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宇卿 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起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國外作家關于新聞傳播的論述,它的成長是一個動態(tài)且長期的發(fā)展過程。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碩果累累”,其理論成果既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關于輿論工作的觀點,也有伴隨著時代進步的拓展性發(fā)展——習近平輿論引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理論體系的完善,對我國的新聞輿情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很多高校開設了網絡輿情管理課程,該課程以幫助學生理解網絡輿情知識與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技能為目標。網絡輿情是以互聯網為載體所表達的公共情緒,它與國家信息、機構形象、地區(qū)形象和個人形象息息相關。因此,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作為網絡輿情管理課程的理論指導,將該理論融合進課程中是勢在必行。
在網絡輿情管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教授內容圍繞書本知識,同時結合現實發(fā)生的輿情事件,授課過程中多以單向傳遞網絡輿情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理論知識融合自己的思想清晰且簡潔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也容易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仍很難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理論有效結合網絡輿情管理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雖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發(fā)展和研究,但以單向授課為主的課堂中,教師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的傳授意識,也缺乏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理論與課程相結合的意識,這不利于課程更好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深刻學習該課程。
網絡輿情管理課程內容靈活性大,輿情案例需要結合現實,時效性非常強,同時網絡輿情的分析、研判及引導是具有主觀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因此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并進行思考。但現實中學生的積極性弱、互動較少,有的學生不愿意參與案例的討論,也有的學生不關注熱點事件,還有學生仍將目光集中在多年前的老舊輿情事件上,這加大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也阻礙了學生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現代傳播體系即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既包括媒介上的融合,也包括觀念上的改變。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網絡輿情不僅在傳統媒體上發(fā)酵,越來越多的輿情事件產生并發(fā)展于網絡媒體中,因此網絡的地位不容忽視。習近平也強調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①
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需要融合現代傳播體系,將如紙媒這一類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新媒體應用于教學環(huán)境中,讓學生體會新舊媒體的差異及互補性,更加透徹的理解媒介融合帶來的影響。同時,輿情管理課程講授過程中,選擇的輿情案例也應涵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方面,尤其是近年發(fā)生在網絡空間上的輿情事件,其中的一些輿情事件還獲得了黨和人民的關注,傳播效果大、影響深遠。
融合現代傳播體系還需堅持互聯網思維,即用互聯網的傳播特征來思考媒介融合。②也就是將互聯網的即時性、海量性、交互性等特征融入網絡輿情管理中,變單向交流為雙向互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溝通。有效的應對和引導網絡輿情關鍵是要掌握互聯網的特性,在信息大爆炸的環(huán)境中掌握信息的變化和發(fā)展,要注重傳者受者之間的互動,要時刻監(jiān)測網絡環(huán)境、準確分析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趨勢、研判網絡輿情發(fā)展方向、引導網絡輿情發(fā)展路徑。
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規(guī)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③了解新聞傳播規(guī)律能夠幫助更好的進行網絡輿情管理的教學,學生也可以有效的對網絡輿情進行分析和研判。新聞傳播規(guī)律是傳播者在媒介上真實的、有選擇性的及時傳遞新聞信息,這些信息是接收者需要知道但未知的。在對網絡輿情的授課中,不能仍以傳統媒體的思維方式來看輿情事件,要從新媒體的角度,以發(fā)展的、變化的眼光面對網絡輿情,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進行輿情的應對和引導。此外,還需要重視媒體的地位。有效的輿論引導和媒介的作用相關,大眾傳播媒體可以在輿情發(fā)生時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課程講授中應強調媒體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重視媒體。
樹立黨性意識。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無產階級革命家認為黨報黨刊需要黨性,到習近平提出的“黨媒姓黨”,可以看出在我國黨性意識對媒體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國對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舊媒體輿論引導新的認識。就傳播效果而言,網絡媒體已經超過傳統媒體,若不加強黨的領導,黨媒就很難發(fā)揮其正確的導向作用。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真正的維護人民的利益,引導輿論,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網絡輿情管理課程中也要將黨性原則貫徹始終,才能培養(yǎng)出政治正確、能用黨性原則看待輿情事件的學生。
網絡輿情管理課程的教學中,需要有思想上的引導,即正確的理念,習近平也提出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網絡輿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一些輿情若引導不當會朝著反方向發(fā)展,甚至引發(fā)現實中群體極化現象,危害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要以正能量、主旋律為主要的思想導向。在網絡輿情管理課程中亦是如此,教導學生堅持正確的理論看待分析和研判輿情事件,不要被表面輿論影響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抓準輿論的發(fā)展方向,更加理性的對待現實中的輿情。
總而言之,教師在網絡輿情課程管理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理論尤其是習近平輿論引導思想的重要性,還要意識到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知識結合實踐型學生,才能推動課程的長足發(fā)展。
注釋:
① 《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fā)力 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載《人民日報》,2014.09.19
② 陳力丹.用互聯網思維推進媒介融合[J].當代傳播,2014(06):1.
③ 陶富源.實踐主導論——哲學的前沿探索[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