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祎瓊 楊寶華 許正榮
摘要:文章研究了Java語言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闡述了基礎語法部分采取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結合的模式,而類庫應用部分則適合采用項目驅動方式教學的思想,分析了不同教學內容的考核方式——基礎語法部分根據(jù)習題考核,而類庫應用部分對每個任務設置考核問題點,對于項目應用部分則設置考核任務點,依賴于網(wǎng)絡教學平臺,精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期達到能夠因材施教,盡可能地讓愿意學習的同學盡快掌握Java語言這門課程,適應以后Java軟件開發(fā)類工作環(huán)境。
關鍵詞:Java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35-0154-03
近年來Java語言熱度不減,TIOBE排行2018年1月到7月都是穩(wěn)居第一。Java語言以其跨平臺、動態(tài)Web、Internet計算、安全等優(yōu)勢,使用率位居各大編程語言前列。在發(fā)展過程中,Java技術是不斷更新,使得Java語言有顯著優(yōu)勢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1 概述
Java語言應用市場廣泛,各大高校都開設Java語言系列課程。但是在培養(yǎng)學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Java語言掌握情況千差萬別,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就業(yè)過程中能夠立刻融入技術團隊的比較少,雖然近年來學校一直在反思、改革,使得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點,學以致用。如何使得更多的學生能夠掌握知識點,并且能夠使用該語言工具完成相應的軟件項目任務,這值得我們一線教師思考。
姜大志、孫浩軍研究了基于CDIO的主動式項目驅動學習[1],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目標和能力目標,設計了六個實施環(huán)節(jié),并給出了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清單,力圖從技術和能力層面保障每個學生即學到了技術,也掌握了應用能力。
賀敏、楊露基于CDIO模式設計了教學內容和評價驗收指標,期望能夠從內容和評價體系上督促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術能力。
袁利永[3]、唐琳[4]嘗試基于“反轉課堂”模式開展Java教學;李春青[5]研究了Java的微課設計,丁振凡[7]嘗試了Java教學中的MOOC應用;唐琳[6]在微課的基礎上,結合了交流神器——微信完成Java的教學內容。
總結各位同行的教學改革方法:第一,教學工具需要與時俱進。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提升學習興趣,加強教學互動。第二,教學手段多樣化。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采取微課、MOOC等手段,將知識細致入微地傳遞給學生。第三,教學內容要改革創(chuàng)新、合理設計。根據(jù)微課、MOOC、項目驅動等形式設計教學內容?;贑DIO模式培養(yǎng)學生工程應用能力。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學習各位同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個根據(jù)我們自身的教學經驗,我們對java語言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選取及考核方式進行了深入探討。
2 課程教學內容選取
Java語言系列課程,包括Java語言的基礎語法、Java語言的應用類庫、JavaWeb、Android應用開發(fā)等等。
為了配合網(wǎng)絡教學互動模式,Java語言的基礎語法部分可以劃分成分解為多個知識點,按照知識點講授課程內容,總體上需要遵循從面向過程的知識點到面向對象的知識點過度的教授順序,方便學生掌握知識點內容?;A語法知識點分解如表1所示。
Java應用類庫部分,內容較多,當選取部分常用內容進行教學,并以案例驅動的方式訓練學生使用類庫的方法,使學生后續(xù)可以根據(jù)參考文獻使用其他類庫。
JavaWEB可先行講解JSP內容,方便學生對javaWeb內容有初步了解,再講現(xiàn)行流行框架spring、springMVC等,結合實際應用項目,根據(jù)時新情況將先行熱門技術推送給學生,使他們畢業(yè)后能夠與企業(yè)現(xiàn)行使用的相關技術接軌。
Android應用開發(fā),因其部分類庫使用形式和java應用類庫雷同,所以只需要先行講解界面構成及基本Android應用程序結構,而后選取部分內容之前沒有教授過的內容講解,例如服務、廣播接收器、數(shù)據(jù)共享、動畫、GPS開發(fā)等,結合實際應用項目,同時也需要結合時新熱門技術,訓練學生項目開發(fā)能力。
3 不同類型課程教學模式設計及考核方式
Java語言系列課程根據(jù)課程內容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基礎語法知識型,應用類庫型,項目應用型。其中Java語言的基礎語法比較適合傳授知識點加練習的方式學習,Java語言的應用類庫比較適合以任務驅動學習,而JavaWeb、Android應用則適用于項目驅動方式完成教學。
案例驅動是指,為了使得學生掌握某些類庫的使用,設置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由多個問題組成。比如文件輸入輸出中,設計一個記事本任務,為了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可將這個任務分解為界面設計、文件保存、文件打開等問題點,注意考查是否能夠完成。針對不能完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以側重輔導,扎扎實實打下基礎,為后面完成項目準備。
項目驅動是指,為了綜合運用所學類庫內容,設計一些綜合性的項目,這些項目可以劃分成很多功能模塊,每個功能模塊即為一個任務。考查過程中,就考查每個功能模塊的完成情況,從而總體考核學生對Java語言運用的掌握情況。
