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韌帶以上(即十二指腸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及鄰近器官疾病引起的出血。臨床上,上消化道出血多見于中老年人,但由于生活習慣、環(huán)境改變等原因,該病目前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癥。
如果消化道出血的量很大,可以直接危及生命!因此我們只有掌握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及誘因,才能更好地將病人送醫(yī)。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類病因,同時也是最常見病因就是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當然,并非所有的潰瘍都會引起出血,如果具有以下幾個誘因,就可能會使?jié)兓顒悠诘牟∽儾课患又囟鸪鲅阂皇秋嬍巢划?,如進食過冷過熱的食物、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二是服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三是精神緊張,過度勞累。同時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吸煙、飲酒等也是促使病變加重的誘因。
第二大類病因是肝硬化或其他門脈壓力增高的疾病所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在合并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情況下,如果進食粗糙食物,如帶刺魚肉、硬餅干、堅果仁等更容易造成曲張的靜脈破裂出血。
第三類原因為急性胃黏膜損害,包括急性應激性潰瘍出血和急性糜爛性胃炎。前者多合并有重大應激情況如燒傷、外傷、大手術、休克、顱腦疾病等。而引起后者的病因包括酗酒、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或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以及與腦血管意外、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大面積外傷后特發(fā)性表現(xiàn)有關。
時下很多老年人,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長期服用非甾體類的消炎止痛藥、抗血栓藥,會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從而導致出血。所以,長期服用上述藥物的老年人如果出現(xiàn)嘔血、黑便或暗紅色血便的癥狀,應高度懷疑胃及十二指腸出血,要盡快就醫(yī)止血才行。
第四類病因與膽道出血有關。肝內(nèi)局限性感染可引起肝內(nèi)膽管擴張,或合并多發(fā)性膿腫,膿腫直接破入門靜脈或肝動脈分支,導致大量血液涌入膽道,再進入十二指腸。肝癌、肝血管瘤以及外傷引起的肝實質中央破裂(血腫),也可導致肝內(nèi)膽道大出血。
第五類常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為腫瘤,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的各種腫瘤,如癌、肉瘤、間質瘤、淋巴瘤等。當腫瘤表面壞死脫落或破裂時,就會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在腫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見的是胃癌,最容易被忽視的則是間質瘤。胃癌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疾病,這是因為癌組織的缺血性壞死,表面發(fā)生糜爛或潰瘍,侵蝕血管而引起大出血。
面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突然大量嘔血的情況,人們往往會驚慌不已、不知所措。其實,在就醫(yī)、送診期間,家屬應該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情緒,并注意給患者保暖,讓其保持側臥,頭放低腳抬高,可在腳部墊枕頭,與床面成30度角,這樣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以保證大腦的血供。
嘔血時,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以免血液吸入氣管引起窒息。對于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專家建議要暫時保留,粗略估計其總量,并留取部分標本待就醫(yī)時化驗。吐血時,最好讓患者漱口,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窩處。此時不能飲水,可含化冰塊。
面對上消化道出血,除了及時判斷出血原因,出血嚴重程度也是需要評估的重要信息。
出血量的判斷標準有:每日出血量50~100毫升,會出現(xiàn)黑便;胃內(nèi)積血250~300毫升時即可引起嘔血。一次出血量不超過400毫升時,一般無全身癥狀;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失血又較快時,人們會有頭暈、乏力、心動過速和血壓低等表現(xiàn)。
及時就醫(yī)后,通過內(nèi)鏡、藥物治療或行手術等方法止血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注意忌口。對于消化性潰瘍引起的出血,出血停止6小時后患者可進食溫涼清淡無刺激性的流質飲食,以后逐漸改為半流質飲食、軟食,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食物。開始少食多餐,以后改為正常飲食,不食涼拌菜、粗纖維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飲料,以及濃湯、濃茶、咖啡等。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出血停止24小時后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冷流質飲食,限制鈉和蛋白質的攝入,避免誘發(fā)和加重腹水和肝性腦病,避免進食硬食和刺激性食物,應細嚼慢咽,避免損傷食管、黏膜再次出血。
對于病情危重者,還應保持絕對臥床休息。同時,要消除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保證睡眠,減少和消除外界的刺激,以減少出血,促進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