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文, 許雙虹, 李志山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廣東深圳 518000;2.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鹽城 224000)
小兒呼吸道疾病為臨床上常見的就診原因,其中以咳嗽為主訴的病例約占兒科門診的60%以上,在住院部亦占較大比例;若失治、誤治或延治,可發(fā)展為小兒慢性咳嗽,嚴重者可發(fā)展為肺炎喘嗽[1]。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癥狀持續(xù)4周以上,但胸部X線檢查正常的病癥。慢性咳嗽常見于感染后咳嗽、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以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為特點[2]。有關小兒咳嗽的記載,首見于《諸病源候論·嗽候》,該書對小兒咳嗽的病因、病機、病位等進行了論述,認為小兒咳嗽多由外感風寒之邪引起。歷代醫(yī)家多從五臟辨證論治慢性咳嗽,如張景岳所述:“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久而不愈,則必自肺而傳于五臟”[3]。
小兒慢性咳嗽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冬春兩季發(fā)病率較高;任何年齡的小兒均可發(fā)病,以嬰幼兒多見。李宜瑞為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兒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余載,醫(yī)術精湛,尤擅長治療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對小兒慢性咳嗽有豐富的診治經驗和獨到的學術見解,臨床療效顯著。以下對李宜瑞教授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經驗進行整理。
李宜瑞教授認為小兒慢性咳嗽多因內外合邪所致,辨證時需先分清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為外因還是內因。
1.1 外因責之于感受外邪 正如《素問·咳論》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4],其中以感受風邪為主。臨床常見小兒慢性咳嗽時作時止,反復發(fā)作,符合“風性善行數(shù)變”、“風盛則攣急”等致病特點,故認為“風邪”是引起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若風邪夾寒,可見咳嗽陣作,咳聲較重,咯吐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或有惡寒發(fā)熱,全身酸痛等表現(xiàn),治宜疏風散寒;若風邪夾熱,其癥可見咳嗽不爽,有痰難咯,痰色黃黏稠,咽喉紅腫疼痛,流濁涕,或伴惡風發(fā)熱、頭痛,因小兒稚陰未長,邪熱易傷陰津,故治宜疏風解熱,兼顧護肺陰。
1.2 內因責之于肺脾虛弱及痰濕、積滯、瘀血相兼為病 小兒稚陰未充,稚陽未長,臟腑之氣軟弱,肺脾均不足。小兒肺臟嬌嫩不足,衛(wèi)外不固易感外邪,而肺氣虛則祛邪無力,可屢受外邪,引起咳嗽遷延不愈或愈后又作,釀成慢性咳嗽。如《馮氏錦囊秘錄》曰:“大抵脾不足,則不能生肺家氣”。小兒脾常不足,其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氣全而未壯。脾氣不足,生化乏源,臟腑濡養(yǎng)不足,肺氣易虛,則咳嗽經久不愈;小兒慢性咳嗽病程較長,久咳耗傷肺氣。
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李宜瑞教授認為小兒慢性咳嗽的證候多以肺脾虛證為主,癥見咳嗽無力,咯痰色白清稀,氣短懶言,自汗畏寒,食少納呆,易感冒,舌淡,邊有齒痕,脈無力,指紋淡紅。小兒慢性咳嗽病因繁多,但細究其理,肺脾虛當為其主因,肺脾虛之后所產生的痰濕、積滯、瘀血3種病理產物可相兼為病。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肺脾常虛,虛者更易反復感邪,外邪首犯肺臟,肺失宣肅,肺氣壅遏,則痰液滋生;或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為痰濁,痰濕內蘊,上貯于肺而肺失宣降,久咳難止;或乳食不知自節(jié),脾運失司,氣機疏泄不利,乳食停滯易積于中焦;或肺朝百脈,久病則耗氣傷絡而為瘀。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咳嗽重濁,痰多壅盛,色白,喉間痰鳴,胸悶納呆,舌淡或夾有瘀點,脈弦滑,指紋沉滯。
李宜瑞教授認為小兒慢性咳嗽的治療需分清標本虛實,隨證治之。其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的治法和方藥如下:
