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蓉
蘇州吳中區(qū)木瀆金山高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010
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要經受不同的教育階段,而高中階段的教育是青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在這一成長過程中,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和內心情感的體驗,更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但是,在當前的高中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尚存在一些誤區(qū)阻礙了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實施和開展,本文對德育功能進行分析并探索其實現路徑。
高中階段的音樂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概念是指各種泛化的媒介資源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輸及影響,在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其審美意識和思想情操得以陶冶和鍛煉;狹義的概念是指以高中音樂教學大綱為要求,對大學生重點進行音樂基礎理論和視唱練耳、聲樂、器樂等技能學習,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知識和相關技能,培育全面的藝術和道德兼?zhèn)涞娜瞬拧?/p>
在我國的重點高中學校和偏遠的高中學校,呈現出音樂課程設置與年級增長而減少的趨勢,用數理化等課程替代音樂教學的現狀較為普遍,這對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fā)展極為不利,學生在承擔過重學科負擔之下,無法進行全面的、客觀的成長教育,這是不適宜的,也不符合教育改革體制所期望的全面、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其一,高中階段的音樂課程學習完全成為了學科課程的點綴和輔助品,音樂課程訓練根本就沒有與學生的思想教育相聯系;其二,高中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還欠缺。音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美學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并沒有在音樂專業(y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價值的指引;其三,應試教育的中國教學現狀也制約了高中音樂的全面功能的實現,尤其對高中生的美學與德育功能方面的教學,根本無法得以實施。
高中的學科課程之中,對學生智力學習和知識的傳授是教學重點,但是,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成長過程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構建也是重要的關鍵性時期,德育與智育發(fā)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春風細雨式的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它不同于學科課程中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和智力的拓展,也是學生的個性德育形成的過程。高中音樂則正是德育形成的重要而特殊的手段,音樂以其特殊的表達方式,以強烈的韻律、節(jié)奏等展現出對學生的內心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同時完成由音樂的語言方式向德育語言的特殊轉換,使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滲透人德育的思想和意識。
對學生德育的教學首先要建立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之上,要以音樂蘊涵的豐富情感為引,牽動學生的內心情緒,用音樂豐富的旋律表現向學生講述情與美的觀念,從而培養(yǎng)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如:音樂鑒賞中對《少女的祈禱》樂曲中,在美妙的音樂旋律的感受中,高中生可以感受到這首樂曲中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在與音樂共振的過程中,體會到強烈的道德共鳴。
學生在具備初期的道德情感體驗之后,還要具備相應的道德思維能力,能夠在音樂鑒賞與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真假美丑、善與惡的是非明辨能力,從而增強對自己性格品質的操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戲劇而言,無論喜劇還是悲劇,都是對人和事的模仿,意在表達善惡傾向、美丑偏好,通過劇中的臺詞轉換為樂詞,并將輔以強烈的韻律,可以賦予音樂以極為豐富的道德內涵。如:音樂鑒賞《國之瑰寶一一京劇》,學生在變幻的戲劇情節(jié)中感受到強烈的是非對錯、美丑善惡,通過對相關京劇經典曲目的知識性了解,增強對生活中道德的評價能力,實現道德思維由音樂向生活德育的遷移。
高中生在道德情感、道德思維生成的前提下,同時還要實現道德行為的功能轉化,學生在感知音樂、理解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心理的調整,將音樂中的道德內涵進行內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道德情感,用正確的行為方式體現自己的修養(yǎng)與內涵。
高中音樂教育要進行美學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注重將音樂中的內涵轉化為道德內涵,將音樂教學與徳育教學合二為一,是重塑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構筑高尚的人格品質的重要路徑,我們應當要借助于音樂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實現對學生道德品格的培養(yǎng)與構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