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索爾仁尼琴畢生致力于探索國家出路,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其作品《馬特廖娜的家》為讀者揭露了社會變革下出現的種種丑陋現象,突出了深處“混沌”中主人公的人性之光,為俄羅斯文壇刻畫出一個不朽的精神傳奇。本文旨在分析主人公的層層形象,從而彰顯出俄羅斯女性的人格魅力。
關鍵詞:馬特廖娜;農婦;母親;圣愚
作者簡介:林麗(1994-),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語言文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俄羅斯語言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1
“馬特廖娜”對俄羅斯人民來說這一名字耳熟能詳。翻閱詞典可知,除卻名字外,該詞還有母親、貧窮的老年婦女之意。此外也極易聯想到俄羅斯傳統民族工藝品“馬特廖什卡”(套娃)。不難看出,該詞在俄羅斯民族中有著重要意義。
索爾仁尼琴于20世紀50-60年代創(chuàng)作該作品。當時蘇聯文學正處于“解凍時期”,眾評論家強烈譴責“個人崇拜”思想,強調“人”的作用和意義。因此,作家選用普通農婦作為主人公。在作者的筆鋒下,這位農婦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一、農婦形象
馬特廖娜獨自一人生活在塔里諾沃村。起早貪黑干活,沒有一刻得閑時間。鄰里之間和睦相處,能幫助的她絕不吝惜。為了存活下去,她冬夏吃土豆和被他人用來喂豬的大麥粥;為了存活下去,她拼命打探能否得到逝去丈夫的撫恤金;為了存活下去,她冒著被抓捕的風險去偷炭;為了存活下去,生病只能躺在床上熬上兩三天挺過去……如此,一位沒錢沒勢,一直遭他人惡意對待卻仍心存善念,純潔質樸的農婦形象便呈現在讀者面前。
二、母親形象
馬特廖娜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其身上充滿母性的光輝。年近六旬,孤苦一人,一生共孕育六個孩子,卻不幸全部夭折。領養(yǎng)前未婚夫法捷的女兒吉拉,并將其視作親生女兒。一只母山羊,一間正屋,一只跛腳貓,這便是她的全部家當。不僅對吉拉,她對所有人都像母親一般去付出自己的生命。自己因病被集體農莊除名,卻仍無償幫助農莊和他人干活。一直為“我”做飯,且永遠是自己吃最小的土豆,將大的讓予他人。為了山羊的“糧”,再苦再難她也要趁官員不注意走上幾十公里偷偷拾草。住了將近四十年的正屋,一聽前未婚夫說要為養(yǎng)女吉拉蓋新房,便二話不說允諾將自己視為生命一般的木屋拆掉用以獲取木板。為拆房忙里忙外,最終也因擔心他人拉木板出現意外慌忙追趕而自己慘死于此生最懼怕的火車輪下。她總是忽略自己,時時刻刻想著他人。默默付出,從不求回報。這種精神不正是偉大的母愛嗎?
三、圣愚形象
圣愚是基督徒克修生活的一種形式,被稱為“為了基督的緣故而愚癡”。他不同于常人,不被世俗理解,因此而被某些人嘲笑。因該形象馬特廖娜一直被村民嘲笑。但馬特廖娜從不認為自己異于尋常人,她把吃苦干活作為她“修行”的必經之路,是她追隨基督的方式之一。馬特廖娜出場時便是一位被病魔纏身的老婦人。每當疾病來臨時,她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因為疾病,被集體農莊除名,但社長老婆登門命令她去幫忙時,她拿起自己的工具就去干活。不管是親戚還是鄰居,只要開口,不管多辛苦她都會去幫忙。為了打聽已逝丈夫是否有撫恤金,東奔西走兩個多月,卻從不生氣,從不抗爭。得到些許撫恤金后,也引來周圍村民的瘋狂嫉妒和嘲諷,但她一直隱忍著,并把這種隱忍看作是一場“修行”。
此外,作為圣徒,她從不追求物質。住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我”拍下了她望著窗外露出的笑臉。一件破破爛爛的衣裳同樣是她的心頭愛。東西夠吃夠用就好,從不過多要求生活上的富足。
另外,她有著獨特調節(jié)自己情緒的方式—干活,不管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只要干完活,消極情緒準會一散而光。
最后,作為圣徒,她也有著莫名其妙的預知能力。比如,不知為何特別懼怕火車,祈禱時圣水和鍋的丟失,跛腳貓的出走,兩天兩夜的暴風雪,這一切都預兆著她生命的終結。
結語:
不論是在家庭中,還是生活、工作中這位老婦人都是不幸的。她存活時用自己的無私奉獻和博愛精神去感化村民。正是因為肉體的死亡,她的精神才得以升華。肉體雖然消失了,但她的精神將一直植根于俄羅斯民族的靈魂中。
作者詳細描寫了其死后場景:所謂的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卻各懷鬼胎。為將她所剩無幾的財產據為己有,大家各自賣力表演。似乎,馬特廖娜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他們干活和給他們留下財產。作品中法捷是最大“反派”,他一直追求物質。在馬特廖娜活著時,想方設法拿木料。運送木料時為省運費,自作聰明想出“妙招”,最終導致馬特廖娜及其兒子的死亡。悲劇發(fā)生后,他愁苦萬分,愁得是如何名正言順拿回木料,他東奔西走,到處打點,為得仍是將木料占為己有。在他看來,馬特廖娜和兒子的死亡還沒有蓋房子的木料重要。正是因為這群自私貪婪、毫無信仰的村民方能突顯馬特廖娜的高尚情操。這正是索爾仁尼琴所探索的,他希望以馬特廖娜的形象救贖人們找回信仰。正如他在文末所說:“沒有這樣的人的存在,整個村莊、整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都將不復存在?!?/p>
參考文獻:
[1]吳濟,司俊琴.煉獄中的苦刑圣女—索爾仁尼琴和涅克拉索夫筆下“馬特廖娜”形象的多維度觀照[D]. 蘭州,蘭州大學. 2017:21-25.
[2]張建華,任光宣.俄羅斯文學名著選讀(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4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