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錦強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一種全新的人際交流方式已經取代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作為一種網絡交際模式,微博一面世便備受歡迎,特別是得到了青少年用戶的青睞。與傳統(tǒng)媒體語言相比,微博語言文字應用日益體現出新媒體時代的新特點。因此本文以微博為載體,研究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語言的性別差異,為我們更好地研究青少年群體在溝通方式和交際模式上的性別差異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社會語言學領域,性別是研究男女不同語言風格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已經表明不同性別的人具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和交際模式。與生理性別相比,社會性別是社會建構的,它是后天社會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1]。與之前傳統(tǒng)社會的自我表達方式不同,微博為個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為自由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正是因為如此,微博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更是受到大學生用戶的青睞。微博為用戶的自我表達提供了更為自主自由的空間,通過對微博語言的分析,也更能反映出傳統(tǒng)社會語言表達所無法完全體現的兩性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識。而大學生是微博使用的重要群體,通過對大學生的微博語言分析,可以發(fā)現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語言差異。
通過對大學生微博的語言分析發(fā)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大的差異。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構造與心理層次,使其在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對于男性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微博話題選擇范圍更廣,而對于女性大學生而言,其微博的話題選擇更貼近生活感悟,偏向于深層次。對于男性大學生來說,因其思維更偏理性,所以他們更傾向于政治、經濟、時事、計算機、體育這類客觀性的話題;而女性大學生更喜歡談論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如化妝品、服裝、家庭、情感或是人際關系之類的話題。即便討論的是相同的話題,男性和女性大學生所關注的重點也不同,例如與就業(yè)相關的話題,女性大學生更關注的是就業(yè)形勢對自己未來發(fā)展前途的影響,而男性大學生關心的則是造成當下就業(yè)困境的制度、社會層面原因。
男性的語言風格是帶有競爭性和挑戰(zhàn)性的,而女性則是溫和性和合作性的。在微博語言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性別上的差異。女性大學生在微博中更趨向于用友好、和善的語來傳遞人生感悟與情感指導,更傾向于使用有利于語言功能發(fā)揮作用的交流方式,所以在其微博語言中大多能感受到其就某一話題和諧的誠意。而男性大學生則偏好用理性、犀利的話語點評時事,或用幽默、諷刺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會把話題重點放在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排斥他人的觀點上,更傾向于使用語言的信息功能,因此在其微博語言中比較難感到舒適及談話的親密度。
正是因為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男女性大學生在表情符號的選擇及使用頻率上也有區(qū)別。在微博語言中,女性大學生使用表情符號的頻率較高,往往會用“擁抱”“心”“玫瑰”等表情符號來表示自己親近、溫和的態(tài)度。相比之下,男性大學生較少用表情符號,但有時會用“鄙視”“酷”“非常憤怒”這類表情符號來表達自己的強烈情緒,在表達上更具攻擊性與沖動性[2]。
男女性大學生在微博語言上的這種風格差異體現了傳統(tǒng)社會文化對于不同性別的角色期待和定義。但是在當下愈加強調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之下,女性大學生的微博語言風格也呈現出不同于慣常社會傳統(tǒng)下的女性語言風格。通過對女性大學生的微博語言分析我們發(fā)現,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具有更強烈的男女平等意識,更喜歡用簡潔明快的表達方式。她們認為,含蓄的表達方式雖然溫婉,更符合女性特質,但有時會給交際帶來困難,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大多數女性大學生也表示,自己更喜歡和直接坦率的人交流,不喜歡欲言又止拐彎抹角。
語言規(guī)范,主要指的是例如語音、語義、語法、詞匯等方面的規(guī)范[3]。通過考察大學生的微博文本可以發(fā)現,女性大學生比男性大學生更注重使用標準語。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不同。人們要求男性要充滿陽剛之氣,女性要行為大方得體,舉止高貴文雅,語言規(guī)范即是衡量女性是否舉止得體,大方高貴的一個重要標準。微博作為個人在公眾視野下的自我呈現,會促使女性更加注重微博語言的規(guī)范性表達。所以女性大學生在微博語言表達時更為禮貌、委婉,用詞也更加文雅,符合語言規(guī)范,較少用低俗的語言。相比之下,男性大學生在微博語言的規(guī)范性上會更加隨意,會特意使用一些偏離語言規(guī)范的語言甚至是低俗用語來體現自己的男子氣,張揚個性[4]。
綜上所述,在微博語言的表達上,男女性大學生呈現出了在話題選擇、語言風格及語言規(guī)范上的差異。微博語言中的這種性別差異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人具有社會性。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中,男性和女性逐漸有了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角色,從而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性別角色模式。而這種固定的性別角色模式通過代際間的傳遞影響內化為了人的一種本能,使得人們按照這種固有的模式依據自己的不同性別在社會中生活,凡是不符合這種性別角色模式的行為都會受到否定。這種性別角色模式不僅存在于傳統(tǒng)社會,同樣影響著網絡社會,微博平臺也不例外。因此在微博中,我們同樣可以觀察到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言語行為特征。
其次,語言的性別差異受到社會、心理、習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男性和女性在語言方面的差異不僅是人類的生理特性的產物,更是受到社會及心理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表達并獲得認可,女性在微博語言中表達更為委婉、禮貌,交流時更多的使用疑問句、祈使句和陳述句。而男性則在微博語言中更注重對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以顯示他們在網絡語言中優(yōu)勢地位并體現其社會地位[5]。
此外,性別差異存在的另一個原因與交際風格有關。女性語言更加溫和,在微博表達時更為關注語言表達的禮貌及得體程度,她們對禮貌的要求比男性普遍更高。在需要表達相同的內容時,女性會選擇禮貌程度更高、更為委婉的表達方式,也更為傾向使用規(guī)范性的語言。而男性則是更為注重對微博話題的控制,通過對競爭性和挑戰(zhàn)性的語言顯示他們在網絡語言中優(yōu)勢地位,同時更不重視語言規(guī)范。
雖然說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人們更少受到社會壓力和文化刻板印象的影響,因此微博語言也會體現出不同于傳統(tǒng)交流方式的一些特征。但所有的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微博語言時均遵循某些特定的規(guī)范,兩性的許多語言行為差異也都來源于一定社會中兩性的模式[6]。
語言中的男女性別差異是人類語言差別的最古老形式。性別是社會所給予的,性別的界限不是固有的,而是由許多的社會因素構成。微博語言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各種新事物、理念不斷涌現,隨之出現的社會交往方式、人際關系等的變化都會推動微博語言向前發(fā)展。微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只有了解微博語言中性別差異,才能更好地選擇有效的溝通方式,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