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昌宏
筆者作為北京市特級教師到西部進行支教活動,為當地的高一學生上了一節(jié)《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現場課。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創(chuàng)設情景—形成問題、學生活動—體驗平衡、實際情景—建構模型、實驗探究—平衡條件、理論解釋—平衡條件、應用結論—解決問題、課堂小結—感悟方法”7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本刊上一期的文章《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物理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的實踐案例。
設計思想
1.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應用課。平衡狀態(tài)、平衡條件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性應用。
2.本節(jié)課采用講授與探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3.讓學生用身邊物品體驗平衡、感受平衡是有條件的。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第一,恩格斯曾說:“在希臘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覺的東西,在我們這里是嚴格科學的以實驗為依據的研究結果,因而也就具有確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痹诙鞲袼寡壑校瑢嶒灧浅V匾?。以實驗為依據的研究結果,能夠得到確定的形式,而且一定是簡潔的形式。
第二,恩格斯曾說:“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fā),我們才能了解現實的因果關系。為了了解單個的現象,我們就必須把它們從普遍的聯系中抽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而且在這里不斷更替的運動就顯現出來。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边@段內容啟發(fā)我們,相互作用是普遍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才能掌握因果關系。解決某個具體問題,要確定好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孤立出來,觀察其變化,方可找到變化的原因。
第三,2017年版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探究的課程目標。其中的關鍵詞“問題、證據、解釋和交流”,對科學探究做了高度概括,指出了探究教學的目標,是我們教學的依據和行動指南。
第四,“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理論模型,其核心內容為“物理教學要堅持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為切入點,以觀察實驗(事實)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的基本特征”,啟發(fā)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將其中的“情景、實驗、思維、探究”關鍵詞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有機聯系和有效設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1.主要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學習“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學生在初中學習了“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下,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和二力平衡”。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將二力變?yōu)槎鄠€力,將二力平衡變?yōu)槎鄠€力的平衡,研究多個力作用下的平衡條件,對平衡條件進行科學、簡潔的表述,對平衡條件進行理論解釋,學會對一些生活現象、生產現象做出解釋。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性應用,對形成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2.學生基本情況
筆者上課之前對當地高一新生做了一些了解。根據多年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如下預判和預設。
①學生經歷近半個學期的物理課程的學習,對運動的描述、力及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初步認識;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有了一些經驗,但實驗能力薄弱。
②學生整體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關注的比較少,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比較缺乏,動手實驗能力有待提高。
③學生設計探究方案不熟練,進行實驗探究時操作不規(guī)范、不熟練,完成探究時間較長。如果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確有困難,可采取其他方式。
3.主要教學方式及主要探究內容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講授與探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
①建立共點力的概念,知道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掌握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運用平衡條件能夠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②通過具體的平衡現象,滲透物質及相互作用觀念;通過具體的平衡現象,培養(yǎng)建構物理模型的意識和能力;通過體驗物體的平衡,使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物理有用、物理有趣、物理有意義;通過實驗探究平衡條件,培養(yǎng)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記錄、畫圖分析等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解決平衡現象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
③教學重點:獲得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④教學難點:實驗探究平衡條件。
2.教學資源設計
主要器材: 彈簧測力計、刻度尺、鋼環(huán)、細繩、拉桿箱等。利用上述器材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3.教學過程設計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景,形成問題。
上課開始,請一名男生將課前放在教室后面的行李箱拿到講臺前。從而引出問題,為什么人們都習慣性地手拉著行李箱,而不是推著行李箱,讓學生嘗試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解釋。
教師演示平衡現象,如燕子的平衡、鋼叉的平衡、體操運動員的平衡等。學生觀察后,教師指出:平衡是萬事的基礎,自然界中的平衡現象隨處可見,并請學生舉出實例。
環(huán)節(jié)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平衡。
現場發(fā)給每名學生一支2B鉛筆,請學生用一個指頭使鉛筆處于平衡狀態(tài)。讓學生體驗二力平衡是有條件的。
環(huán)節(jié)三:觀察實際情景,建構模型。
展示圖片,讓學生感受建構物理模型的過程,看到物理問題源于實際。教師組織學生對模型中的球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共點力。啟發(fā)學生達成共識——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是有條件的。
環(huán)節(jié)四: 實驗探究平衡條件。
請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學生在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方案時,全班學生基本上沒有明確的思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組織學生看教材,說明實驗器材,并明確研究對象。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得出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即合力為零。
環(huán)節(jié)五:理論解釋平衡條件。
教師組織學生對平衡條件進行理論解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做了合理的解釋。
環(huán)節(jié)六: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開始。筆者呈現上課之前到超市拍下的一張拉著購物車的照片。學生們一看照片都笑了。
接下來展現建構物理模型的過程。
請學生解釋為什么人們選擇拉行李箱。
環(huán)節(jié)七:課堂小結,感悟方法。
組織學生完成如下小結內容——
請學生思考,這節(jié)課最大收獲是什么?
教師指出:采用實驗探究的方式得到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我們尊重實驗結果。
教師指出:平衡條件不僅能夠解決模型化的題目,還要學會解決實際問題。解決問題時的基本思路:確定研究對象—建構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條件列方程式。
4.板書設計
板書體現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思路。
這節(jié)課的板書呈現為左右兩部分。左側為主要教學流程,右側為例題的圖。
左側板書順序書寫以下幾項內容:
第一項:體驗平衡。
第二項: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第三項:解決問題。
第四項:小結。
板書的第一、第三、第四項內容僅寫標題即可。第二項板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這節(jié)課的知識,還要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因此板書還要呈現重點詞語“共點力”“平衡狀態(tài)”“平衡條件”;要寫出“實驗結論:合力為零”;要寫出“理論解釋:牛頓第二定律”。
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課內評價:課上完成對手拉行李箱而不是手推行李箱的物理解釋。
課外評價:請學生們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
完成本節(jié)書中的練習與評價的內容。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基本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課上得比較簡潔,層次分明,體現了物理學大氣、基礎、普適、實用、親切、簡潔之美。做課堂小結時,三名學生分別表達了他們在本節(jié)課中的最大收獲。
這節(jié)課中學生一直興致勃勃,從行李箱導入引起了他們對平衡現象的興趣,在體驗平衡、探究平衡條件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情緒一直很飽滿,說明學生對實際問題、動手實驗等有興趣。今后我將繼續(xù)追求讓學生覺得物理有用、物理有趣、物理有意義的教學境界。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動手實驗的能力比預想的還要欠缺一些,這個環(huán)節(jié)用時多了,導致課堂小結比較匆忙。
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得比較好,但對現場書寫不太滿意,仍需練習和改進;教學語言還比較親切,但不夠精練,重復的話顯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