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萍 黃笑笑 羅鵬燕
手足口?。℉FMD)是兒科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潛伏期短[1]。由于患兒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常不能客觀表達自身狀況,治療時常出現(xiàn)溝通困難、不配合、躲避、哭鬧等現(xiàn)象,治療依從性較差[2]。人性化護理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一種護理模式,其提倡“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通過專業(yè)技能與真誠服務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需求的目標[3]。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是在眾多的兒童行為量表中用得較多、內容較全面的一種,主要用于評價患兒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的態(tài)度、行為[4]。本文探討不同干預模式對手足口病患兒CBCL評分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兒160例,符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4.3±1.1)歲。病程6~24h。皮疹出現(xiàn)時間1~4d,平均(2.7±0.8)d?;純杭覍倬橥?。排除標準:排除重癥患兒及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及其他傳染性疾病者。160例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兒藥物治療方案相同,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對癥治療和護理,干預組從患兒心理及家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實施人性化護理,具體內容:(1)對患兒的人性化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年齡相對較小,治療過程中易產生恐懼、害怕及哭鬧、拒絕治療等情況。因此,護理人員應結合患兒的生理、性格特點等加強與其溝通、交流,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采取鼓勵表揚法或與患兒做游戲、講故事等,消除患兒的陌生感和緊張不安心理,使患兒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對患兒家長的人性化心理護理:入院后向患兒家長詳細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及時告知患兒病情,耐心回答患兒家長的疑問。告知患兒家長該病是一種可防、可控、可治的常見傳染病,輕型病例一般1周內即可自行康復,個別可能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等并發(fā)癥。(3)人性化健康教育:根據(jù)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編寫健康教育內容,制作圖文式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在患兒輸液過程中發(fā)放給患兒家長閱覽;建立qq群或微信群,責任組長作“群主”,組織患兒家長加入,定期在群里上傳健康教育相關內容。或讓患兒家屬通過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護理人員向患兒家長推送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內容,以達到對患兒家長實施健康教育的目的。
1.3 評價指標 (1)行為與態(tài)度評價[5]:采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行為與態(tài)度進行評分,包括情感反應、人際關系、模仿行為、口語溝通四方面。(2)治療依從性[6]: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兒童治療依從性量表評價治療依從性,包括飲食、運動、行為、用藥幾方面,分為:完全依從:患兒在生活中完全依照護理人員要求,以上指標達成率>90%;部分依從:患兒在生活中部分依照護理人員要求,以上指標達成率50%~90%; 完全不依從:患兒在生活中不依照護理人員要求,指標達成率<5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CBCL各項評分比較 治療后,干預組患兒CBCL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CBCL各項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CBCL各項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情感反應 人際關系 模仿行為 口語溝通干預組 干預前 80 32.28±6.02 31.84±5.11 31.57±5.84 30.64±7.36干預后 80 39.13±8.24* 37.69±6.05* 39.22±7.02*39.53±8.31*對照組 干預前 80 31.98±4.36 30.17±9.24 30.02±6.81 31.93±8.73干預后 80 35.23±6.27 33.62±8.21 33.41±9.08 34.73±6.85
2.2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n(%)]
由于手足口病患兒身心發(fā)展不夠完善,在生長發(fā)育與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方面具有特殊性,使其治療依從性差,故對護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給患者足夠的人性化關懷,以滿足其社會、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并以其作為最終目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7]。其中,重視患兒與家長的人性化心理干預,根據(jù)患兒或家長存在不同心理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及心理指導,使患兒感到溫暖體貼;使用激勵的語言充分調動患兒及家長的積極情緒,增加患兒及家長的信任度,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同時,對手足口病患兒家長采取多種形式的人性化健康教育干預,耐心向患兒家長介紹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方法等,可以提高患兒家屬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和依叢性,遵從醫(yī)囑、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8]。
目前CBCL是評估兒童行為問題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包括社交能力和行為問題兩部分[8]。本資料結果顯示,干預組患兒CBCL各項評分包括情感反應、人際關系、模仿行為、口語溝通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與鄭志英等[9]報道相一致,表明人性化護理干預模式明顯改善患兒的態(tài)度及行為,增加與患兒的親近度。同時對加強患兒的遵醫(yī)行為,提高治療依從性也發(fā)揮重要作用。本資料干預組治療依從率達95.0%,明顯高于對照組77.5%(P<0.05)。
綜上所述,對手足口病患兒行人性化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CBCL評分,改善患兒的態(tài)度、行為,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疾病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