2.1 順氣祛痰 《萬氏家傳幼科指南新法·咳嗽》:“大凡咳嗽治法,必須清化痰涎,化痰順氣為先,氣順痰行咳減”。肺氣以降為順,肺氣宣才可降,宣降得宜,肺氣可順。李宜瑞教授臨證時常用炙麻黃宣肺。因久咳耗氣,衛(wèi)氣不固,故用藥不可過于發(fā)散。為防炙麻黃宣散太過,常同時加用麻黃根以收斂肺氣。痰濕為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臨床上應用化痰藥的同時加用宣肺氣理脾氣之藥如桔梗、前胡、白前、苦杏仁、紫蘇子等,以使氣順痰消。并提出不可濫用鎮(zhèn)咳藥,以防痰壅氣道,肺氣郁而不宣。
2.2 宣肺理脾,消積導滯 李宜瑞教授認為小兒肺臟嬌嫩,性喜清肅??人赃w延不已或愈后又作,耗傷肺氣,肺氣虛失于宣肅,上逆則咳,故慢性咳嗽無論虛實寒熱,都應宣肅肺氣。《幼幼集成·咳嗽證治》指出:“初傷于肺,繼動脾濕也”[5]。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利,久病則及脾,加之小兒乳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則痰自內生,上貯于肺,久咳難止。故臨床上治療慢性咳嗽常在宣肺基礎上還需健脾,脾旺則肺氣宣肅正常。李宜瑞教授治療慢性咳嗽,將健脾、理脾貫穿始終,健脾常用太子參、白術、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藥等藥性平和、補而不滯之品,運脾常用蒼術、厚樸、陳皮、檳榔、木香等。同時,因嶺南大部分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量大,氣候以濕為重,多濕邪[6],加之本地居民具有喜食海鮮的飲食習慣,致小兒慢性咳嗽往往以痰濕郁肺為主,常夾以食滯。此時治療慢性咳嗽多兼用化濕、消積導滯之法。臨床多用甘淡之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糯稻根以健脾祛濕,選用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麥芽以消積導滯。
2.3 病后飲食起居調護 飲食因素和起居環(huán)境因素亦可導致小兒慢性咳嗽遷延不愈,故不容忽視。飲食因素包括喂養(yǎng)不當、飲食不節(jié)、恣食肥甘生冷之品等。飲食不當可損傷脾胃,故食貴有節(jié),應重視飲食調理。久病易耗傷氣陰,小兒慢性咳嗽的后期常見氣虛、陰虛,家長應注意飲食調護,氣虛可多食蓮子、淮山、五瓜龍等;陰虛可多食麥冬、百合、沙參等。氣候變化、外感六淫、環(huán)境污染、空氣中塵螨等致敏因素也可造成小兒咳嗽經久不愈,故應注意溫度變化,適時添衣減衣,保持起居環(huán)境清潔,如此才有助于提高和鞏固療效。
熊某,男,3歲9個月,2018年1月8日初診。家長代訴患兒咳嗽1個月余?;純?個月前即有流涕、輕咳,繼而咳嗽加重,痰多,無發(fā)熱惡寒,無氣喘。經社康門診中西藥治療,現(xiàn)咳嗽頻作,喉間痰鳴,痰多,色白而稀,納呆,神乏困倦,汗多,小便可,大便2日未解。精神可,形體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滑。咽無充血,雙側扁桃體無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既往有反復感冒史。中醫(yī)診斷為咳嗽病,證屬痰濕蘊肺。治療采用健脾燥濕及化痰止咳之法。處方用藥:炙麻黃3 g,麻黃根8 g,苦杏仁5 g,陳皮3 g,半夏4 g,茯苓8 g,桔梗5 g,前胡5 g,五瓜龍10 g,甘草5 g,焦山楂5 g,萊菔子6 g,神曲6 g。共處方7劑,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2018年1月16日二診:患兒咳嗽、咳痰明顯減輕,仍以原方治療,3劑后隨訪,患兒已愈。囑家長可予患兒以蓮子粥、淮山粥,加百合、麥冬均可,并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衣。
按:患兒咳嗽時間較長,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辨證屬痰濕蘊肺之證。痰濕壅遏肺臟,肺氣宣降失調,故而咳嗽。處方選藥側重于宣肺平喘的炙麻黃,充分發(fā)揮其宣肺降逆之功,同時加用麻黃根以防炙麻黃宣散太過。麻黃配杏仁,麻黃可平喘止咳,宣肺順氣,杏仁苦降,一宣一降,配伍甚妙;半夏辛溫性燥,既可燥濕化痰,又能降逆和胃;陳皮理氣燥濕化痰,燥濕以助半夏化痰之力。四藥合用順其祛痰,則可使氣順痰消。桔梗宣肺祛痰,前胡清肺下氣,降氣下痰;茯苓健脾滲濕,濕去則脾旺,痰無由生。四藥合用則宣肺理脾,肺脾之氣運可復。萊菔子、焦山楂、神曲以健脾助運化,脾氣旺則肺氣合??v觀李宜瑞教授用藥,充分考慮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及體質較弱之特性,用藥偏于平和,如此既可使病邪去又不傷及臟腑之氣,故療效顯著。
李宜瑞教授指出,臨床上小兒慢性咳嗽的病癥各不相同,可見于各種疾病,但只要其臨床證候相同,則可“異病同治”;反之,同一疾病過程中的不同時段出現(xiàn)不同證候表現(xiàn),則可“同病異治”。故臨床中醫(yī)診治慢性咳嗽的關鍵是要正確辨其證型。且因小兒慢性咳嗽容易發(fā)病,傳變迅速,故需根據臨床癥狀準確辨證,及時治療。同時,李宜瑞教授強調臨床上治療慢性咳嗽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注重小兒的整體情況,綜合考慮患兒年齡、體質、季節(jié)、地域等諸多因素,隨證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