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昕 蔡秋梅
?
地方政府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與管理——以“青島種樹事件”為例
江昕蔡秋梅
(長春工業(yè)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公眾對社會問題和政府公共治理給予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和參與度,因此網絡輿情成為政府公共危機處理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來自網絡輿論的壓力也將給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帶來新的挑戰(zhàn)。文章以“青島種樹事件”為例,在分析地方政府應對該事件輿情應對和管理的行為方式的基礎上,對地方政府應如何正確把握有效應對和管理網絡輿情提出建議。
地方政府;網絡輿情;青島種樹事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普遍增強,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意愿也日趨強烈。由于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所具有的特點,使得民眾政治參與方式不斷更新,為網絡輿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平臺,民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發(fā)表意見,表達個人看法,且網絡輿論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且網絡的聚焦放大性,易將個人的偏激言論擴散為集體的非理性情緒,因此各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敏感領域的網絡輿情,合理應對處理。
2012年2月27日,青島市政府確定集中開展大規(guī)模的植樹增綠活動。同年3月,青島植樹活動首先在前海一線推進,而青島論壇有民眾針對東海路交通擁堵、過度密植等問題發(fā)帖提出質疑,但得到的回應僅是稱將盡快公示綠化整治方案。3月底,青島本地的匯泉廣場北草坪被鏟除,施工現(xiàn)場出現(xiàn)部分“定位”的木樁,由此“毀草種樹”的傳聞開始在市民間流傳,質疑聲浪迅速升溫并開始擴散。但實際上“毀草種樹”只是市民的誤解,由于種植草坪壽命已到,政府只是將對匯泉廣場的草坪進行更換。4月,“毀草種樹”的質疑仍在發(fā)酵,但并未引起相關部門注意,青島有網友在微博上發(fā)布了青島各地區(qū)綠化前后對比的圖片,稱植樹活動是“毀草坪毀綠植種大樹”,隨后引發(fā)廣泛關注,將該話題推向全國范圍。由于爆發(fā)性很強,民眾開始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傾力植樹的時任青島市長張新起,在遲遲不見官方回應的情況下,民眾情緒不斷被激化并要求政府道歉。4月底,青島時任市長張新起首次通過媒體露面就種樹風波進行表態(tài),但由于當地媒體發(fā)布信息不夠充分,此次媒體報道被誤讀,未能和民眾形成有效的互動。隨后時任市長張新起提出綠化工作整改意見,再次通過媒體傳達強調真誠對待民眾和輿論,并做自我批評,此次表態(tài)贏得了眾多網友的認可。5月,林園局負責人直接與網友中意見領袖見面并承諾就他公開信內容進行信息公開并做出官方答復,由此部分網友表示對官方態(tài)度滿意,但仍有部分民眾認為當地政府錯失互動良機,缺少實際行動,重在作秀平息網上輿論。
最初輿論產生時,青島政府在第一時間的輿情反應并不迅速,相關信息的發(fā)布工作也比較滯后,缺乏一定的時間觀念,對民眾的回應不及時,相關部門沒有及時的把握好輿情初期的主導權,網絡民眾被大量的不實信息誤導,導致后期網絡輿論擴散速度越來越快,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政府錯失了最佳的反應時機,喪失了引導輿論的主導地位。
在輿情擴散的初期,青島有關部門的信息公布不及時,使網上質疑的聲音迅速升溫。在輿情擴散中期,政府的回應方式是悄然整改,加緊施工,當地媒體也保持“沉默”,這不斷激起了青島民眾的情緒化和非理性。在輿情擴散后期,青島政府在官方微博上發(fā)布消息來解決問題,但由于輿論爆發(fā)性很強,官方回應很快就被淹沒。從整個事件網絡輿論的回應情況來看,青島政府的相關部門未及時與民眾溝通,從而導致后期網絡輿論方向難以控制。
青島市政府確定集中開展大規(guī)模的植樹增綠活動后,有關部門的決策制定及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引起市民對“植樹增綠”工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質疑。但政府相關人員的回應并不清楚,甚至在未消除民眾質疑的情況下悄然整改,因此民眾對于相關決策信息的內容和制定缺乏一定了解和參與。
“青島種樹事件”與青島民眾生活相關性很高,該公共事件的關注度較高、影響面較廣,信息發(fā)布和新聞報道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事件處理,因此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在第一時間回應社會輿論,發(fā)布權威信息,從而掌握引導的主動權,加強與相關當地主流媒體的合作,及時發(fā)布相關消息并持續(xù)關注,將社會輿論引導到理性健康的軌道上。地方政府部門在新媒體時代下應當與時俱進,轉變傳統(tǒng)輿情的處理觀念,組織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干部及工作人員參與學習培訓,從而加強政府人員對于網絡輿情處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地方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發(fā)揮各網站新聞和發(fā)言人的作用,在網絡中及時積極回應相關負面或熱點事件,有效引導網絡輿情的健康發(fā)展。在網絡輿情發(fā)生初期,相關部門要及時收集民眾的網絡言論并觀察輿情風向,對此進行分析,及時回應,確保民眾知情權。中期,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及時對民眾的情緒進行把握和引導,依據整理出的有效信息,將輿論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去引導。后期,政府要持續(xù)關注民眾情緒態(tài)度以及網絡輿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防止下次輿論爆發(fā)。
新媒體時代下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在進行城市規(guī)劃建設決策前先聽取民眾意見,民主制定決策,提高民眾參與度,確保決策在各環(huán)節(jié)均有民眾參與,保證民眾的知情權與決策的民主性。當民眾對于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相關決策以及其背后利益鏈提出質疑時,地方政府應當及時公開相關決策實施的具體細節(jié)以及相關財政預算等。
[1]張曄.網絡時代社會輿情危機的應對與管理[J].人民論壇,2012(26):148-149.
[2]張陽陽.公共危機網絡謠言傳播過程、危害及治理策略——以事件先行類公共危機網絡謠言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2):141-1.
[3]談婷婷.公共危機情境下政務新媒體輿論引導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22):14-15.
[4]劉靜,沈陽.一棵樹引爆的輿情[J].決策,2012(06):74-76.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72
D630.1
C
2095-1205(2019)01-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