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璽媛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少數民族文學是指除漢族以外的其他55個少數民族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少數民族文學的地位和與其相對的漢族文學的地位是一樣的,它們同屬于中國文學,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較于漢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由于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相對較差、文學研究相對匱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少數民族文學對于社會公眾來說是十分陌生的,這種狀況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相關文化部門對少數民族文學保護意識的樹立和加強,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對少數民族文學史料進行挖掘、整理,少數民族文學才越來越受到文學界以及社會大眾的重視和喜愛。少數民族文學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文壇占有一席之地,與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元素是密不可分的。
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民族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民族特質的基礎之上的,與漢族文學相比具有獨有的異域風情和神秘性等特征。少數民族地區(qū)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相對于漢族地區(qū)廣闊的平原地形來說,少數民族地區(qū)大多是草原、山地、盆地、沙漠等地形,這些獨特的地形鑄成了民族地區(qū)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為少數民族文學作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靈感,是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來源。少數民族地區(qū)具有獨特的宗教信仰,為其文學作品增添了些許的神秘性和傳奇色彩,例如赫哲族的“伊瑪堪”雖然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存在,更是赫哲族薩滿神學文化的體現,薩滿英雄的傳奇故事為赫哲族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文化傳統,宗教對人們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與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各領域相互影響,使得宗教問題不斷呈現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作家把宗教問題作為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背景或者主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現代化程度還相對較慢,生存條件的一致性和人際交往的簡單性使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們保持著質樸純粹、善良勇敢、堅韌果斷的民族性格,這些性格特征也成為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重要性格特質。
民族的歷史積淀是民族文化的歷史感、厚重感的關鍵,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朝代的更迭、時間的演變都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素材來源,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秉承傳承歷史、以史明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雙手為讀者呈現不同時代的歷史畫卷,他們把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以文字的方式將本民族獨有的、彌足珍貴的文化元素進行固化,使之不至于在歷史的長河中徹底消亡,這是對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完整性的保護,更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應當是民族的、大眾的,文學作品只有立足于群眾、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才能更具生命力。少數民族文學就一直將描寫社會底層群眾生活、展現社會大眾文化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思路,它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揭示生活的真諦、歌頌人性的真善美、批判社會的丑與惡,引起讀者強烈的心理共鳴和關于人性的思考,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對不同歷史時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的再現,通過滄桑而傷感的筆觸將民族歷史長河中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質和元素進行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是對民族歷史的敬畏。
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還呈現出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覺不斷覺醒的發(fā)展趨勢,過去由于少數民族經濟發(fā)展水平滯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單一,不同少數民族都面臨相似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更多地關注各民族比較共性的特征,而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平等、民主等意識的不斷加強,很多文學創(chuàng)作者開始思考個體與個體間的不同,更加注重不同民族間的特性,因此在文學創(chuàng)作時試圖把屬于本民族特有的元素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再加上少數民族與漢族乃至其他國家的交流機會的增加,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視野也越來越開闊,他們對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加強,不管是文學作品的內容還是寫作的手法都被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正是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中民族意識的覺醒,才使得我國獨有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有利于我國文化自信的建立。
在文化的跨文明交流研究常態(tài)化趨勢發(fā)展的今天,文化的個性化特質更加顯得難能可貴,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時,只有更具民族特色、獨一無二的文化元素才能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少數民族在我國的傳統觀念里一直屬于弱勢群體,集中體現在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滯后,教育資源匱乏,醫(yī)療、住房、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與經濟發(fā)展較快的漢族地區(qū)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部分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存在民族身份的認同危機,他們更愿意使用漢語,按照漢族的生活方式來生活,在文學作品中也會刻意地回避民族元素。此外,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帶有相對落后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宗教文化更是被加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簽,這在為少數民族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的同時,也使社會公眾對其科學性和文化價值產生了質疑,特別是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接受了更高程度的教育,他們更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因此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被極大地削弱。而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認同感是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得以創(chuàng)作的根本,這種認同感的缺失導致他們喪失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文學創(chuàng)作基本無法完成。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系統龐大,種類繁多,有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在政府以及眾多的民間組織的努力下,成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還有一部分民族文化由于保護的力度不夠,保護時間上的滯后性瀕臨失傳的邊緣,而我國少數民族人們作為傳承和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漢族教育,他們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都在不斷漢化,致使少數民族人們的民族文化底蘊在不斷地減弱。