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芝
1930年春,中共中央宣傳部為了適應中國革命的需要,為了“加強國際宣傳”,根據(jù)共產國際的指示與要求,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上海創(chuàng)辦過一個通訊社,全稱為“中國工農通訊社”,簡稱“工農通訊社”,這是中國共產黨獨自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影響很大的通訊社。該通訊社是中共中央對海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著貢獻。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收到共產國際第六次世界大會時,莫斯科《真理報》編輯部與共產國際宣傳鼓動部召集各國與會代表會議作出的在各國開展工人通訊運動決議案,指出:工人通訊運動“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中日見重要,而且成為建立黨與廣大工人群眾更密切的關系,以及組織群眾的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在過去數(shù)年中,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工人通訊運動,無論在數(shù)量與質量上,均表現(xiàn)了顯著的進步,然而它的發(fā)展仍舊是不充分的?!碧栒俑鲊伯a黨,必須加強工人通訊運動的實際計劃與領導。共產國際下發(fā)的這一決議案,成為中共中央創(chuàng)立中國工農通訊社的催生劑。
1930年5月-6月25日間創(chuàng)建了中國工農通訊社。第一任社長為林電巖。1931年7月林電巖被捕后,由朱鏡我接任。中國工農通訊社的任務正如本社出版的《工農通訊集》序文所說:“中國工農通訊社的任務是,在迅速的傳達中國革命運動的斗爭消息,和帝國主義國民黨怎樣的在壓迫,剝削和屠殺中國廣大勞動群眾之生活和生命之事績,于全中國的及全世界的勞動群眾之前?!?/p>
中國工農通訊社創(chuàng)建后,即著手籌備出版對海外發(fā)行的英文版新聞稿,與此同時,也籌備出版發(fā)行日文版新聞稿。中國工農通訊社向國外發(fā)行的新聞稿總稱為《中國工人通訊》,為打字油印,版式與大小如同英文打字機紙張一樣。據(jù)當事人朱伯深回憶,每期油印80多份,1933年春以前,由朱伯深翻譯成英文和打字油印,然后按中宣部事先擬定好的地址,秘密寄往世界各國的革命或進步刊物。1933年初,朱伯深調離中國工農通訊社后,潘企之接替了他的工作。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存世的《中國工人通訊》約有35期。存世最早的是1930年11月12日出版的第三十期《帝國主義在華的海軍兩個月內攻打紅軍一〇七次!》。從存世的各期出版時間能夠看出,《中國工人通訊》是不定期出版物,在1930年11月12日至1931年1月3日期間,約5至7天出版一期;在1931年1月時,約5天出版一期;自1931年1月23日起,至2月20日止,是14天出版一期;在1931年3月份,約4天左右出版一期;在1931年4月份,上半月是lO天出版一期,下半月是2天出版一期;在1931年5月份,或2天出版一期,或1天出版一期,或3天出版一期,或4天出版一期,出版周期較短;在1931年6月份,或2至3天出版一期,或6天出版一期。
如果按照1930年11月12日至1930年12月27日的出版周期約5天出版一期計算,《中國工人通訊》的創(chuàng)刊日子應在6月20日。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6月25日向忠發(fā)給周恩來寫的信,清楚地表明《中國工人通訊》此時還未創(chuàng)刊。史料記載,1930年11月12日前,《中國工人通訊》出版了30期。這30期間的出版周期是多少,目前不得而知。如果這30期的出版周期有時少于5天,《中國工人通訊》的創(chuàng)刊日,就可能在7月份。向忠發(fā)在6月25日給周恩來的信中提到,中國工農通訊社對國外發(fā)布消息的新聞稿,“預定在下個月出第1期”。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向忠發(fā)的這個“預定”,不可能是臆想出來的,很可能是有根據(jù)的,很可能是計劃之中的。因此《中國工人通訊》7月份創(chuàng)刊具有很大的可能性。這就是說,《中國工人通訊》是在中國工農通訊社創(chuàng)建后,迅速籌備創(chuàng)刊的。
英文版《中國工人通訊》原件
