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蓮
摘 要:隨著各級學校藝術教育的更加規(guī)范和持續(xù)加強,中小學的青年音樂教師比例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每年均有大量高等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充實到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中來,這些新上崗的年青教師具有年青、專業(yè)基礎扎實、工作積極性高、上進心強等特點。但據筆者觀察,經過一段的教學實踐后,他們的業(yè)務素質發(fā)展卻很不平衡。部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提高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未能清醒地覺察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癥結,因而就難以找到提高業(yè)務素質的突破口。筆者對其具體表現進行闡述。
關鍵詞:教學 誤區(qū) 表現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一、語速過快,層次不明,講述難分主次
有些新教師對要講授的課堂內容準備的雖然很充分,但其講話的速度過快,語調也缺少必要的抑揚頓挫,語言層次不分明,知識點羅列堆砌嚴重,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又無主次之分,每一個問題都試圖講深講透,沒有整體觀念,以致于在既定的教學時間內無法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由于頭緒蕪雜,學生應接不暇,難免滋生厭倦情緒,大大影響了課堂效果。中小學音樂課是一個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形象的主觀感受、表達而進行情感體驗過程,并非是一門單純知識傳授的課程。密集無序的話語鋪張、知識內容傳授的平均用力使得貌似“豐滿”的課堂容量取消了音樂課本身的“音樂性”,進而讓學生應有的課堂實踐時間大為縮水。新教師的音樂課之所以被稱為最不像“音樂課”的“音樂課”,其首要癥結,也正是這個原因。
二、用語隨意,缺乏準確性
準確性,是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音樂課也概莫能外。新教師在課堂上,語言邏輯不嚴密、表達欠準確的現象是很常見的,而他們自己卻往往不易察覺。如有的教師出現了這樣的句子:“同學們在學唱歌曲時要打著節(jié)奏”,這兒把“節(jié)拍”說成了“節(jié)奏”;再如:“我們看看這首歌曲的節(jié)拍是多少?”,這兒又把“拍子”說成了“節(jié)拍”等等。更為嚴重的是,出現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缺乏準確性的問題了,是根本性的知識錯誤了。凡此種種,都是新教師對教學語言不重視、未經錘煉的結果。而教師的這種隨意性教學用語常常導致學生對知識的錯誤性認知,使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音樂術語、概念等含混不清。因此筆者建議新教師在備課中多在課堂語言上多下功夫,竭力避免自己在不經意間因語言表達出現失誤。另外,新教師還必須明確一點:課堂不是實驗場,學生也不是實驗對象,課可以上得不精彩,但知識性錯誤要不得。同時這也是對新教師職業(yè)責任心的一項重大考驗。
三、講述平淡乏味,缺乏感染力
音樂課堂語言應當是活潑生動、富有情趣的。而大部分新教師初上講臺,或多或少地會受高校教師授課方式的影響,忽視了教學對象是一群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的青少年兒童,課堂語言缺少必要的情感投入而趨于乏味,專業(yè)術語太多而讓學生茫然無措,講述過程基本是教案書面文字的機械重復和照本宣科。另外,新教師的授課還往往帶有明顯的“專業(yè)化”傾向,對學生課堂表現都會提出專業(yè)化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往往沒有被“形象化”為學生可理解、可掌握的方式表述,而是直接通過專業(yè)術語來表達,這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就過于抽象了,這種授課方式直接導致教師無法與學生形成活潑的交流互動,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無從談起。對于現今處于高度信息化時代的中小學生來說,“音樂”不再有神秘感、新奇感,獲取音樂資源的途徑已非同往日。對于教師而言,音樂課也不再是“講什么”的問題,而是“怎么講”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學生的“怎么學”直接取決于教師的“怎么講”,而一堂成功的、精彩的音樂課是在師生雙方的“交鋒”和碰撞中建立起來和最終生成的。所以,在課堂語言的組織使用上,具有充沛的感情投入、富有情感色彩和情緒調動力的語言才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新教師應該在這一點上悉心揣摩。
四、不能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有的新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表現出一種“心中無人”的狀態(tài)。雖然在備課時,對于教學內容也下了很大功夫,而對于學生的接受心理和知識認知水平缺少考慮,不能設計出調動學生有效思維活動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只顧自己發(fā)揮,不注意學生的反應。即使在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刻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往往因為教學方法簡單和單調而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師經常運用“閱讀提問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又往往存在四種錯誤傾向:一是設問過于平淡,簡單重復。二是只把簡易的、純識記性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有點思維含量的問題則由教師包辦。三是教師在有些問題上自問自答,取消學生的思考過程。四是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不對其答案進行應有的評價,而是急于公布“標準答案”,須知對于感受音樂而言,所謂“答案”是不具有唯一性的。以上情況,在新教師中是最常見和最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個“角色轉換”的問題,由“學生”到“老師”,這個轉換過程應當引起新教師足夠的心理準備,準備得足夠與否,直接影響新教師的成長速度。
五、不注意形體語言的使用
不少青年教師課堂上專注于講授,往往忽視了自身的姿態(tài)、表情、情緒對課堂氣氛的影響。教學中教態(tài)過于莊重,表情過于嚴肅,給學生帶來不應有的壓抑感。在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中,一般不存在思想深邃、需要凝神思考的大部頭作品,而是側重于對“音韻美”和“律動美”的體驗。因而,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就在于“音樂”的“動”而非引導他們進入所謂“深沉的思維”狀態(tài),教師因自身對音樂的“迷醉”而呈現出的“且歌且舞”的狀態(tài),才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層音樂體驗的最佳方式。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如果教師自始至終一臉刻板的表情,一尊持重的教態(tài),而試圖去獲得一堂活潑律動的“音樂課”,這是不可想象的。
對于新上崗的年輕音樂教師來說,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學校平時開展的教研活動,一定要注重實效,為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氛圍。另一方面,作為青年教師,也應多與同行特別是有經驗的教師相互聽課,取長補短。要養(yǎng)成勤寫教后記的習慣,經常自省自悟。另外,堅持在課后進行一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的輔助性訓練,對于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快速的成長、成熟,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