另外,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形式需要長年累月的學習積累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很多民族文學作家存在心浮氣躁、急于求成的問題,致使他們雖然有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到民族文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也無法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文學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隨著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形式在歷史的更迭中徹底消亡,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也將徹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觀念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速度,使得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與時代脫節(jié),不能反映時下的社會現狀和矛盾,且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生活的快節(jié)奏,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者很難按部就班地提高駕馭文字的能力,更無法通過簡單的文字揭露文學作品背后的社會問題,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大打折扣。創(chuàng)作者滿足于對過去事物的緬懷,不能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更新創(chuàng)作觀念,使得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作品脫離了人民群眾,脫離了產生的時代背景。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者應當適時更新創(chuàng)作觀念,注重文學作品與其所處時代的融合,特別是在跨文明的文化交流機會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更要關注世界發(fā)展新動態(tài),將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與世界不同民族文化和社會背景緊密結合,使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
少數民族地區(qū)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匱乏,這就使得很多少數民族作家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雖然不影響基本的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在面臨一些比較敏感、復雜問題時,很難提出較高層次的觀點和想法,從而使得其文學作品的層次相對較低,僅能夠滿足部分群體的經常性閱讀,而難有更高層次的造詣。除了文化素養(yǎng)的不足,部分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觀念存在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問題,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通過扭曲的、錯誤的言論和價值觀念吸引公眾眼球,不僅污染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純潔性,其作品也會在社會上產生負面的不良影響,對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念的確立產生誤導。因此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文學創(chuàng)作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更要求他們積極宣傳社會正能量,具有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少數民族文學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作者具有深厚的民族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將這種認同感轉換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這一方面就對民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認同感的培養(yǎng)要建立在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而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質量參差不齊,因此要善于甄別不同類型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積極的、能夠傳播正能量,對人們的生活有正面的指導意義的文化要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其發(fā)展,對于落后的、腐朽的,對人們的發(fā)展有阻礙作用的消極的文化要予以剔除,以保證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科學性和純潔性。另一方面家庭、學校教育、政府等各主體要承擔起民族認同感培育的責任,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就要求家長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認同自己少數民族的身份和文化;學校教育也應當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利用自己的教育優(yōu)勢,開展關于民族認同感的樹立與培養(yǎng)的相關課程、講座等;政府相關機構更應當利用其管理社會的職能之便,適時地對公眾加以引導,通過宣傳正面典型的方式使公眾的民族認同感不斷增強。
少數民族文學的發(fā)展需要足夠的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失去了民族傳統文化支撐的少數民族文學就好像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因此要想讓少數民族文學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就必須加強對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就目前來說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很多少數民族文化形式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整體來說,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對于一些面臨傳承斷層危機的文化,要及時培養(yǎng)文化傳承人,保證傳承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
文化的交流是觀念的碰撞,文化交流可以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注入新的活力,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的閱讀需要,這就要求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能夠抓住跨文明文化交流的機會,引入外部的積極元素,來豐富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在交流中共同發(fā)展成為包括少數民族文學在內的國內外不同文化形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數民族文學應當主動擁抱外來文化,在個性中尋找可以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共性,在保證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立性和純潔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豐富它的文化內涵。
新媒體的興起為少數民族文學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臺,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普及化發(fā)展的重要渠道。過去文學作品的問世要么著書立說,要么刊登報刊,不僅擠占資源而且傳播范圍十分有限,而隨著網絡的興起,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還具有傳播周期短、速度快、范圍廣等諸多優(yōu)點,這就吸引了一大批平民創(chuàng)作者加入到少數民族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去,特別是自媒體的普及,文學創(chuàng)造幾乎變成了全民性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大家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因此我國少數民族文學應當充分利用便利的網絡條件,不斷擴大影響范圍。但應當警惕的是,隨著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平民化發(fā)展趨勢的不斷推進,使得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這就需要我們將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文學和草根文學區(qū)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