4“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的運用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快速發(fā)展,我們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實施我們的教學、考核及教學互動。
1)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講解采取PPT課件、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展示。根據(jù)前面的構想,將不同的教授內容以多種形式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展現(xiàn),方便學生課后自行學習鞏固知識點。
2)實時根據(jù)講授內容,發(fā)布練習任務,分析學生收獲情況,給教師反饋,方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比如MOOC、微課、反轉課堂等等。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建立測試題庫,根據(jù)講授節(jié)點發(fā)布練習任務,通過學生的練習狀況分析,比如哪些知識點學生掌握不好,是學生普遍問題還是個別學生問題等。
3)實時獲得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點評,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師都希望知道自己的課教授的有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目標,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和內容進行主觀評價和提出訴求,增進教學互動。
4)教師在線了解和回答學生的問題,課上課下無間隙鏈接。學生對于疑難問題,可以采用線上交流的形式和老師溝通,和課上教學互補,增強教學效果。
5)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xiàn)智能組卷、閱卷和評價等。智能組卷、閱卷和評價一直是教學研究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如知識點、難度系數(shù)等)組卷;自動對主觀題進行判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智能評價,給每個學生和教師的自我評價一個參考,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希望能夠很好的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考核方式的構想,教學中的信息反饋、智能分析等都需要依賴于互聯(lián)網(wǎng)方式加以體現(xiàn)。
5 結束語
教學過程中,總是要注重和學生的互動情況,實時了解學生困惑的地方,了解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地方。以往都是學生問老師答或者老師問學生答,這種方式局限在于可能一個學期下來,有些學生都沒有和老師交流過,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和學生的優(yōu)勢了解不夠全面。本文考慮將教學內容細分、考核內容具體化、依賴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必將能夠讓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更加精準,使得老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對自己的學生有一個很好的評價手段,也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學習知識、扎實掌握知識、熟練運用知識,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姜大志,孫浩軍.基于CDIO的主動式項目驅動學習——以Java類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59-164.
[2]賀敏,楊露.基于TC教學模式的《Java程序設計》課程開發(fā)[A].Proceedings of The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Science(AEECS 2018)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VOL. 155)[C],2018:354-357.
[3]袁利永,苗春雨.Java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初探[J].計算機教育,2016(3):57-59.
[4]唐琳,李彤,肖大薇.基于翻轉課堂的Java開發(fā)實踐課程教學設計[J].計算機教育,2015(4):103-106.
[5]李春青.課程設計考核模式下的Java微課設計與應用分析[J].計算機時代,2018(2):80-82.
[6]姚玉閣.基于微信的Java Web程序設計微課研究[J].山東工業(yè)技術,2018(4):162-163.
[7]丁振凡,范萍,喻佳,等.MOOC與課堂教學融合在Java教學中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9):147-150.
【通聯(lián)編輯:王力】
收稿日期:2019-08-28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項目編號:2017YFD0301303);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KJ2018A0145);安徽農業(yè)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通信工程專業(yè)綜合改革與實踐;2018年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01802127011)
作者簡介:陳祎瓊(1982-),女,安徽潛山人,安徽農業(yè)大學信息與計算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yè)信息化、圖像處理。