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翻譯學院英文學院
高階思維能力以高階思維為核心,具有解決劣構問題或復雜任務的心理特征,具體指問題求解能力、決策能力、批判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李勝杰,2010)國外對于高階思維的界定,普遍認同的是布盧姆的“認知目標分類”。他按照思維的復雜程度,將認知劃分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個層次,并將知道、領會、和應用定義為低階思維,將分析、綜合和評價定義為高階思維。此后,其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分類標準被修訂為知識和認知過程的兩個維度,其中認知過程維度的后3個思維層次被改為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因此,目前普遍稱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為高階思維。(韓芳芳,2016)本文以翻譯中的漢英筆譯為例,通過筆述的方式盡可能全面地將在翻譯過程應用到高階思維的無聲思維部分記錄下來,通過與機器翻譯譯文或是初學翻譯的譯者譯文進行對比,讀者可清晰看到這幾種不同思維過程下譯文的區(qū)別,顯而易見,高階思維是產出高質量譯文必備的一種能力,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能力體現(xiàn),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定位要準確,明確與教學翻譯的區(qū)別。
本文中翻譯高階思維中的三個方面: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與翻譯中的三個過程緊密相連,具體內容如下:
分析:譯前準備、問題探究。在項目翻譯過程中,如何區(qū)分辨別有效信息,整合重復信息,分解多層級信息,并歸納總結翻譯具體問題所在。評價:質量控制。如何實現(xiàn)譯文修改與反饋的有機統(tǒng)一,評論與判斷優(yōu)秀譯作的依據(jù)是什么?這里的質量控制并非指譯文的審校,而是譯者在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里可供選擇的版本有哪些,并通過“分析”對各版本進行“無聲評價”,最終做出選擇。創(chuàng)造:翻譯生成。如何應用于問題解決情境中,生成初級翻譯制品?同樣的句子在不同的情境下譯文則不同,譯者在“分析”原文及“評價”自我譯本的基礎上,如何“帶著鐐銬跳舞”,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生成最終的譯文版本。
案例分析:
例:寫戰(zhàn)爭的起點-東北,盧溝橋(背景:抗戰(zhàn)電視劇中的一則小標題)
翻譯初學者譯文1:①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The Northeastern Area,Lugou Bridge (from Partial to Total)②The Debates on the Origin of the War- Northeast or Lugou Bridge
谷歌翻譯譯文2:Writing the starting point of war - Northeast,Lugou Bridge
高階思維過程下的譯文3:When the struggle started:1931?1937?
解析:無論是初學者譯文的兩個版本還是機器翻譯的版本,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文化信息表達有誤,但仔細觀察卻能看到譯文背后的思維之別。譯文1中第一個版本體現(xiàn)出了兩個地理位置的關系是所屬關系,但并未遵循英文中小地點在前大地點在后的表達習慣。譯文1中的第二個版本卻體現(xiàn)出了譯者發(fā)現(xiàn)兩個地理位置應是并列關系中的選擇關系。且譯文1中的兩個版本都發(fā)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原文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原文中的“寫”,并非表面意思寫出來,而是“論”的意思。譯文2的機器翻譯完全按照原文的句序及表面意思翻譯了出來。譯文3的譯文是通過何種思維方式得出的結果?
第一步:背景查詢。通常我們都說“八年抗戰(zhàn)”,指的是從1937年開始的,而習近平主席在關于抗戰(zhàn)歷史的重要講話中,提到了14年抗戰(zhàn)史,從國民黨政府參戰(zhàn)開始算起。所以“東北”,應指1931年的9.18事變,“盧溝橋”應指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兩個地理位置應該是并列中的選擇關系。
第二步:細節(jié)斟酌?!皯?zhàn)爭”一詞如何選擇?War正確卻很中性,無法傳達中國人民在此戰(zhàn)中的立場;Debate用詞不當,為“爭辯”的意思,與戰(zhàn)爭相差甚遠;Struggle為斗爭之意,且指艱苦卓絕的斗爭,用在此處,帶有一定正面的感情色彩又不失禮貌,不帶任何攻擊性。
第三步:視角轉換。此處翻譯應是典型的中國文化外譯,如何讓外國人理解我們意思?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史將從7年抗戰(zhàn)改為13年抗戰(zhàn)。如果直接使用The Mukden Incident or The Lugou Bridge Incident,考慮到大部分外國人不熟悉中國文化,且根據(jù)背景所知為字幕翻譯,幾秒鐘就會消失于屏幕,無法有效傳達信息。再者,考慮到字幕翻譯的節(jié)約性——空間和時間,如用阿拉伯數(shù)字既可讓不熟悉文化的異國人瞬間明白意思,又滿足了字幕翻譯中時間和空間的要求。同時,句子本身就是選擇性問句,可直接加標點符——問號,更為直觀。
(注:以上案例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姚錦清教授)
(1)注重譯前原文分析及信息查閱能力。譯前的原文分析指:原文結構、情感、主題、句與句的邏輯、段與段的邏輯等。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信息查閱能力也必不可少,但這種查閱并非只是簡單地在搜索引擎中直接輸入自己所看到的問題,這種檢索反而會阻礙我們的思考你往里。如果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誘導性”查閱,或是檢索及閱讀該翻譯原文或譯文的平行文本,或是查看圖片等,不同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檢索手段,有的適用語料庫如COCA等、有的適用文獻信息檢索如知網(wǎng)等。
(2)不同版本的譯文比較及不同情境下相同原文的不同譯文版本習作。只有知道“好”譯文的標準,才知道“不好”的譯文“差”在哪里,不同版本的譯文進行對比,學會鑒賞譯文。同時,翻譯的價值不是一種練習,也不是語言學習,而是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在翻譯習作時,盡可能采用真實的翻譯項目案例或是模擬真實翻譯項目,同一翻譯的原文可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產出不同的譯文,如:一段一樣的中文旅游景點介紹,在宣傳冊上的譯文和景點牌上的譯文應有所區(qū)別。
(3)對習作進行復盤,并寫出分析步驟。復盤,本為圍棋術語,也稱“復局”,一般用以自學,或請高手給予指導分析。在翻譯學習中指在每次完成翻譯練習后(這里指經過檢驗的最終確定的譯文版本),將整個過程再重復一遍,這樣可以有效加深解決該翻譯問題的印象,遇到類似問題或不同問題可以舉一反三,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且在復盤過程中,可以對自身的翻譯思維活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
高階思維能力是翻譯問題解決的必備能力。翻譯問題解決是在不同認知階段迭代循環(huán)的思維過程。(賀鶯,2016)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的思維能力相互作用、互不分離,這種整合性思維為翻譯問題解決提供了合理的、多維的解決結果,更有利于產出高質量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