生詞的意思,再查字典對照。事實證明,那些在考試中成績遙遙領先的同學往往是那些經常進行課外閱讀的同學。課外閱讀不但沒有耽誤他們的課內的學習時間,而且大大促進了他們的課堂學習,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提高得更快。
從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從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關心、愛護學生,融洽師生感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