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兩名日本同學找我寫推薦書。她們想參加“2019年日中友好大學生訪中團第一團”。我查招募網頁,這是中國政府出資的例行項目,委托日中友好協(xié)會代辦招募人員。訪華團含學生100名,事務員10名。2015、2016兩年各邀3團,2017、2018兩年各邀兩團。上述招募通知由日中友好協(xié)會發(fā)日本各大學,日中友好協(xié)會負責遴選。日前,我推薦的兩名同學中一名入選。收到聯(lián)系,我很欣慰。
上述兩名同學均為1年級學生,選修我中國政治研究課程。我很欣賞她們的智力品質,課堂上舉一反三,發(fā)言積極。上述入選同學表示,要認真學中國知識,3月底訪華回來再匯報。另一落選同學也來信說,要繼續(xù)學習有關中國知識,我則回信鼓勵。
日中友協(xié)如何遴選報名者,我不知道。但從結果看,入選者遍布日本各地。其中有人是中國語言學習者,也有完全與中國無緣者。從執(zhí)教經驗看,日本大學生中關心中國的同學有三類。一類是專攻中文,另外一類是父母一方或雙方有中國背景,再有一類就是“歸國子女”,曾跟父母前往中國,即擁有“中國經驗”。但我推薦的同學,不屬于上述三類。這從反面證明,該團成員涵蓋層面較廣。
這種政府出資的事業(yè)活動效果究竟如何?以往訪華團員返回日本,都要寫份訪華報告。這些內容,可在日中友好協(xié)會網頁上確認。上述報告,我不知中方邀請單位是否閱讀,有何感想。我覺得,中方應譯成中文,在中日友協(xié)網站公布。畢竟,邀請費用來自中國的納稅人,這個結果應向中國人民報告。
查2018年訪華團報告,有108頁。閱其內容,正面居多。其中既有對中國進步的震撼與驚嘆,也有許多“細節(jié)”讓我們深思。不少報告談到他們的中國印象,并比想象的清潔,也無垃圾散亂現(xiàn)象。但他們對某些細節(jié),還是有些在意。例如入境審查官冷淡,餐廳店員行為的“不親切”,商店人員不著工裝等細節(jié),都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但也有從“文化”角度解讀上述現(xiàn)象的報告。例如某一學習中文專業(yè)的同學,認為上述現(xiàn)象只是“文化差異”,上述人員的態(tài)度行為,并不妨礙工作進行。這些態(tài)度行為雖與日本不同,但未嘗不可。當然,還有許多“文化”細節(jié),讓日本同學難以適應,如多數(shù)公廁無免費手紙,手紙無法沖洗,安檢太多太煩人等。
中日政府每年都在邀請對方國家學生訪問本國。如何讓對方國家青年了解、理解自己國家,這對兩個國家的外交當局來說,都有重要意義。中日關系正在好轉,中國對日國民感情好轉較快,但日本對華好感度改善并不明顯,其中原因何在,很值得深思。
一個國家是否有魅力,除了富裕、科技文明先進外,社會秩序、文化以及國民素質也都在評價之列。這些都是“軟實力”,其建立需要政府與民間,社會密切配合。關于上述訪華團,更需要中國邀請部門、媒體將外部對中國的觀感反饋給國內讀者。以前在國內常讀《參考消息》,記得其中刊登不少外界對中國的評論。今天國內媒體如果把這些日本同學的訪華觀感如實翻譯刊登,可為國內思考中日關系提供一個域外視角,同時也可啟發(fā)民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植我們的“軟實力”。
30多年前,中國政府曾經邀請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從效果看,那個活動非常成功。而目前中國政府邀請日本大學生訪華事業(yè),也歷時經年。這個成果以及其中建立的人脈,是否能繼續(xù)維系?如何把這種活動建立起來的人脈、經驗維系推廣下去,這需要邀請機構與日本民間機構合作,做好后續(x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