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東 莒縣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中心建成后,不是簡單的把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新媒體等合在一個單位各干各的;也不能簡單理解為由過去“一件事各個媒體都派記者采訪”改為“一路記者采寫一個稿子多個媒體發(fā)一個樣式的稿子”;而應該是前期采寫、拍攝時,就要為不同媒體的后期編輯采好素材,留出空間,后期再編輯成與各平臺相適應的成品。因此,就對融媒體記者、編輯的能力、業(yè)務知識提出新的挑戰(zhàn)與要求。
本部分,以筆者采寫的《傳統(tǒng)民間技藝的重生》為例,闡釋同一篇稿子在不同媒體中的不同特點和一稿多用的修改方法。因篇幅所限,無需變換修改的部分本文做了省略。
“叮叮叮,當!叮叮叮,當!……叮叮,當!叮叮,當!……叮當叮當叮當……”如果閉上眼睛,僅僅用耳朵聽,估計很多人會以為這是段節(jié)奏感十足的樂曲。時緩時快的變化,既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妙,又有農業(yè)重金屬的現(xiàn)代感。其實,這只是傳統(tǒng)技藝“打鐵”的過程。今天上午,在浮生夢景區(qū),眾多游客目睹了這場久違了的老手藝展演。表演者,是已經82 歲的張厚生老人和已經65 歲的李友年老人。
打鐵技藝,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瓊鹘y(tǒng)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表演間隙,張厚生老人向記者講起了他的打鐵人生:
“這些,都是我年輕時打的。當年,我跟著父親學徒3年……現(xiàn)在,沒幾個人愿意再碰這些鐵疙瘩了?!?/p>
記者指了指一旁的李友年,問張厚生老人他們之間的關系。
“他算是我的新徒弟?!?/p>
“是嗎?這么大歲數(shù)了才跟您學徒呀?”
“他年紀也不小了,打工干不動了。這不,鎮(zhèn)里搞旅游開發(fā),叫我來表演。這個活,一個人干不行,我就把他拽來了。”
“你們一天掙多少錢呀?”
“兩人一天260 元,加上……不過,我們光旺季過來,淡季就在家歇歇?!?/p>
從此經過的呂縣文旅局干部劉季華告訴記者,這些年,政府不斷重視傳統(tǒng)技藝的發(fā)掘、保護與傳承,……使傳統(tǒng)技藝得到繼承和發(fā)展。
通過這篇報紙稿可以看出,由于報紙通常只能給讀者帶來文字閱讀這一種獲取信息的途徑(有的報紙稿會配發(fā)照片,但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并且不能訴諸聽覺),所以為了表現(xiàn)現(xiàn)場的聲音、動作、表情和真情實感,往往要大量依賴文字描寫來實現(xiàn)。
(解說)接下來,讓我們聽一段本臺記者趙田田從浮生夢景區(qū)采集的聲音。
(同期聲)播放景區(qū)內一對老人節(jié)奏明快的打鐵聲。
(解說)(打鐵聲壓低,作為背景聲配在下段解說中)估計很多人會以為這是段節(jié)奏感十足的樂曲。其實,這只是傳統(tǒng)技藝“打鐵”的過程。表演者,是已經82 歲的張厚生老人和已經65 歲的李友年老人。
打鐵技藝,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
……
表演間隙,張厚生老人向記者講起了他的打鐵人生:
(同期聲,同時保留李友年打鐵的環(huán)境聲)張厚生:這些,都是我年輕時打的……沒幾個人愿意再碰這些鐵疙瘩了。
(解說)記者指了指一旁的李友年,問張厚生老人他們之間的關系。
(同期聲)張厚生:他算是我的新徒弟。
……
(同期聲)呂縣文旅局干部劉季華:這些年,……使傳統(tǒng)技藝得到繼承和發(fā)展。
通過這篇廣播稿可以看出,由于廣播是聽覺的藝術,所以很多報紙稿中需要對現(xiàn)場做描寫的段落、詞語,就省略了,而是用直接從現(xiàn)場采集的聲音來表現(xiàn)?,F(xiàn)場的聲音,比用語言描寫更生動、真實。過多的語言描述,反而畫蛇添足了。同時,報紙稿的引語部分,用被采訪者的真實聲音(同期聲)代替了。
(主持人在演播室)今天上午,一群游客在浮生夢景區(qū)圍觀了一場表演,他們說,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農業(yè)重金屬音樂。表演者是已經82 歲的張厚生老人和已經65 歲的李友年老人。其實他們表演的,壓根就不是音樂,那是什么呢?
(同期聲)播放景區(qū)內一對老人節(jié)奏明快的打鐵聲。
打鐵聲漸漸壓低,作為背景聲配在下段解說中。
(解說)原來,兩位老人是在表演手工打鐵。打鐵技藝,在我國……,傳統(tǒng)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同期聲)(字幕:打鐵藝人 張厚生):這些,都是我年輕時打的……
(同期聲)(記者指問旁邊的李友年):張爺爺,那這位李大爺和您是什么關于呢?
……
(同期聲)(字幕:呂縣文旅局干部劉季華):這些年,……使傳統(tǒng)技藝得到繼承和發(fā)展。
通過這篇電視稿可以看出,由于電視稿是訴諸聽覺、視覺兩個載體,報紙稿描述現(xiàn)場環(huán)境、動作、表情、聲音的內容,廣播稿中描述場景、表情、動作等內容的文字,都沒有必要了。同時人物采訪的引語,也被真人真聲真圖像的同期聲代替了。廣播稿中,引入采訪對象的同期聲時,要先說出采訪對象的職務和名字,讓聽眾知道這段話是誰說的。而在電視新聞中,采訪對象的職務、名字等信息,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現(xiàn)的。
導語方面,廣播和電視新聞中,導語部分多數(shù)是由坐在演播室的主持人來說。所以,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稿的導語寫作,也要有所區(qū)別。上述稿件中,廣播稿的導語沒有過多介紹打鐵現(xiàn)場情況,而是主持人用寥寥數(shù)語做簡單介紹引入打鐵現(xiàn)場聲音,再在所謂的“音樂”響起后,做翻轉式的敘述,吸引聽眾繼續(xù)聽下去。在電視稿中,由于其視聽結合的特點,出聲音就得出圖像,所以不可能做廣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式的“賣關子”,所以導語寫作也做了適當修改,先說“是音樂”,接著說“其實不是音樂”,然后以疑問方式結束導語,吸引觀眾觀看正文。
傳統(tǒng)媒體新聞在新媒體上刊發(fā)后的變化
一篇新媒體新聞稿,既可以有純文字稿,又可以配多幅照片、gif 動畫,還可以同時加入圖表、聲音、視頻。新媒體的出現(xiàn),既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之間的鴻溝,豐富了報道的維度,又給采編人員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面對大融合的全媒體、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之間必須加強溝通與學習,努力掌握多種技能,達到互相照顧、一份稿件自如切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