目前發(fā)現(xiàn),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國家的共產黨報刊和進步報刊,如中國共產黨在美國創(chuàng)辦的以美洲反帝大同盟名義出版的《先鋒》報,日本共產黨編輯出版的《共產國際》《無產階級科學》《無產階級科學資料月報》等,都曾刊登過中國工農通訊社的新聞稿。日文刊物上就曾出現(xiàn)過1931年3月31日出版的第51號到同年9月29日出版的第113號《中國工人通訊》,共58號,和5期“特別號”。將在日文刊物上發(fā)現(xiàn)的《中國工人通訊》的期號排序,與英文版的《中國工人通訊》的期號排序對照,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略有不同。由此分析認定,中國工農通訊社可能在印刷發(fā)行英文版《中國工人通訊》的同時,也確實根據(jù)日本的國情,專門出版過對日本發(fā)行的日文版《中國工人通訊》。而且當時的中國工農通訊社的社長及工作人員中數(shù)人精通日文,具備出版、發(fā)行日文新聞稿的條件。
中國工農通訊社對國外寄發(fā)的新聞稿,主要報道了以下內容:(一)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革命團體的通電、宣言和文告。如: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滿洲事變的宣言,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議白色恐怖的宣言等;(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政策、法律。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大綱等;(三)蘇區(qū)和紅軍的發(fā)展壯大。如平漢路紅軍的發(fā)展壯大,鄂豫皖蘇區(qū)紅軍概況,鄂豫皖蘇區(qū)政權建設等;(四)白區(qū)的群眾斗爭。如:上海五一節(jié)群眾斗爭,白區(qū)六月份群眾斗爭概況,上海公共汽車司售人員大罷工等;(五)揭露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鎮(zhèn)壓中國革命的罪惡。如:中國的白色恐怖,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鎮(zhèn)壓紀念五卅運動群眾,國民黨捕殺中共總書記向忠發(fā)等。這些報道,有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法律,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業(yè)績,宣傳了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開展的蓬蓬勃勃的工農運動,宣傳了中國工農紅軍和蘇維埃區(qū)域的建設,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為帝國主義侵占中國的清道夫罪惡角色等。
中國工農通訊社創(chuàng)建初期,向世界各國的發(fā)稿方式主要是以紙質新聞稿經(jīng)郵局寄遞。當中共中央電臺能夠穩(wěn)定地對外發(fā)報后,中國工農通訊社也開始向世界各國拍發(fā)電訊新聞。有一史實為證。1934年4月21日,中央蘇區(qū)出版的《紅色中華》報,刊登了東北戰(zhàn)地的來電《東北紅軍連占歸化永安二城繳獲步槍七八百枝無線電三架俘擄敵官兵千余人永安縣長一只(當時對敵的習慣蔑稱——本文作者注)》,紅色中華社也對外播發(fā)了這條消息。在美國出版的《先鋒報》于5月1日出版第一一八期時,在頭版頭條刊登:“本報四月二十九號上海無線電訊:中華蘇維埃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告,紅軍占據(jù)歸化永安二城,并奪獲步槍八千余枝,大炮十尊”。這里雖將“繳獲步槍七八百枝”誤成“奪獲步槍八千余枝”,但卻很清楚,這條電訊與《紅色中華》有關,與上海無線電有關。但要將《紅色中華》通過地下交通從瑞金葉坪穿過層層封鎖線送到上海,起碼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所以上海無線電臺要在4月29號或之前通過《紅色中華》得到這條消息,根本沒有可能,而得到這條消息的唯一渠道,是紅色中華社的無線電廣播。這就是說,《先鋒報》上刊登的這條新聞,是在無線電傳遞或編輯過程中,把“紅色中華社”誤寫成《紅色中華》報了。而上海能夠及時轉發(fā)這條新聞的,應該只能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創(chuàng)辦的中國工農通訊社。它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無線電臺收到紅色中華社發(fā)出的這條電訊,也最有可能第一時間通過無線電臺從上海轉發(fā)出這條電訊。由此表露出,在上海的中國工農通訊社除對海外寄發(fā)紙質新聞稿外,還用無線電臺對海外播發(fā)新聞電訊;除用無線電臺對海外發(fā)稿外,還用無線電臺接收紅色中華社的新聞電訊,同時還有選擇地通過無線電臺對外轉發(fā)紅色中華社的新聞稿。這說明,當時中共中央在上海的中國工農通訊社,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的紅色中華社之間的新聞交流已實現(xiàn)了。
