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亭,陳俊松
(1.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兒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2.鄭州兒童醫(yī)院呼吸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小兒哮喘為兒科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國的患病率達1%~2%。該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臨床尚未有明確闡釋,但較多報道證實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炎癥是此病的病理特征,且炎癥反應同病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2]?,F階段臨床主要采用不良反應小、局部藥物濃度高的霧化吸入方法作為常規(guī)治療方法[3]。布地奈德為常用霧化吸入治療藥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但對部分哮喘患兒的療效有限。有研究報道,西替利嗪作為一種強效的H1受體拮抗藥,可有效抑制氣道炎癥反應[4]。本研究主要探討西替利嗪和布地奈德聯(lián)合使用對哮喘患兒肺功能、癥狀評分及炎癥反應的影響?,F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患兒1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5]中相關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10歲;③近3 d未口服抗過敏藥物;④依從性良好,可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使用藥物存在禁忌癥者;②伴有肺結核、肺腫瘤等肺部疾病者;③病情危重者;④肝、腎等功能障礙者;⑤存在肺炎、鼻竇炎等疾病者;⑥合并嚴重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⑦近1月存在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者;⑧臨床資料殘缺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80例。試驗組男40例,女40例;年齡6~9歲,平均年齡(8.01±0.33)歲;平均體質量(30.47±8.29)kg;病程1~28個月,平均病程(19.11±3.84)個月。對照組男41例,女39例;年齡6~10歲,平均年齡(8.12±0.34)歲;平均體質量(30.52±8.36)kg;病程1~27個月,平均病程(19.20±3.75)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及過程均已由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兩組首先給予止咳平喘、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常規(guī)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87)吸入治療,100 μg,bi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滴劑(成都民意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00723)治療,1 mL,qd,po。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①比較兩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癥狀評分,其中分為日間和夜間癥狀評分。日間評分標準:無呼吸困難、咳嗽以及氣喘等癥狀記為0分;癥狀較輕,且出現頻率為間歇性記為1分;癥狀較重或出現頻率較多記為2分;癥狀呈進行性進展,同時對正?;顒釉斐捎绊懹洖?分。夜間評分標準:臨床癥狀徹底消失記為0分;出現1次憋醒情況記為1分;出現2次憋醒情況記為2分;出現3次及以上憋醒情況記為3分。②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各項指標水平,包括第1 s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呼氣高峰流量(PEFR),計算FEV1/FVC(FEV1%)。③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經離心分離后保存樣本待測,采用ELISA法檢測炎癥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IL-10。④記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使用SPSS 19.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日間評分和夜間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肺功能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EV1%、FVC以及PEFR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6以及IL-10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3。
兩組治療期間均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咽喉腫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5%;試驗組出現惡心嘔吐3例,頭暈1例,四肢乏力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0,P=0.30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哮喘作為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多發(fā)于夜間或凌晨,以胸悶、咳嗽、氣促等為臨床表現,部分患兒可能伴有呼吸困難,期間若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質量[6-7]。病理學研究結果表明[8],哮喘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氣道黏膜中過度存在的IL、組胺等各類炎性介質導致的氣道高反應性和炎癥反應密切關聯(lián)。
現階段臨床較多采用支氣管擴張劑、抗感染、抗組胺藥物等治療小兒哮喘,其中布地奈德屬于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吸入型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效成分可有效結合細胞內的受體,進而合理調節(jié)細胞內基因轉錄過程,進一步提高內源性皮質激素效能,促進相關器官平滑肌的穩(wěn)定性,對抑制機體內過敏介質的分泌釋放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單一使用對部分患兒療效不佳[9-10]。西替利嗪作為新一代H1受體拮抗劑,在抑制組胺的分泌釋放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可有效緩解疾病發(fā)生過程中的氣道變態(tài)反應程度,進而減輕因特異過敏原導致的變態(tài)反應,改善肺部呼吸功能[11]。以往有學者發(fā)現,西替利嗪可有效緩解變應性鼻炎患者咳嗽癥狀[12]。本研究探討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小兒哮喘的效果,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同時治療后兩組FEV1%、FVC以及PEFR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二藥聯(lián)合使用能有效緩解哮喘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狀態(tài)。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TNF-α、IL-6以及IL-10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提示西替利嗪聯(lián)合布地奈德可有效緩解哮喘患兒的炎性反應,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推測是西替利嗪能夠同靶細胞膜組胺H1受體高效結合,最大程度阻斷組胺激活的靶細胞分泌釋放,進而較好的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作用以及氣道內嗜酸粒細胞浸潤作用,對抑制細胞間黏附因子的表達和減輕體內的炎癥反應發(fā)揮積極作用[13-14]。安全性評價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相關研究[15]相似。說明二藥聯(lián)合使用安全性較好??赡苁俏魈胬夯静煌ㄟ^血腦屏障,故不會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布地奈德相比其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較高的肝臟首過代謝率,半衰期短,不會對機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造成較大影響。
綜上所述,西替利嗪聯(lián)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促進患兒肺功能的恢復,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