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甜美,顧煒俊
(皖西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引言是學術論文的第一部分,它主要起到三個功能:一是將讀者從一般主題領域引向特定的研究領域,為讀者闡述該主題領域的背景信息,及其當前的發(fā)展狀況;二是闡明已有研究之不足,找到當前研究的突破口,以表明研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三是宏觀介紹當前研究。高質(zhì)量的引言能使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某個領域的學術動態(tài),判斷當前研究的學術價值。但不管對于本族語者還是非本族語者,論文引言部分的寫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P173)。
近30年來,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引言部分的寫作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與國際認可的引言寫作模式相比,國內(nèi)期刊和學位論文的引言寫作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來說,彭治班,李曉東對中國氣象類期刊論文引言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引言部分的重要性沒有引起作者足夠的重視,其對引言的功能不了解,引言內(nèi)容過分簡單,引言中的參考文獻偏少,新文獻更少。張美慧基于對《光電子快報(英文版)》的審稿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3],眾多投稿的引言部分存在英文表達失當、篇幅失當、研究目的及意義概括失當、文獻引證失當?shù)葐栴}。喻志剛,忠蘭鳳發(fā)現(xiàn)[4],我國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引言缺失“回顧前期研究”和“指出差距”步階,對前期研究不足的表述模糊等問題。郭立輝和李禮等對文科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引言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眾多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引言寫作不規(guī)范,沒有體裁意識,不了解引言寫作中的內(nèi)容、結構和語言的規(guī)范[5-6]。牛桂玲基于中英文語料庫發(fā)現(xiàn),中國論文引言存在規(guī)約性弱、語步逆序性顯著、語類特點不突出等問題[7]。
高質(zhì)量的引言寫作,能倒逼論文撰寫者了解該研究領域的來龍去脈,避免重復研究,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思維,從而寫出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那么論文引言部分應該怎樣寫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并為國際學術界認可和接納呢?
目前,國際學術界高水平期刊論文的引言部分基本都依據(jù)Swales的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CARS)模型進行寫作。但由于我國高校缺少系統(tǒng)的科技期刊論文寫作訓練[8],眾多在校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對引言這一特定語類的寫作范式不了解,對CARS模型更是鮮有耳聞,因此諸多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引言部分的寫作都存在問題。為此,本文主要闡釋什么是CARS模型,并結合一篇國際期刊論文的引言部分詳細說明CARS模型是如何運用的。
CARS模型的中譯文為“創(chuàng)建研究空間”模型。他是由John Swales最先在1990年出版的Genre Analysis(語類分析)一書中提出的[9](P80)。在2004年,他對此模型做了進一步修改。此模型把引言部分的寫作概括為三個“語步(move)”,以及實現(xiàn)這些語步的若干步階(step)?!罢Z步”即為傳遞某一交際功能并引導作者寫作文章、讀者理解文章的修辭結構或修辭模式[10](P22)。這三個語步的名稱分別為語步1(以下簡稱M1):確立研究領域;語步2(以下簡稱M2):確立研究空白;語步3(以下簡稱M3):占據(jù)研究空白或介紹本研究。M1有三個步階(步階以下簡稱S),分別為:M1S1,表明研究領域的重要性;M1S2,概況中心議題;M1S3,綜述前期研究。M2有兩個步階,分別為:M2S1A,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或者M2S1B,對已有研究進行擴展補充,M2S2,提供填補空白的理由。M3也有三個步階,分別為:M3S1A,介紹研究目的或者M3S1B,介紹本研究;M3S2,介紹主要發(fā)現(xiàn);M3S3,表明文章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Swales的CARS 模型(1990,2004)
M1S1的寫作行為通常是描述研究問題并證明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這個步階是M1中必不可少,在所有的研究論文中都存在的一個步階。M1S2的作用是介紹目前該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寫作行為通常為描述人們對某一現(xiàn)象現(xiàn)有知識的了解,所達成的共識,以及具體的做法。M1S3的作用為綜述相關文獻。其寫作行為通常為綜合分析現(xiàn)有與當前研究話題相關,但并未完全解決問題的文獻。
M2是引言中至關重要的一個修辭步階,它在M1和M3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一語步中,寫作行為可以是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處,也可以是對已有的研究假設提出質(zhì)疑,還可以是提出新問題、新假設,或者在某種方式上擴展前人的研究。相對于1990年的第一版,M2S2是第二版中新增加的一個步階,它主要為當前研究提供理據(jù)。
M3在原作第一版中被命名“占據(jù)研究空白”,為了能夠包容更多的研究學科和研究方法,第二版把這一語步的名稱調(diào)整為“介紹本研究”。這一語步在第二版中包括的步階更為微觀,但“介紹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是一必需步階。與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對CARS模型增加了一個可能的循環(huán):M2到M1的循環(huán)。換句話說,在部分論文引言中,M2結束后,論文撰寫者不一定會直接進入M3的寫作,而是有可能會再次循環(huán)M1的寫作。
本文所分析的素材是Neomy Storch于2001年發(fā)表在國際期刊LanguageTeachingResearch(近五年影響因子為2.536)上的一篇學術文章,題為“Howcollaborativeispairwork?ESLtertiarystudentscomposinginpairs”[11]。截至目前,改論文總被引次數(shù)已到達270次。Storch在二語教學領域頗有影響力,她寫作的文章引言部分很有典型性,可以作為學術寫作課程教學的素材。
此篇引言部分共有五段。其中第一段是M1,第二段是M2,第三段和第四段為M1,最后第五段為M3。所用到的步階以及句間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文章“How collaborative is pair work? ESL tertiary students composing in pairs”的對應語步分析