《工人通訊》新聞稿原件
中國工農通訊社對國內發(fā)稿,遲于對國外發(fā)稿。其對國內發(fā)稿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發(fā)行紙質新聞稿《工人通訊》,一種是通過無線電臺拍發(fā)電訊新聞。
中國工農通訊社對國內發(fā)稿始于何時呢?從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分析,應該是在1930年12月,比對國外發(fā)稿遲5個月。中國工農通訊社出版的對國內發(fā)行的新聞稿《工人通訊》,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存世新聞稿原件看,1930年12月31日出版了第三期,1931年1月12日出版了第四期,1月15日出版了第五期,1月19日出版了第六期,1月24日出版了第七期。這個時期的《工人通訊》的出版時間,第三期與第四期間隔了12天,第四期與第五期間隔了3天,第五期與第六期間隔了4天,第六期與第七期間隔了5天。這說明《工人通訊》也是不定期刊物。
《工人通訊》為刻寫蠟紙油印,據(jù)朱伯深回憶,每期“只復寫七、八份”。周文回憶:他于1932年底到達上海,在“左聯(lián)”擔任小組長,并負責“左聯(lián)”內部文件的刻印發(fā)行工作。1933年2月初,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接受了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馮雪峰交給他的任務,為“工農通訊社”刻印鋼板。工農通訊社的中文稿,主要給各級共產黨組織所辦的報刊和國內進步報刊寄遞。國內最早署名刊登中國工農通訊社新聞稿的報刊,是張聞天主編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1931年5月15日中國工農通訊社采寫了新聞稿《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財政》,就署名刊登在1931年6月10日出版的《紅旗周報》第十期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紅旗周報》從1931年4月到1933年1月,至少刊登中國工農通訊社稿件16篇,近8萬字。
1932年1月21日,由于鉛印的《紅旗周報》,“因為種種印刷上的困難始終不能按期出版,以至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或帶有時間性的論文,不能很快的及時的和讀者相見”,為補救這一缺點,曾發(fā)行《紅旗周報》附刊。后又創(chuàng)辦《斗爭》取代《紅旗周報》附刊?!抖窢帯返闹骶幦詾榕R時中央常委兼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黨報委員會主任張聞天。該刊系油印16開本,不定期刊,大致一個月內出版3期至4期,有時將兩期并為合刊出版。臨時中央撤離上海后,上海的油印版《斗爭》從第35期起由上海中央局(1933年1月下旬成立)仍然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繼續(xù)出版,1935年2月18日???。在上海出版的《斗爭》,也經(jīng)??l(fā)中國工農通訊社的稿子,比如:1933年5月出版的《斗爭》刊發(fā)的《最近半年來白區(qū)的農民斗爭》,1933年7月20日出版的第四十八期刊登的《一九三三年五月份白區(qū)工人斗爭》。
中央軍委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士兵的話》,也采用中國工農通訊社署名的新聞稿,其中第八期就在“時事消息”欄內刊登中國工農通訊社發(fā)出的新聞11條。在上海出版的滬東區(qū)委機關報《前線》,在該刊第五十六期上,刊登了兩篇工農通訊社的署名稿件,一篇是《申七資本家任意罰錢》,一篇是《同興資本家敲竹杠》。由此看出,中國工農通訊社也向上海各級黨組織所創(chuàng)辦的大小刊物發(fā)稿。
