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隨著不久前沙特官方宣布將加強在學校中的漢語教學,“漢語熱”成了中東地區(qū)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此外,俄羅斯近日也推出了其國內首套漢語教材。那么,如何讓其他國家的青少年更有興趣學習漢語,如何讓他們能夠獲得他們想要的關于中國的知識與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實踐不斷摸索,然后總結出更適于針對不同國家推廣漢語教學的經驗。
筆者此前曾在伊朗參與過當地的漢語教學工作,中國與伊朗這兩大文明古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但是漢語教學直到20世紀末才出現在伊朗高校里。二十多年來,隨著中伊經貿關系的發(fā)展,伊朗國內對本土漢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伊朗各頂尖大學開始意識到進行漢語教學及中國學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十幾年前,筆者在伊朗教漢語的時候,中文專業(yè)是個“冷門”專業(yè),中文系的學生中真正對漢語和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寥寥無幾。2018年初,筆者走訪了德黑蘭3所大學的中文系,并就漢語學習的問題在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學習漢語的學生中主動選擇該專業(yè)的占多數。至于“為什么選擇漢語專業(yè)?”,80%以上的學生著眼于好的就業(yè)機會,50%的學生則是因為對中國及其文化感興趣。
中東地區(qū)漢語教學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師資匱乏是一個通病。例如,從1996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里,盡管懷揣熱情,伊朗的漢語教育并不盡如人意,從開設伊始就一直面臨師資匱乏等問題。目前,在伊朗進行漢語教學的主力是在中國獲得漢語言學或中國文學博士學位的伊朗人,這個高學歷群體本身人數就不多,愿意回國進行教學的更是鳳毛麟角。有些伊朗大學開辦中文系后只招收了一屆學生就無法繼續(xù)了。
其次,教材本土化成障礙。比如伊朗的漢語教學嚴重依賴中國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而我國編寫的漢語教材是以在中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為主要受眾,并沒有考慮到留學生的國別特點。在伊朗這樣一個有著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的國家,教材中出現的涉及宗教禁忌的內容,以及跟男女之間關系有關的詞匯,會造成教師講解方面的困難。
另外,一些用于啟發(fā)外國學生對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的視頻教輔材料,包括經典的文化節(jié)目以及央視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會引起伊朗部分學生的反對,因為視頻中含有女性穿著無袖衣服或短裙的,這就給教學帶來很大的不便,畢竟我們需要向這些學生展示當代現實的中國,而不能總用古裝劇來讓他們了解中國的現狀。
最后,從伊朗學生的反饋來說,現有的中國對外漢語教材從內容編排及其趣味性、實用性來說,是相當適合的專業(yè)學習材料,但是他們更期待能夠對接伊朗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的課本與教輔資料。
筆者認為,從目前看,一是要突破在中東地區(qū)的漢語教學瓶頸,僅由當地國相關教育部門單獨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性不大,實現教學資料的本土化,需要雙方教育部門及漢語教學界專家的通力合作。二是我們可以設立專項獎學金,定期組織漢語教學培訓班,為當地國的漢語教師提供深造的機會。三是我們的教材編寫部門可以考慮與所在國國內教學專家合作,編寫本土化的、有針對性的對外漢語教材,這將激發(fā)當地學生以更大的興趣學習漢語?!?/p>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波斯語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