如上圖所示,此文章的引言部分共有五段。具體所用到的步階為:M1S1—M1S3—M2S1A—M1S2—M1S3—M3S1B。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引言并沒有按照M1—M2—M3的順序,而是在M2之后又循環(huán)到了M1。接下來筆者分別按作者所用到的步階討論這些語步及步階的語言實現(xiàn)方式。
1. M1S1表明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Swales指出這一步階是典型的引言開篇步階,論文作者一般會借此步階表達其當前研究的重要意義,以此引起同行的關注[9](P175)。Joseph等人指出,林業(yè)論文中研究領域重要性的表述形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展現(xiàn)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另一種是展示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性[12]。本素材引言的前三句話非常明確地指明了該研究領域及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性。下劃線部分標示的形容詞、介詞短語、動詞以及被動形式都是表現(xiàn)研究領域重要性的語言。這一部分中,語句的時態(tài)主要為一般現(xiàn)在時,這主要是因為,一般現(xiàn)在時是展現(xiàn)當前研究領域與現(xiàn)實世界關聯(lián)最密切的一種時態(tài)。
(第一段)①Acommonteaching strategyin the classroomis to assign students to work on a task in pairs or small groups. ②The use of group work in edu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co-operative group work,is supported bya substantial body of research (see review in Johnson and Johnson, 1990), which has shown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producessocial and cognitive gains. ③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L2) pedagogy, research findings on group work alsosupportsuch classroom organization over teacher-fronted classes.
2. M1S3綜述前期研究
這一步階也是M1中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并不是所有相關文獻的簡單羅列,而是對現(xiàn)有文獻的深入反思,這些文獻必須是與研究話題相關但并未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文獻。這些綜述對M2起鋪墊作用。第一段第④和第⑤句是對文獻的綜述,第⑥句為對文獻的評論。Swales把文獻引用格式分為內(nèi)嵌式和非內(nèi)嵌式兩種[9](P182)。在這三句話中,LongandPorter(1985)以及Long(1983)為內(nèi)嵌式,而第⑤句中整個括號之內(nèi)的三個文獻都為非內(nèi)嵌式引用。
(第一段續(xù))④For example,Long and Porter (1985), whoconducteda review of L2 literature on group work,showedthat group work provides L2 learners with …. ⑤Furthermore, studies by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e.g.Pica and Doughty, 1985; Varonis and Gass, 1985)have shownthat…, or whatLong (1983)calls… ⑥These negotiatio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文獻綜述的句子中動詞的時態(tài)一般分為三種[1](P183)。第一種:當被引用文獻為句中施事者時,其實施的動作通常使用一般過去式。第二種:當被引用文獻不為句中施事者時,描述其研究行為的動詞通常使用現(xiàn)在完成時。第三種:當被引用文獻不為句中施事者,且句中的動詞不為描述其研究行為的動詞時,該動詞通常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第④和第⑤句前半部分是第一種和第二種的時態(tài)運用。第④句中被引用的文獻在句中為主語,是本句的施事者,它實施的動作conduct和show都為一般過去式。第⑤句中第一小句(也即連詞or前面的小句)里引用的文獻不為句中施事者,因此描述其研究行為的動詞show使用的為現(xiàn)在完成時。第⑤句中第二小句里引用的文獻為該小句的主語,是該小句的施事者,但緊接其后的動詞call使用的卻是一般現(xiàn)在時。這與第一種時態(tài)的使用并不矛盾,因為這個動詞并不是描述所綜述文獻的研究行為,而是對現(xiàn)有知識的描述,其表述的著重點為當前知識狀態(tài)。換句話說,當句中動詞并不是描述所引用文獻的研究行為,而是對當前知識狀態(tài)的描述,該動詞應該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
文獻綜述部分時態(tài)運用的變化比較微妙。上述規(guī)則基本適用大約三分之二的文獻綜述時態(tài)運用[1](P182)。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宏觀規(guī)則:文獻引用句子中動詞從一般過去式到現(xiàn)在完成時,再到一般現(xiàn)在時的變化是作者與被引用文獻漸趨漸近的過程。這種趨近可以是被引用文獻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越來越近,也可以是被引用文獻與作者當前的研究越來越近,也可以是被引用文獻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現(xiàn)有知識越來越近[1](P184)。
3. M2S1A 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
這一步階或M2S1B是學術論文引言中最重要、最關鍵的語步。它是整篇論文的價值之所在,也是決定文章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表述這一語步的關鍵詞通常有however,but,nevertheless等語意轉折連詞。本素材中整個第二段僅一句話,并以轉折連詞however引導,直截了當,觀點鮮明地表述出了目前該研究領域的空白:目前課堂教學類的研究中缺少對合作學習互動性質(zhì)的研究。
(第二段)However,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in both L1 (e.g. Mercer, 1995…) and L2 (e.g. Donato, 1989…) are calling fo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s in group and pair work, research which moves beyond a mere count of an inventory of utterances …(Donato, 1989).