有同志發(fā)表文章說,工農通訊社創(chuàng)辦后,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及《中國論壇》,都采用過它的新聞稿。筆者遍查《紅旗日報》,沒有發(fā)現(xiàn)一篇文章和新聞稿署名“中國工農通訊(信)社”或“工農通訊(信)社”。而《中國論壇》是1932年1月13日共產國際遠東局以美商名義在上海以合法身份出版的,至同年8月13日,是用英文以報紙形式出版。1932年8月,由于印廠拒絕印刷而??W?933年2月11日復刊至1934年1月13日間,該刊仍以英文出版為主,偶有以英文和中文對照的報紙或雜志形式出版。在《中國論壇》出版發(fā)行過程中,中共中央曾派人予以協(xié)助。筆者有幸在上海查閱了從美國購買回來的裝訂成冊的影印《中國論壇》全部各期,并未發(fā)現(xiàn)中國工農通訊社的署名稿件。
1930年春中國工農通訊社在上海創(chuàng)建后,于1931年開始在德國柏林設立工作機構,辦公地點與共產國際主辦的“國際通訊社”一起,就在中共旅德支部在柏林市郊的一座公寓里,對外掛的牌子是“中國工農通訊社”。
1933年2月前,由中共旅德支部黨員,時任共產國際東方部主辦的“中國通訊社”社長和兼任共產國際主辦的“國際通訊社”關于中國革命運動的報道及專論撰稿人的謝唯進,擔任中國工農通訊社在德國柏林出版的《中國工人通訊》的主編和發(fā)行人。謝唯進曾撰文介紹:這個《通訊》是用“外國文出版”,“主要是發(fā)給各國共產黨、工會、群眾團體和它們的報刊,供給它們關于中國革命和反革命陣營的消息?!惫P者托人從存于莫斯科共產國際檔案中拿到的檔案資料表明,當時在德國柏林出版的《中國工人通訊》是德文版。德國柏林《中國工人通訊》編輯部曾給共產國際打過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清楚地表明:(一)在德國柏林的《中國工人通訊》編輯部,最遲于1931年4月建立,跟在上海的黨中央和中國工農通訊社有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能夠比較經(jīng)常地得到中共中央的指示和中國工農通訊社在上海出版發(fā)行的英文版新聞稿《中國工人通訊》;(二)在德國柏林建立《中國工人通訊》編輯部,和發(fā)行德文版《中國工人通訊》,是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指示所建立和創(chuàng)辦;(三)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向世界各國報道中國革命運動的必要性;(四)由于資金不足,初創(chuàng)時期的《中國工人通訊》每周只能出版一次,首先是向歐洲國家,然后是向美洲,也個別地分發(fā)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人報刊和無產階級組織;(五)《中國工人通訊》每期出版500份;(六)《中國工人通訊》受到廣泛的歡迎,各國工人報刊都愿意接收和轉載上面的資料與文章,也成為各國共產黨員、群眾組織和我黨在各地的黨員了解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渠道,也被他們在宣傳工作中所使用,其影響力是很大的;(七)德國柏林《中國工人通訊》編輯部初期所用經(jīng)費,主要來自一位去世同志的遺產,小部分來自同志們的捐款。
檔案史料還顯示,1932年2月后,《中國工人通訊》柏林編輯部可以得到共產國際“從中共的經(jīng)費中撥出總額為2400金盧布的款項,為期6個月,按月支付”的經(jīng)費支持,并根據(jù)共產國際的指示進行了改組。改組后,改為每日或隔日出版一期,由初期時的贈閱,改為有價訂閱,以彌補經(jīng)費之不足。在宣傳內容上,主要報道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和宣言、通電等,報道中國工農運動的開展情況,報道蘇維埃中國的經(jīng)濟政策和建設,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的作戰(zhàn)和動態(tài),揭露國民黨政府當局的無能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在滿洲的暴行,報道中國人民反日運動不斷高漲,等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工農通訊社從1930年創(chuàng)辦,到1935年初被白色恐怖摧毀,工作了將近五年的時間,為中國革命,為中共中央的對外對內宣傳,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編輯 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