4. M1S2概述中心議題
這一部分通常描述人們對某一領域現(xiàn)有知識的了解,所達成的共識,以及具體的做法。語句的時態(tài)也通常為一般現(xiàn)在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如下文下劃線部分所示)。在本篇引言中,人們對現(xiàn)有知識的了解為:眾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不同方式的合作對語言學習的影響(第三段第①句)。人們的具體做法是:研究者都利用Vygotsky’s(1978)的學習理論來闡釋合作學習(第三段第②句)。接下來的第四段繼續(xù)闡釋人們對Vygotsky’s(1978)學習理論的了解、所達成的共識(提示語為第四段第①句的起始語AccordingtoVygotsky),并綜述了與此理論相關的研究(第②、③句)。這些研究都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中對話性質(zhì)的重要性。
(第三段)①In L2 research,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e.g.Donato,1989…)have drawn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group interaction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anguage learning. ②These researchersrefer toVygotsky’s (1978) theory of learning not only as lending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ing but also as provid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such interactions.
(第四段)①According to Vygotsky (1978), cognitive developmentarisesas a consequence … ②However, other researchers (e.g. Wertsch and Hickmann,1987…), investigating ‘expert-novice’interactions in L1,have shownthat …. ③These studieshave highlighted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s in learning situations.
5. M3S1B介紹本研究
M3基本都出現(xiàn)在引言的最后部分。M3S1B或M3S1A也是引言中必需且關鍵的語步。本引言的整個第五段,Storch都在介紹她當前的研究。其中第①句描述研究內(nèi)容(提示詞Thestudy…lookedat…),第④句表明數(shù)據(jù)來源(提示詞Thedata…)。第②和第③句描述研究目的。第②句中的提示詞為…thisstudyexamined…,noting…。第③句中的提示詞為theaim…wasto…。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第②句的關鍵詞表面上看起來為介紹研究內(nèi)容,但根據(jù)第③句中的secondaim一詞可以推測,第②句也是在描述研究目的。
(第五段)①The studyreported in this paperlooked atthe nature of pair interaction in a tertiary ESL classroom. ②Unlike other studiesof pair interaction,this study examinedthe pattern of pair interaction in its totality,notingthe traits that characterize the way the pairs worked. ③Also, since the task used in this study was one which required learners to produce a written text,the second aimof the studywas to… ④The dataused in this study … in terms of L2 learning.
引言部分的寫作直接關系到整篇論文的寫作思路、方法、有無創(chuàng)新性,也反映出作者對該研究課題的了解。Swales的CARS模型將引言的寫作分解為可操作的三個語步和若干必需或可選的步階。每個語步都有各自不同的交際功能。M1回答“情況是什么?”;M2回答“問題是什么?”;M3回答“解決方案是什么?”。按照此語序或規(guī)約寫作的引言,能夠倒逼寫作者深入思考,找出研究空白或研究不充分的領域,從而避免重復研究,寫出高水平、創(chuàng)新性論文。
筆者主要結合一篇發(fā)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學術論文,闡述它是如何依據(jù)Swales的CARS模型這一范式進行引言寫作的。通過對各語步及其步階的名稱、功能以及實現(xiàn)這些功能的語言的闡釋,作者希望不僅能直接幫助涉足研究領域的教師、研究人員和研究生,使他們提高中英文引言,尤其是英文引言的寫作質(zhì)量,為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做準備,而且能夠間接地幫助他們獲得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科研思維方式,從而提高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